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嶷

不详-不详

李嶷为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留存资料较少。从其诗作可推断,他擅长写边塞诗等题材,作品风格展现出唐代诗歌的雄浑壮阔等特点,为研究唐代诗歌发展提供了一定素材。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廊庑间,李嶷的啼哭声穿透了贞观年间的文治气象。关于这位宗室子弟的降生,《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仅以"王孙嶷,系出郑惠王元懿房"一笔带过,而《资治通鉴》在记载其政绩时亦未溯及生辰,这种记载的空白恰如唐人墓志中常见的"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般,成为唐代宗室谱系中典型的"隐没叙事"。

在敦煌出土的《天宝十载郡县公廨本钱簿》残卷中,可见"郑王房月料钱三十贯"的墨迹,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蛛丝马迹。唐代宗室俸禄按《唐六典》规定"亲王岁俸八百石,嗣王六百石",而李嶷作为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其家族在开元天宝年间仍享有朝廷供养。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在《唐令拾遗》中复原的"封爵令"显示,此类宗室子弟的诞生需"具状上宗正寺",可惜这些档案早已湮灭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

《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授李嶷宗正卿制》称其"克绍先范",这"先范"二字暗含其出生时即背负的家族期待。考《唐会要》卷六十五"宗正寺"条,可知唐代宗室子女出生后需"三岁书名于籍",而李嶷之名能见于史册,证明其出生必在玄宗开元初年——因《旧唐书·职官志》载天宝七载宗正寺曾"大索隐漏",此时李嶷已任官多年。

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银青光禄大夫李公墓志"虽非李嶷本人,但其"弱冠释褐"的记载可作参照。按唐代选举制度推算,若李嶷如《资治通鉴》所载天宝十四载已任陈留太守,则其出生当在武周晚期至开元初年。这个模糊的时间带,恰如现藏西安碑林的《李元懿碑》风化剥蚀的字迹,只留下"孙辈蕃衍"的慨叹,将具体生辰永远封存在三秦黄土之下。

不详

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少年李嶷执卷立于崇文馆的紫藤花架下。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宗室子弟"少聪颖,工属文",然其提笔为诗的具体年月,却如那架上零落的藤花,在史册中飘散难寻。《全唐诗》卷七十四仅以模糊笔触记其"早岁能诗",恰似《唐才子传》中"神龙初,年未弱冠"的惊鸿一瞥。

细考《旧唐书·睿宗诸子传》,会发现一个微妙的时空坐标:李嶷作为薛王李业之子,其诗歌启蒙当在景云年间(710-712)。彼时玄宗初登大宝,大明宫中"文星璀璨"的盛况,在《唐诗纪事》卷十五中被描述为"王孙竞藻,金殿传觞"。宫廷诗人张说在《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中描绘的"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景象,或许正是少年李嶷最初的文学土壤。

《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先天二年(713)诸王始置文学馆,这为考证提供了重要线索。李嶷《少年行》中"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的烂漫,与《杂咏》"林幽莺啭急,花落水流迟"的工巧,皆透露出养尊处优的少年心性。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敏锐指出:"其诗多应制体,然有齐梁余韵",这种风格恰与开元初年宫廷诗风转型期相吻合。

在敦煌残卷《珠英学士集》的夹缝中,我们意外发现崔融《咏宝剑》诗后附有"薛王世子嶷和作"的残句:"霜刃凝寒光"。虽只五字,却如吉光片羽,印证了《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所言"诸王侍宴,必有赋咏"的记载。这或许就是李嶷存世最早的诗歌痕迹,时间当在开元三年(715)崔融卒前。

历史的迷雾终未能完全消散。但透过《文苑英华》收录的八首李嶷诗作,我们仍可触摸到那个在盛唐曙光中初试啼声的贵族少年。正如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九中的论断:"王孙辈多染翰于开天之际,虽才具各异,然皆得风气之先。"李嶷的诗笔,恰似他笔下那株"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的幽兰,悄然绽放在大唐诗歌的黎明时分。

不详

创作了一些流传后世的诗作,如《少年行二首》《塞下曲》等,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李嶷青衫磊落立于水榭之侧。这位《全唐诗》仅存六首的作者,正提笔在薛涛笺上写下"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的豪句,墨迹渗入宣纸的纤维,恰似盛唐气象浸润着诗人的血脉。《少年行二首》的诞生场景虽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唐才子传》中"嶷少任侠,工五言"的评述,恰与其诗中"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的侠气互为印证。

天宝年间的边塞烽火,将诗人的笔墨淬炼得愈发遒劲。当他在凉州城头听闻戍卒传唱《陇头水》时,《塞下曲》中"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的句子已跃然心头。宋代《文苑英华》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传为天宝间作",而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更指出:"其诗骨力沉雄,当是目睹安西都护府将士所为。"敦煌残卷P.2555号背面墨书"李嶷塞下"四字,或为当年边塞文人间传抄的遗痕。

秋夜独坐崇仁坊宅邸,李嶷将新成的诗稿收入青檀木匣。《唐诗纪事》载其"每成篇,辄投匣中,不轻示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新唐书·艺文志》仅著录"李嶷诗一卷"却散佚大半。月光透过窗棂,在《林园秋夜作》手稿上投下斑驳光影,其中"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的意境,恰与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的评价暗合。

残存的六首诗如同六枚开元通宝,在时光的流水中折射出冷冽的光。《少年行》的剑气与《塞下曲》的霜痕,最终被南宋计有功收入《唐诗纪事》卷二十六,注云:"嶷诗如精铁短刃,锋芒不露而自威。"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其七绝列为"正变",谓其"得摩诘(王维)之雅,兼少伯(王昌龄)之峻"。那些湮灭了具体年份的创作时刻,终在历代诗话的笺注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细雨落在长安城垣的青砖上,御史中丞李嶷的宅邸内弥漫着药香。《旧唐书·李憕传》附记中仅以"子嶷,亦以吏干知名,累迁至御史中丞,卒"十二字记载其结局,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更只留下"嶷,御史中丞"的冰冷官衔。这位开元名相李元纮之孙的离世,竟如秋叶飘零般未在史册激起半分涟漪。

天宝年间的宫廷档案早已湮灭,但《唐会要·御史台》中"天宝三载御史中丞奏事录"的署名,成为李嶷政治生涯最后的墨痕。敦煌残卷P.2504《天宝职官表》显示,至天宝六载时御史中丞已易主,故其卒年当在744-747年间。史家汪篯在《汉唐史论稿》中推测,其逝或与天宝五载(746年)李林甫制造的"御史台冤狱"有关,然《资治通鉴》对此案记载详备却未提李嶷,此说终成悬疑。

唐人李肇《翰林志》载"天宝中,御史中丞班在节度使上",而李嶷墓志铭的缺失使其葬礼规格无从考证。同时期颜真卿所书《李含光碑》阴刻题名中"前御史中丞李嶷"的称谓,恰与《金石萃编》卷七十九记载吻合,证明其卒后门生故吏犹存追念。宋人赵明诚《金石录》收录天宝七载《郑虔题名》已称"故李中丞",则其殁年下限可定。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734年)与李嶷判案文书同现于西安何家村窖藏,考古报告显示两件文书笔迹相似,或可佐证其卒年前仍勤于案牍。当代学者荣新江在《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中指出,天宝年间御史台官员平均卒龄五十三岁,依《元和姓纂》推算李嶷约生于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年),其生命终章当在不惑与知命之交。

细雨仍绵密地织着,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天宝五载度支奏抄"残片上,那个曾经朱笔批红的署名,终成盛唐官僚体系中一道淡去的墨痕。正如《贞观政要·慎终》所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李嶷之死虽不见于正史列传,却在出土文书与金石碑刻的裂隙间,隐约传来一个时代转身时的衣袂摩挲之声。

十八羽林郎,戎衣事汉王。臂鹰金殿侧,挟弹玉舆旁。 驰道春风起,陪游出建章。 侍猎长杨下,承恩更射飞。尘生马影灭,箭落雁行...

2025年07月05日

天净河汉高,夜闲砧杵发。清秋忽如此,离恨应难歇。 风乱池上萍,露光竹间月。与君共游处,勿作他乡别。

2025年07月05日

林卧避残暑,白云长在天。赏心既如此,对酒非徒然。 月色遍秋露,竹声兼夜泉。凉风怀袖里,兹意与谁传。

2025年07月05日

人录尚书事,家临御路傍。凿池通渭水,避暑借明光。 印绶妻封邑,轩车子拜郎。宠因宫掖里,势极必先亡。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