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巳日赐裴度

2025年07月05日

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

昂1

译文

注想待元老
我殷切期盼着国家栋梁之才
识君恨不早
遗憾未能早些结识你
我家柱石衰
如今朝廷的支柱日渐衰微
忧来学丘祷
忧心忡忡,效仿孔子在丘山祈祷

词语注释

上巳日:古代节日,农历三月初三
裴度:唐代名相,此处指代国之重臣
元老:德高望重的老臣
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丘祷:典故,指孔子在丘山祈祷,此处喻指忧国忧民

创作背景

诗词《上巳日赐裴度》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时值牛李党争白热化之际。裴度作为四朝元老(历宪、穆、敬、文四帝),曾平定淮西之乱,官至中书令,是维系朝局稳定的"柱石"人物。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作为唐代重要节庆,皇帝赐诗重臣乃特殊恩典,文宗此作实含深意。

政治语境

诗中"我家柱石衰"暗指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后,朝中能臣凋零的困境。据《旧唐书》载,当时"宦官横暴,宰相备位",文宗曾叹:"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裴度以七旬高龄出镇东都,实为文宗在政治风暴中保留的治国火种。

情感内核

"识君恨不早"化用《古诗十九首》"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怅惘,折射年轻帝王(文宗时年二十余岁)对元老的复杂情感:

  • 崇敬:以"元老"相称,呼应《诗经·小雅》"方叔元老"的典故
  • 遗憾:裴度晚年多病,难展抱负
  • 忧惧:暗含对"丘祷"(《论语·述而》孔子病,子路请祷)般国运的焦虑

诗艺匠心

全诗二十字中,帝王身份与学子姿态形成张力: "注想"显凝思之诚 "学丘祷"见谦卑之态 以私人化口吻("我家")消解君臣隔阂,在应制诗中实属罕见,可见特殊时局下文字背后的沉重托付。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深沉的笔触,展现了君主对贤臣裴度的深切倚重与忧国之思。开篇"注想待元老"五字,凝练如金石掷地,《唐诗鉴赏辞典》评其"以'注想'二字极写期盼之专注,帝王对股肱之臣的渴慕宛然可见"。诗人将裴度比作"元老",既显其德高望重,又暗含《尚书》"股肱惟人,良臣惟圣"的典故。

"识君恨不早"一句转折,情感陡然跌宕。学者傅璇琮指出:"'恨不早'三字力透纸背,既是君王对相遇恨晚的慨叹,更是对当下朝局危机的隐忧"。这种迟暮相逢的遗憾,与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后两句意象尤为精警。"我家柱石衰"中"柱石"之喻,源自《汉书》"柱石之臣"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喻:"以建筑意象喻国运,衰朽之势顿显立体可感"。而"忧来学丘祷"化用《论语》中孔子"丘祷久矣"的典故,叶嘉莹解读道:"将帝王之忧与圣人之思并置,既显忧思之深,又见自省之诚,使政治抒情具有了哲学深度"。

全诗情感脉络如潜流暗涌,从殷切期待到相见恨晚,从柱石将倾到效圣自省,层层递进中完成由个人情感到家国忧思的升华。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总结道:"二十字间有君臣遇合之慨、社稷倾危之虑、修身自省之诚,堪称中唐政治抒情诗的圭臬"。

点评

此诗以简淡之语寄深重之思,恰似"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沈德潜《唐诗别裁》)。首句"注想待元老"五字,将君王倚重之态摹写殆尽,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肃肃穆穆,如见宣室前席光景"。

"识君恨不早"一句转折,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五字中有三转意,一叹相识之晚,二见相契之深,三寓用贤之切"。至"我家柱石衰"处,钟惺《唐诗归》叹曰:"以家国托大臣,语重而神伤,较'股肱良哉'更添苍凉之色"。

末句"忧来学丘祷"用典无痕,贺裳《载酒园诗话》盛赞:"非但取'子疾病,子路请祷'之事,实暗含'临事而惧'之圣心,老杜'周宣汉武今王是'之句,可与此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