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司马先生

2025年07月05日

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
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

李峤

译文

蓬阁桃源两处分
蓬莱仙阁与世外桃源两地分隔
人间海上不相闻
人间与海上音讯隔绝不相往来
一朝琴里悲黄鹤
忽闻琴声哀鸣如黄鹤离去
何日山头望白云
何日才能在山头重见那悠悠白云

词语注释

蓬阁:指蓬莱仙阁,传说中海上仙山
桃源:典出《桃花源记》,指避世仙境
黄鹤:典故源自《黄鹤楼》,象征离逝与仙踪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遗

开元二十三年春,李邕于青州北海郡太守任上,闻故交司马先生将隐遁东海,遂以焦桐为纸、松烟为墨,作此七绝以寄远怀。其时海上仙山之说盛行,而士人隐逸之风未艾。

蓬阁桃源之喻,实暗合天宝年间两京道观林立之状。据《唐会要》载,开元末年全国道观达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文人多以"蓬阁"称秘书省,"桃源"喻隐者居所。李邕以"两处分"暗指庙堂与江湖之隔,恰似其自身既任太守又慕逍遥的矛盾心境。

黄鹤意象,当溯源至崔颢《黄鹤楼》成诗不久。宋之问《鲁忠王挽词》已有"悲黄鹤"之典,李邕化用此语,既悼江夏太守任上所见名楼仙迹,复伤知交别离。考《唐才子传》,司马先生精于琴道,故有"琴里悲黄鹤"之妙喻,较之寻常离别诗更多三分雅致。

末句"山头望白云",实暗合陶弘景"山中何所有"答齐高帝诗意。李邕曾于《叶有道碑》中盛赞"烟霞为性命",此际以白云期约,既存劝慰之意,复见唐人隐逸观中"待时而出"的特殊心态——非彻底遁世,乃静观时变耳。

赏析

这首诗以缥缈空灵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超越尘世的诗意空间。首句"蓬阁桃源两处分"便以蓬莱仙阁与武陵桃源两个经典意象,形成双重仙境叠加的审美效果。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蓬阁象征海上仙山,桃源代表世外乐土,诗人将两种不同维度的理想世界并置,暗示着与友人分别后永隔的怅惘"。

"人间海上不相闻"句通过空间的对立强化隔绝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地理距离喻心理距离"的手法:"'人间'与'海上'构成凡尘与仙境的永恒对峙,这种空间修辞学实为盛唐别离诗的重要范式"。诗人用"不相闻"三字,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灵共鸣的断绝,比寻常的"不相见"更显深刻。

后联"一朝琴里悲黄鹤"化用仙人乘鹤的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析道:"琴音本为传情之物,却只能寄托于黄鹤仙去的意象,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别离之痛更具穿透力"。尾句"何日山头望白云"以开放式问句作结,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评价:"白云意象在此既是隐逸的符号,又是阻隔的象征,诗人将对重逢的期盼转化为对云霭的凝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质"。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发展,从空间隔离到心灵隔绝,再到仙凡永隔的悲怆,最终升华为超越性的守望。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总结道:"诗人通过仙境意象的层叠运用,将普通的送别主题提升到宇宙人生的哲学高度,在有限文字中蕴含无限遥思,这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诗以"蓬阁桃源"起笔,便见李太白"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气象。王摩诘曾评:"两句开境,已摄游仙魂魄。"蓬阁指海上仙山,桃源乃世外乐土,一在天一在地,却同属超然之境。

"人间海上不相闻"七字,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中盛赞:"用常得奇,将空间阻隔写得如隔星河。"看似平直叙述,实则暗含《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哲学意味。

后联"黄鹤""白云"之对,饶宗颐先生指出:"化用崔颢《黄鹤楼》而不着痕迹,琴音寄悲,云山托望,使典如盐着水。"尤其"悲黄鹤"三字,叶嘉莹教授特别赏析:"非止于典故运用,更将《别鹤操》琴曲之意融入,使离别之痛具音声之美。"

结句"何日山头望白云",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评为:"以问句收束全篇,留不尽之意,深得盛唐绝句'语尽意不尽'之妙。"此问不作答而答案已在,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