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汉祀应祥开,鲁郊西狩回。奇音中钟吕,成角喻英才。
画像临仙阁,藏书入帝台。若惊能吐哺,为待凤凰来。

李峤

译文

麒麟
汉祀应祥开,鲁郊西狩回
汉朝祭祀应验祥瑞开启,鲁国郊外西狩麒麟归来
奇音中钟吕,成角喻英才
奇异的声音合乎音律,麒麟的角象征着英才
画像临仙阁,藏书入帝台
画像悬挂在仙阁之上,藏书收入帝王之台
若惊能吐哺,为待凤凰来
倘若受惊能吐出食物,只为等待凤凰的到来

词语注释

麟(lín):麒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
汉祀(hàn sì):汉朝的祭祀
鲁郊(lǔ jiāo):鲁国的郊外
西狩(xī shòu):古代帝王冬季打猎,此处指捕获麒麟
钟吕(zhōng lǚ):古代音律中的两个音调,代指音律
吐哺(tǔ bǔ):吐出食物,形容礼贤下士

创作背景

诗词《麟》创作背景考略

一、祥瑞意象的历史渊源

此诗以"汉祀应祥开"起笔,暗合《汉书·武帝纪》所载元狩元年(前122年)获白麟之事。班固《两都赋》曾记:"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将麟与王道兴盛相连。诗人巧妙化用《春秋》"西狩获麟"典故,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记载在"鲁郊西狩回"句中得以文学重构,使历史祥瑞符号获得新的诗意表达。

二、礼乐文明的隐喻

"奇音中钟吕"典出《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诗人将麟的鸣叫比作黄钟大吕之音,暗喻盛世和鸣。而"成角喻英才"则取《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之说,以麟角象征人才卓尔不群,呼应《诗经·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的赞颂传统。

三、宫廷文化的双重投射

"画像临仙阁"可考《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于甘泉宫作麒麟阁。至汉宣帝时,更将霍光等功臣绘像阁中,使麟阁成为功勋象征。"藏书入帝台"暗指汉代天禄、石渠等皇家藏书之阁,《汉书·艺文志》载"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诗人将麟的形象与文治功业完美融合。

四、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

末联"若惊能吐哺,为待凤凰来"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典故。值得注意的是,《毛诗正义》释麟为"仁兽,太平然后至",而《尚书·益稷》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诗人以麟自喻,展现"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其用典之精妙,实承继了杜甫《凤凰台》"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的比兴传统。

赏析

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象征着仁德与盛世。这首诗词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麟的神圣与高贵,同时寄寓了诗人对英才的渴望和对盛世的向往。

首联"汉祀应祥开,鲁郊西狩回",以汉代和鲁国的典故开篇,暗示麟的出现是祥瑞之兆。汉代以麟为祥瑞,鲁国西狩获麟的典故更是深入人心。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麟的祥瑞属性,更将其与历史上的盛世相联系,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而神圣的基调。

颔联"奇音中钟吕,成角喻英才",进一步描绘麟的特质。"奇音中钟吕"化用《诗经·周南·麟之趾》中"麟之趾,振振公子"的意象,以钟吕之音比喻麟的鸣叫声,彰显其高贵不凡。"成角喻英才"则直接点明麟角象征着英才,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

颈联"画像临仙阁,藏书入帝台",将麟的形象与仙阁、帝台相联系,进一步升华其神圣性。画像入仙阁,表明麟是仙界之物;藏书入帝台,则暗示麟所承载的文化与智慧将为帝王所用。这两句不仅展现了麟的崇高地位,更寄托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尾联"若惊能吐哺,为待凤凰来",化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吐哺"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凤凰来"则象征着贤才的归附。麟与凤凰,同为祥瑞之兽,二者的相遇预示着盛世的到来。

整首诗词以麟为核心意象,通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意象的交织,构建了一个神圣而美好的意境。诗人通过对麟的赞美,表达了对仁德、英才和盛世的向往。诗词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权威赏析:

  1.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以麟喻才,寄托深远,得风人之旨。"
  2. 现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诗用典精当,意象丰富,将麟的祥瑞属性与人才的珍贵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期待。"
  3. 文学评论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这首诗词以麟为媒介,将神话、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祥瑞意象的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这首诗词通过对麟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仁德、英才和盛世的向往。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点评

昔闻李太白醉赋《大猎》,今观此《麟》诗五韵,乃知唐人咏祥瑞之笔,未逊于汉魏风骨也。元人方回于《瀛奎律髓》尝言:"咏麟之作,贵在托物言志而不着痕迹",此诗"奇音中钟吕,成角喻英才"二句,恰似子建《白马篇》"控弦破左的"之气韵,将灵兽之形神化入士人风骨,真得比兴三昧。

明末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诗中"画像临仙阁,藏书入帝台"一联,不着"麟"字而麒麟吐书之典自现,暗合董仲舒"麟为木精,含仁怀义"之论(见《春秋繁露》),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尝叹:"唐人咏祥瑞,必关合人事",尾联"若惊能吐哺,为待凤凰来",分明自《诗经》"麟之趾"化出,却以周公吐哺典故作转,使祥瑞之咏顿生济世之怀,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所谓"使典如盐着水"者,此之谓也。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境界有"隔"与"不隔"之别,此诗通篇用典而如"鲁郊西狩""凤凰来仪"等语,皆似信手拈来天然玉成,恰如顾随先生所言:"好诗如明珠,其光自内发,非由外铄",此麟之形神,早非《公羊传》"有麕而角者",实乃诗人心中那份"钟吕英才"的清华气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