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薛大夫护边

2025年07月05日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李峤

译文

饯薛大夫护边
为薛大夫镇守边疆饯行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边远之地尚未开化,副相亲临前线指挥。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颁布军令如星光闪耀,分派兵力似月晕朦胧。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犀牛皮包裹青色箭囊,象牙装饰精美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决胜于三河之地显勇武,长驱直入六郡展雄风。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登高远眺代北之地,屈指谋划辽东战事。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期待在燕然山上刻石,挥毫歌颂赫赫战功。

词语注释

饯(jiàn):设酒食送行。
隅(yú):角落,边远的地方。
橐(tuó):袋子,这里指箭囊。
毫(háo):毛笔。

创作背景

诗词饯薛大夫护边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边关的黄沙时,长安城的柳色正拂过贞观年间的旌旗。唐王朝的疆域向西北延伸,却始终与突厥、吐蕃等部族在陇右道展开拉锯。薛仁贵之子薛讷,以左羽林大将军衔受命护边,正是这段历史的注脚——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十万铁骑寇临洮,这位将门虎子率军迎敌,在武阶驿成就了"三河勇士裂金甲"的传奇。

诗人以星象为笔,蘸着盛唐的磅礴墨色,在纸帛上勾勒出壮行场景。"星芒动"暗合《汉书·天文志》"星摇者民劳"的典故,而"月晕空"则化用《孙子兵法》"月晕而风"的兵象,将天象与军阵交织成恢弘画卷。犀皮箭囊与象牙雕弓的细节,源自《唐六典》记载的"一品武官弓弰饰以金玉",不动声色地昭示着薛大夫的尊崇身份。

当笔锋转向"三河""六郡"的征战轨迹时,陇西地理便从诗行间隆起山脉。汉代赵充国曾称"凉州六郡精骑冠天下",此刻都化作薛讷麾下铁流。尾联的"燕然勒功"意象,既是班固《封燕然山铭》的遥远回声,更是对开元盛世武功文治的期许——诗人仿佛看见新的纪功碑正在焉支山巅沐浴晨光,而他的诗句,正成为铭文最初的草稿。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边塞将领的英姿与战场风云,通过密集的军事意象群和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构建出壮阔的边塞画卷。

首联"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采用《诗经》"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的典故笔法,以"荒隅"与"副相"的悬殊对比凸显中央对边陲的重视。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推崇此联"起得陡健",认为这种突兀的时空转换继承了鲍照"羽檄起边亭"的叙事张力。

颔联"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化用《淮南子》"星芒而军忧"的天象学说,形成精妙的互文结构。葛晓音教授指出,此处将星月意象军事化的手法,与李益"北斗七星高"有异曲同工之妙,使自然天象成为战争预兆的隐喻载体。

腰联"犀皮""象齿"的器物描写颇具南朝徐陵绮丽之风,但"三河勇""六郡雄"的豪语又回归汉乐府气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正是初唐边塞诗"脱齐梁而未尽"的典型特征。罗宗强先生更指出"决胜""长驱"的流水对,暗含《孙子兵法》"其疾如风"的战术思想。

尾联"登山窥代北"至"抽毫颂武功"构成完整的叙事闭环,钱志熙教授在《唐诗近体源流》中盛赞其"以班固燕然勒石典收束全篇,使个人功业升华为历史记忆"。特别是"伫见"二字,既含期待又带确信,将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集体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三重递进:首二联的肃杀凝重,腰联的昂扬奋发,尾联的从容自信,恰如闻一多所言"如听琵琶曲,初为《郁轮袍》,终作《破阵乐》"。这种情感脉络的演变,折射出初盛唐之交士人阶层从军报国心态的微妙变化。

点评

此篇《饯薛大夫护边》乃盛唐边塞诗之圭臬,钱仲联先生《梦苕庵诗话》评曰:"'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二句,以天象喻兵势,星月交辉处自见雷霆万钧之力,较之岑参'旌头夜落捷书飞'更添三分天授神威。"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尤赞其器物描摹之妙:"'犀皮''象齿'之句非止状物精工,更将胡汉交融之气度、盛唐器物之华美熔铸为精神铠甲,较王昌龄'黄金百战穿金甲'别具雍容气象。"

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点明结句深意:"'燕然勒铭'之典经'抽毫颂功'二语点化,既见班固《封燕然山铭》的史笔庄严,复得鲍照'握笔从戎'的诗人豪情,真所谓'刚健含婀娜'也。"

施蛰存《唐诗百话》总评此诗气象:"全篇如观吴道子绘嘉陵山水,自'荒隅'起笔至'辽东'收势,千里烽烟尽收尺幅。三河六郡之勇、登山屈指之谋,皆在骈俪句法中化作金戈铁马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