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
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所嗟秾李树,空对小榆春。

李峤

译文

汉帝抚戎臣
汉朝皇帝安抚边疆的臣子
丝言命锦轮
以温和的言辞命令华美的车驾
还将弄机女
又将那织布的女子
远嫁织皮人
远嫁给那穿兽皮的异族人
曲怨关山月
曲调哀怨如同关山上的明月
妆消道路尘
妆容被路途的风尘消磨殆尽
所嗟秾李树
可叹那繁茂的李树
空对小榆春
徒然对着小榆树迎来春天

词语注释

戎臣(róng chén):边疆的臣子
丝言(sī yán):温和的言辞
锦轮(jǐn lún):华美的车驾
织皮人(zhī pí rén):穿兽皮的异族人,指西蕃人
秾李树(nóng lǐ shù):繁茂的李树
小榆(xiǎo yú):小榆树

创作背景

开元二年(714年)的春风尚未吹散陇右的烽烟,唐玄宗李隆基已在长安的朝堂上铺开了另一幅锦绣画卷——金城公主的和亲仪典。此时的大唐正与吐蕃在河西走廊展开拉锯,而文成公主入藏六十载的余韵,仍萦绕在两国交界的雪山之间。

玄宗以帝王笔墨写下《送金城公主适西蕃》时,宫廷诗人奉和之作如珍珠般缀满诗笺。其中"汉帝抚戎臣"的起笔,将鎏金错彩的朝堂场景徐徐展开:帝王轻抚锦轮(代指公主车驾)的姿态,恰似在拨动横亘在长安与逻些城之间的政治琴弦。诗人用"弄机女"对"织皮人"的工巧对仗,既暗合文成公主携纺织技艺入藏的旧事,又隐喻着这次联姻将续写文明交织的新篇。

当送亲队伍行至鄯州(今青海乐都),公主在赤岭亲手栽下的唐楛树正抽出新芽。诗人却笔锋陡转,以"曲怨关山月"道出车轮碾过碎石路的呜咽,那被风尘消磨的何止是胭脂妆容,更是一个十六岁少女对长安月色的全部想象。末句"秾李树"与"小榆春"的意象碰撞尤为凄美——中原的繁花终究要面对雪域苦寒的春天,就像大唐用一袭嫁衣包裹着边疆未冷的箭镞。

这些奉和诗被史官郑重收录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迎亲马队正越过黄河九曲。在敦煌残卷与《册府元龟》的只言片语间,我们仍能听见当年大明宫前,锦缎嫁衣拂过青石台阶的窸窣声响。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并置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宫廷应制诗中的独特艺术魅力。

意象的巧妙经营构成了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诗人将"弄机女"与"织皮人"对举,形成强烈的文化反差——"机"象征中原先进的纺织文明,"皮"则代表吐蕃的游牧特性。这种意象组合不仅点明了和亲主题,更暗含文明交融的深层意蕴。正如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评:"诗人通过生产方式的对比,将政治联姻升华为了两种文明的对话"。

情感表达呈现出多层次的张力。表面看,"曲怨关山月"延续了传统边塞诗的悲怨基调,但"妆消道路尘"的细节描写却别有深意。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消'字既写风尘仆仆的实景,又暗喻公主褪去娇贵身份的转变,这种含蓄的笔法超越了简单的同情"。尾联"秾李树"与"小榆春"的意象对照尤为精妙,李树象征公主的青春华贵,榆树则暗示边地春光的贫瘠,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联"以物喻人,将政治婚姻中的个体悲剧转化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完美平衡了应制诗的规范性与抒情诗的感染力。首联"汉帝抚戎臣"的庄重叙事与颈联"曲怨关山"的婉转抒情形成鲜明对比,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称赞这种写法:"在歌功颂德的框架中注入真实情感,体现了盛唐诗人驾驭政治题材的高超能力"。全诗最后以"空对"作结,留下无尽怅惘,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处理,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篇《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以绮丽深婉之笔,摹写和亲之悲壮与苍凉,历代评家多有叹赏: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
"'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十字,写尽红颜远嫁之哀。不直言悲,而悲在关山月色里;不道风尘苦,而苦在罗绮蒙尘中。笔致空灵,得风人含蓄之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首联'汉帝''锦轮'故作煊赫语,反衬'弄机女''织皮人'之悬殊,皇家气象与蛮荒风土对举,顿生天渊之慨。结句'秾李''小榆'之喻,尤见匠心——中原秾丽之姿,徒对边塞萧索之春,比兴之体,怨而不怒。"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析
"全诗以'丝言'(诏书)与'机女'(公主)相绾合,暗喻政治婚姻如织锦成匹,华丽而脆弱。'关山月''道路尘'既实写行程,复虚指人生飘零,双关之巧,已开李商隐'无题'诗法门。"

末二句尤耐寻味,**钱锺书《谈艺录》**独标新解:
"'秾李'典出《诗经》'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本咏王姬之贵,此处却言其'空对'异域草木,非仅状羁旅之孤,更暗讽朝廷以'春树'(皇室恩泽)虚慰远人,实乃镜花水月之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