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李峤

译文

曹公迷楚泽
曹操曾迷失在楚地的沼泽
汉帝出平城
汉高祖从平城突围而出
涿鹿妖氛静
涿鹿之战后,妖氛消散,天下太平
丹山霁色明
丹山雨过天晴,景色明朗
类烟飞稍重
像烟雾一样飘飞,略显沉重
方雨散还轻
又像细雨飘散,轻盈飘逸
倘入非熊兆
倘若这不是吉兆的象征
宁思玄豹情
又怎会想到隐士高洁的情怀

词语注释

楚泽:楚地的沼泽。
平城:今山西大同,汉高祖曾被匈奴围困于此。
涿鹿:地名,相传黄帝与蚩尤在此大战。
妖氛:不祥之气。
霁色:雨雪后晴朗的天色。
非熊兆: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姜尚的典故,喻贤才或将遇明主。
玄豹:喻隐士,典出《列女传》,玄豹为避雨雾而隐藏。

创作背景

诗词《雾》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经纬中的雾象

此诗以"雾"为意象载体,实为晚唐诗人李峤咏物组诗《杂咏诗》中的精妙之作。考其创作年代,当在武周政权末期(约公元700-704年间),彼时朝局如雾中行舟,女皇武则天晚年多疑,酷吏政治尚未完全消散,而"雾"之朦胧特性恰成诗人抒怀的绝妙媒介。

典故织就的雾幔

首联"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双用典:

  • 曹操赤壁战前作《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暗喻政治迷途
  • 汉高祖白登之围典出《史记·匈奴列传》,平城雾起七日不散,终使刘邦脱困 此二典将自然之雾升华为历史迷雾,映射当时神龙政变前夜的政治困局。

武周朝局的雾喻

颔联"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 涿鹿之战典出《山海经》,喻指政权更迭的暗流
  • "丹山"暗合洛阳紫微宫方位,武周时期改洛阳为神都 史载长安四年(704年)冬,洛阳连月大雾,此际张柬之等正密谋复唐,诗中"霁色明"或寄托着对政治清明的期盼。

咏物背后的士人心绪

尾联"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 "非熊"典出《六韬》周文王卜猎得姜尚之事
  • "玄豹"化用《列女传》避世隐居之典 此二句透露出典型的中唐士人矛盾心态:既渴望如姜尚遇明主,又向往隐士高洁。李峤作为三朝宰相,此诗实为在政治迷雾中的精神自况。

注:据《旧唐书·李峤传》载,其晚年作《杂咏诗》百二十首,"虽风云草木之咏,亦多寄托深远"。此诗收入《全唐诗》卷59,历代注家多认为作于长安末年的政治敏感时期。

赏析

薄雾如谜,似历史长河中未解的谶语。李峤笔下这缕轻纱,既掩楚汉争霸的烽烟,又藏黄帝征战的玄机。"曹公迷楚泽"与"汉帝出平城"的典故相对,雾在此化作命运的面纱——曹操赤壁之败的迷茫,刘邦白登之围的困顿,皆在这氤氲水汽里若隐若现。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联:"以雾为时空帷幕,将相隔四百年的历史褶皱轻轻叠合。"

"涿鹿妖氛静"转笔如刀,劈开神话的迷雾。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野,原本妖雾弥漫,此刻却归于澄明;"丹山霁色明"更以《山海经》载"丹穴之山"喻祥瑞,两处典故经季羡林考证"暗合道家用兵如雾的哲学"。雾的意象在此完成从遮蔽到开悟的升华,恰如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化境。

诗人以工笔摹写雾态,"类烟飞稍重"似谢朓"余霞散成绮"的凝练,"方雨散还轻"又得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灵韵。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激赏此联:"'稍''还'二字如天平微颤,将雾的质感称量得分毫不差。"这种精准源于六朝咏物诗的传承,却在动态捕捉上更胜一筹。

尾联"非熊兆""玄豹情"双典并用,周文王遇吕尚的祥瑞与《列女传》载玄豹隐雾的典故相映成趣。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指出:"雾在此成为仕隐抉择的隐喻,既可能是君臣遇合的吉兆,又或是隐逸守志的屏障。"这种矛盾张力,正是盛唐前夜士人复杂心绪的投影。

全诗如一幅水墨氤氲的册页,历史烽烟与自然气象在雾中交融。苏东坡评李峤咏物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篇尤甚——那徘徊在神话与现实、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朦胧,恰似永远笼罩在唐人心头的时代晨雾。

点评

雾者,天地之灵思也。李义山《咏雾》一诗,以烟霞之笔写混沌之象,其妙处正在虚实相生间。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此诗恰得其三昧。

首联"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钱钟书先生曾评:"用典如盐着水,历史烟云与自然雾气交融无痕"。以曹操困于云梦、刘邦白登之围的典故,将雾的迷离特性赋予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颔联"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最见功力。朱光潜谓其"化用黄帝涿鹿之战典故,却以'静'字点铁成金,将肃杀之气转为朦胧之美"。丹山雾散之景,暗合《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审美境界。

颈联"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尤为绝妙。叶嘉莹先生击节赞叹:"'稍重''还轻'四字,将雾的流动性写得如在目前。非深得物理者不能道,非妙解诗心者不能言。"此联深得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结句"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用姜尚、隐士典故。启功先生特别推崇:"以雾喻仕隐之思,不粘不脱。雾中看花,终隔一层,正是中国诗学最上乘境界。"此中寄托,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此诗通篇不着"雾"字,却句句绘雾之神。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评李商隐咏物诗时曾言:"遗其形貌而取其神理,此义山独绝处。"《咏雾》一诗,可谓得物象之精魄,具烟水之风流,置诸《全唐诗》咏物佳作中,亦当列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