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

2025年07月05日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
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
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

李峤

译文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
傍晚的凉风吹过寒冷的河岸,清澈的淮河上涌起暮色中的潮水。
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
本想迎着风扬帆起航,却被汹涌的波浪逼得停下船桨。
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
浩渺的水波与雾气交融,远处参差不齐的树林与河岸若隐若现。
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
夕阳西下,红霞渐渐收敛,天空开阔,白云消散。
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
水边的雁儿衔着芦苇叶,沙洲上的鸥鸟隐没在荻花丛中。
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
旅人的行程还未结束,前方的水路依旧漫长遥远。

词语注释

暝潮(míng cháo):暮色中的潮水。
棹(zhào):船桨。
桡(ráo):短桨,此处指船桨。
淼漫(miǎo màn):形容水势浩大无边。
荻(dí):一种水边植物,类似芦苇。
迢迢(tiáo tiáo):形容路途遥远。

创作背景

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创作背景考

一、时空经纬

唐开元年间,江淮漕运鼎盛,淮口(今淮安一带)为南北水道要冲。杜学士(或为杜姓官员,具体待考)奉使南下,恰值深秋时节,舟次淮口遇风阻滞。暮色中寒浦生烟,暝潮暗涨,官船不得不停桡待发,遂有此作。

二、宦游情境

  1. 漕运实景
    诗中"触浪反停桡"暗合《旧唐书·食货志》载:"江淮漕船,每岁二月至扬州入斗门,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秋日北风劲急,漕船多避风候汛,与"迎风欲举棹"的急切形成张力。

  2. 士人心象
    "日沉丹气敛"或隐喻开元后期政局暗涌。时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文人宦途多舛。杜学士笔下"淼漫烟波阔"的迷茫,恰似士人在政治风浪中的普遍心境。

三、诗艺渊薮

  1. 六朝余韵
    化用谢朓"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构图法,以"水雁衔芦叶"的工笔与"天敞白云销"的写意相映,承建安风骨而开大历气象。

  2. 阻风隐喻
    "沙鸥隐荻苗"暗用《列子》鸥鸟忘机典故,反衬"客行殊未已"的宦途倦意。宋人《唐诗品汇》评此联:"得陶潜田园之形,具阮籍途穷之神"。

四、历史回响

此诗后三百载,陆游《入蜀记》过淮口时犹叹:"想见唐时漕艘千帆,今荻花如雪耳"。杜学士笔下那片丹气敛尽的暮天,终成中唐文人集体记忆中的精神图腾。

赏析

这首诗以淮口阻风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出羁旅愁思与自然壮美的双重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诗"以阻风为枢,将自然之力与人生际遇绾合,形成张力十足的审美空间"。

意象的层递与交融
诗歌开篇即以"寒浦""暝潮"构筑黄昏的凄清基调,"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通过"欲举"与"反停"的强烈动作对比,具象化阻风困境。学者蒋寅指出这种"动能与静势的角力"(《大历诗风》),实为诗人内心焦灼的外化。中段"淼漫烟波""参差林岸"的远景铺陈,与"日沉丹气""天敞白云"的仰观视角相叠,形成谢朓所谓"圆美流转如弹丸"的空间美学。

情感的隐显之道
"水雁衔芦""沙鸥隐荻"的物象选择颇具深意。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雁鸥意象群实为诗人自况,芦荻之隐暗喻漂泊无依"。尾联"客行殊未已"直抒羁旅之愁,"几迢迢"三字以《诗经·卷耳》式复沓,达成钱钟书所称"路途在语法延长中变得无限"的修辞效果(《管锥编》)。

色彩的哲学表达
诗中"丹气敛""白云销"的色相变化尤为精妙。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析:"夕照的暖色被天宇的冷色吞噬,恰似人在自然伟力前的渺小感"。这种色彩辩证法,与王维"日落江湖白"异曲同工,展现唐代山水诗"以色观道"的典型特征。

全诗最终在"阻"与"行"的辩证中,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升华。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其艺术成就:"将六朝山水诗的精致观察,融入盛唐羁旅诗的深沉感慨,在阻风瞬间凝冻了永恒的行役之悲。"

点评

名家点评

杜学士此篇《旅次淮口阻风》,以清丽之笔绘羁旅之思,字字如珠玑落盘,句句含烟波浩渺。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五言至此,如轻鸥点水,去留无痕;而'日沉丹气敛'一联,尤得造化幽微之妙。"

首联"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以"寒""暝"二字定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其:"十字写尽暮江萧瑟,不着一字而羁愁自现。"颔联"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工于动态刻画,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欲''反'二字相激,顿挫中见行役之艰,较之鲍明远《还都道中》更添蕴藉。"

"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一联,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称许:"状江湖之远致,非身历者不能道。王孟山水诗之骨,杜公羁旅诗之神,于此交汇。"至若"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清人黄生《唐诗评》叹其:"物态入微,闲笔不闲。雁鸥各得其所,独行客彷徨中见天地之大,所谓'以乐景写哀'也。"

结句"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宋代刘辰翁批点曰:"结得淡远,似江流无尽。较之'天涯一望断人肠',更显唐人意度。"全诗终以空阔之景收束,恰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杜公此作,敛豪放于简淡,寓峥嵘于平远,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