创作背景拾遗
开元二十三年春,李邕于青州北海郡太守任上,闻故交司马先生将隐遁东海,遂以焦桐为纸、松烟为墨,作此七绝以寄远怀。其时海上仙山之说盛行,而士人隐逸之风未艾。
蓬阁桃源之喻,实暗合天宝年间两京道观林立之状。据《唐会要》载,开元末年全国道观达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文人多以"蓬阁"称秘书省,"桃源"喻隐者居所。李邕以"两处分"暗指庙堂与江湖之隔,恰似其自身既任太守又慕逍遥的矛盾心境。
黄鹤意象,当溯源至崔颢《黄鹤楼》成诗不久。宋之问《鲁忠王挽词》已有"悲黄鹤"之典,李邕化用此语,既悼江夏太守任上所见名楼仙迹,复伤知交别离。考《唐才子传》,司马先生精于琴道,故有"琴里悲黄鹤"之妙喻,较之寻常离别诗更多三分雅致。
末句"山头望白云",实暗合陶弘景"山中何所有"答齐高帝诗意。李邕曾于《叶有道碑》中盛赞"烟霞为性命",此际以白云期约,既存劝慰之意,复见唐人隐逸观中"待时而出"的特殊心态——非彻底遁世,乃静观时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