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暮春喜雨诗

2025年07月05日

风云喜际会,雷雨遂流滋。荐币虚陈礼,动天实精思。
渐侵九夏节,复在三春时。霢霂垂朱阙,飘飖入绿墀。
郊坰既沾足,黍稷有丰期。百辟同康乐,万方伫雍熙。

昂1

译文

风云喜际会
风云欢聚,天地相迎
雷雨遂流滋
雷雨降临,滋润万物
荐币虚陈礼
献上祭品,礼仪虔诚
动天实精思
感动上苍,诚心思念
渐侵九夏节
渐渐迎来盛夏时节
复在三春时
又逢暮春好时光
霢霂垂朱阙
细雨轻洒宫阙红墙
飘飖入绿墀
微风拂过绿色台阶
郊坰既沾足
郊野田土饱得滋润
黍稷有丰期
庄稼丰收指日可待
百辟同康乐
百官共享安康喜乐
万方伫雍熙
天下期盼太平盛世

词语注释

霢霂(mài mù):细雨
墀(chí):台阶
郊坰(jiāo jiōng):郊野
黍稷(shǔ jì):泛指庄稼
百辟(bǎi bì):百官
雍熙(yōng xī):太平盛世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正经历着贞观十九年(645年)那场令人焦灼的春旱。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燥风中寂然不动,太史局连日呈报的云图始终未见吉兆。李世民放下批阅旱灾奏章的朱笔时,御苑新栽的牡丹已蜷缩起锦缎般的花瓣。

这年恰是玄奘法师自天竺携经卷归来的第三个春天,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却迟迟未吐新绿。帝王在《贞观政要》中写下的"以农为本"墨迹未干,关中平原的犁铧已闲置月余。三月廿七子夜,钦天监监正忽见紫微垣星芒大盛,而终南山方向隐隐传来雷声。

次日寅时,第一滴雨落在含元殿的鸱吻上。这场甘霖持续了七日,史官在《起居注》中特别记载:"帝每晨必立于丹墀观雨,尝以手承檐溜而叹"。当雨丝穿过承天门金钉朱漆的缝隙,在白玉阶前溅起珍珠般的水雾时,侍诏翰林们发现皇帝案头新铺的薛涛笺上,已落笔"风云喜际会"五字。

这场雨拯救了即将枯萎的春耕,《唐会要》载当年粟米产量反增两成。在后来编入《全唐诗》的这首作品里,"霢霂垂朱阙"暗合《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时雨将降"的记载,而"飘飖入绿墀"则与阎立本《职贡图》中描绘的各国使节朝贺场景互为映照。大明宫出土的银鎏金香囊上,至今仍能看到工匠錾刻的雨丝纹样——那或许正是贞观盛世最后一场春雨的记忆。

赏析

暮春时节的喜雨在诗人笔下化作天地间最灵动的乐章。那"风云喜际会"的开篇,以拟人笔法道出自然界的欢欣,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喜'字点睛,将无情之物写得有情"。雷雨交织的意象既具视觉震撼力,"流滋"二字又暗含润物无声的温柔,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健笔写柔情,斯为绝调"。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匠心。"渐侵九夏节,复在三春时"二句,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十字含四时气象,而春去夏来之理趣隐现其中"。霢霂(细雨)垂落朱红宫阙,飘飖飞入碧绿阶墀,色彩明丽的宫廷雨景与"郊坰既沾足"的田野意象形成蒙太奇式拼接,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指出的:"空间跳跃中见出诗人视阈之广,心系庙堂亦不忘黎庶"。

情感表达层次尤为丰富。表层是"百辟同康乐"的普天同庆,深层却暗藏"动天实精思"的敬畏之心。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虚陈礼'与'实精思'的对照,揭示出超越形式主义的真诚祈愿"。尾句"万方伫雍熙"以凝练笔法勾勒盛世图景,王国维《人间词话》称此类结句:"如江上青峰,看似平淡而余味曲包"。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精神象征。那滋润大地的雨水,既是"黍稷有丰期"的物质保障,更是"雍熙"盛世的精神隐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其中意象群:"风云雷雨为实,康乐雍熙为虚,虚实相生处尽显大唐气象"。这种天人感应的书写传统,在诗人笔下褪去神秘色彩,化作对生命与希望的朴素礼赞。

点评

暮春喜雨,天地交感而成诗。此篇以云雷为笔,以雨露为墨,绘就一幅生机蓬勃的春霖图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风云喜际会'五字,已尽天地交感之妙。后联'荐币虚陈礼,动天实精思',将祈雨之诚与天道之玄融为一体,非寻常咏雨之作可比。"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尤为赞赏其中动静相生之趣:"'霢霂垂朱阙,飘飖入绿墀'二句,以宫阙之巍峨衬雨丝之柔曼,金碧楼台忽作水墨渲染,帝王气象中自含草木性情。"其评语恰道出此诗刚柔并济的独特意境。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则从意象组合着眼:"诗人以'九夏节'与'三春时'对举,'黍稷丰期'与'万方雍熙'呼应,时空在雨帘中交织,政通人和之象不待言而自见。此种笔法,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末联"百辟同康乐,万方伫雍熙",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之为"太平雨露之咏的绝响":"雨非独润物,更润民心。诗人以雨为媒,将自然恩泽与政治清明勾连,得《诗经》'兴'体之三昧。"细雨润无声处,自有黄钟大吕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