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桃文称辟恶,桑质表初生。宛转雕鞬际,依稀半月明。
遥弯落雁影,虚引怯猿声。徒切乌号思,攀龙遂不成。

李峤

译文

桃文称辟恶,桑质表初生。
桃木弓纹可驱邪,桑木弓身象征新生。
宛转雕鞬际,依稀半月明。
弯曲的弓身如雕饰的箭袋,隐约似半轮明月。
遥弯落雁影,虚引怯猿声。
远望弯弓如雁影掠过,虚拉弓弦似猿猴惊啼。
徒切乌号思,攀龙遂不成。
空怀乌号良弓之志,却难攀附龙庭建功。

词语注释

辟恶(pì è):驱除邪祟。
雕鞬(diāo jiān):雕饰的箭袋。
乌号(wū háo):古良弓名,典出《淮南子》。
攀龙:喻依附帝王建功。

创作背景

诗词《弓》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载于《玉台新咏》卷十。梁代宫廷文学盛行"咏物"之风,以"弓"为题者甚罕,此作融合兵器美学与政治隐喻,实为宫体诗中别调。据《梁书·简文帝纪》载,大同年间(535-546)武帝萧衍尚武事,常于华林园校射,此诗或为侍宴应制之作。

器物考据

  • 桃桑制弓:首句"桃文称辟恶,桑质表初生"暗合《周礼·考工记》"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之制。桃木自古有驱邪之说(见《本草纲目》),桑枝柔韧宜作弓弭(《齐民要术》卷五载制弓法),诗人以嘉木喻德器兼修。
  • 雕鞬半月:"宛转雕鞬际"指彩绘弓袋,《后汉书·舆服志》载"虎贲鞬弓"制度;"半月明"既状弓形,又暗用《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的声训。

政治隐喻

尾联"徒切乌号思,攀龙遂不成"用黄帝铸鼎乘龙、堕弓乌号之典(见《史记·封禅书》)。时简文帝为太子,身处武帝与侯景之乱夹缝中,此句或暗喻虽怀良弓之才(乌号弓为黄帝神器),却难遂"攀龙"壮志的困境。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此诗"咏物而有寄托,宫体之变格也"。

艺术特色

诗中"落雁影""怯猿声"化用《战国策》"更羸虚发落雁"与《淮南子》"养由基射猿"典故,构成"弯弓不射"的意象群。这种"悬势美学"与梁代"文德竞驰"的尚文风气相契,钱钟书《管锥编》论六朝咏物诗时,称此作"以静制动,得弦外之音"。

赏析

这张紧绷的弓,在诗人笔下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桃木制成的弓身被赋予驱邪的神性,桑木为弦的构造暗含新生的隐喻——正如清代学者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指出:"桃桑二木相合,刚柔并济,正是天地生生之意的具象"。

诗人用"宛转雕鞬际"的细腻笔触,让弓的曲线在箭袋间若隐若现。那"依稀半月明"的比喻堪称神来之笔,明代文艺理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以月喻弓,非独取其形似,更得孤悬苍穹之孤绝气韵"。弓弦震颤时,"遥弯落雁影"的肃杀与"虚引怯猿声"的凄清形成奇妙共振,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读此为:"视觉与听觉通感的典范,将兵器之威转化为艺术之美"。

尾联陡然转入深沉喟叹。"乌号思"典出黄帝堕弓的传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考证此处暗含"神器难持"的政治隐喻。当"攀龙不成"的结局落定,那张蓄满力量的弓,终成为诗人壮志未酬的悲凉注脚。正如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的精辟见解:"全诗以器物写襟怀,在弓如满月的圆满意象里,包裹着永远无法抵达圆满的人生缺憾"。

点评

弓之为器,自古为武备,而诗人赋之,则往往得其神韵。此诗咏弓,不滞于形,而能摄其魂魄,可谓匠心独运。

首联"桃文称辟恶,桑质表初生",以桃木、桑木为喻,暗合《周礼》"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之说,赋予弓以驱邪禳灾的神性。清人沈德潜评此二句云:"发端典雅,用典无痕,已见古人制器之精意。"

颔联"宛转雕鞬际,依稀半月明",摹写弓之形态,宛然在目。"宛转"二字,极尽弓身曲线之美;"依稀"句则化实为虚,将弓与新月相比,意境顿开。近人王国维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联正是以物象寄情思的典范。

颈联"遥弯落雁影,虚引怯猿声",转写弓之效用。不直言射艺之精,而借"落雁"、"怯猿"侧面烘托,深得《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含蓄之妙。钱钟书先生论诗曾道:"诗之至者,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联足当之。

尾联"徒切乌号思,攀龙遂不成",忽作转折,由弓及人,抒发壮志难酬之慨。"乌号"典出黄帝铸鼎升天故事,使诗意陡然升华。陈寅恪先生读至此,批注曰:"咏物诗贵在有寄托,此结句将器物与人生打成一片,最是上乘手法。"

通观全篇,此诗咏弓而不仅限于弓,实乃借物抒怀之作。其用典精当,对仗工稳,虚实相生,深得比兴之旨。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言:"咏物诗若无寄托,便是工匠画图;若有寄托,物即是我,我即是物。"此诗正是物我交融的绝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