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雾》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经纬中的雾象
此诗以"雾"为意象载体,实为晚唐诗人李峤咏物组诗《杂咏诗》中的精妙之作。考其创作年代,当在武周政权末期(约公元700-704年间),彼时朝局如雾中行舟,女皇武则天晚年多疑,酷吏政治尚未完全消散,而"雾"之朦胧特性恰成诗人抒怀的绝妙媒介。
典故织就的雾幔
首联"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双用典:
- 曹操赤壁战前作《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暗喻政治迷途
- 汉高祖白登之围典出《史记·匈奴列传》,平城雾起七日不散,终使刘邦脱困 此二典将自然之雾升华为历史迷雾,映射当时神龙政变前夜的政治困局。
武周朝局的雾喻
颔联"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 涿鹿之战典出《山海经》,喻指政权更迭的暗流
- "丹山"暗合洛阳紫微宫方位,武周时期改洛阳为神都 史载长安四年(704年)冬,洛阳连月大雾,此际张柬之等正密谋复唐,诗中"霁色明"或寄托着对政治清明的期盼。
咏物背后的士人心绪
尾联"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 "非熊"典出《六韬》周文王卜猎得姜尚之事
- "玄豹"化用《列女传》避世隐居之典 此二句透露出典型的中唐士人矛盾心态:既渴望如姜尚遇明主,又向往隐士高洁。李峤作为三朝宰相,此诗实为在政治迷雾中的精神自况。
注:据《旧唐书·李峤传》载,其晚年作《杂咏诗》百二十首,"虽风云草木之咏,亦多寄托深远"。此诗收入《全唐诗》卷59,历代注家多认为作于长安末年的政治敏感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