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夏日联句

2025年07月05日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1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

昂1

译文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人人都苦于夏日的炎热,我却独爱这漫长的夏日时光。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和暖的风从南方徐徐吹来,殿堂楼阁间生出丝丝凉意。

词语注释

熏风(xūn fēng):和暖的南风。
殿阁(diàn gé):殿堂和楼阁,泛指高大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

夏木阴阴,蝉鸣渐起,唐文宗李昂与柳公权于大明宫太液池畔消暑联句的场景,在千年史册中仍泛着墨香。据《旧唐书》载,开成三年(838年)盛夏,文宗召侍书学士柳公权共赏新荷,君臣二人以五言联句酬唱,遂成这段被宋人赞为"清商徐引,如听九霄环佩"的佳话。

彼时长安暑气蒸腾,文宗执麈尾临水而立,望着太液池中"接天莲叶无穷碧",忽生超然之思。首句"人皆苦炎热"四字道尽众生常态,而"我爱夏日长"五字转折,恰似《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帝王纳凉时"以龙皮为扇,暑气不入"的从容,更暗含《贞观政要》中"以天下为沉燎"的治国襟怀。柳公权闻言抚须,但见熏风穿廊过阁,吹动殿角铜铃叮咚,遂以"熏风自南来"应之,此句暗用《孔子家语》"南风之熏兮"典故,而"殿阁生微凉"五字,则将《长安志》中记载的含凉殿"水激扇车,凉风四达"的巧思,化作笔底清风。

这对君臣联句被宋敏求录入《长安志》,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更点出其"字字含冰玉声"。细品之,文宗句似取法王维"深林人不知"的孤清,柳公权句则承袭李白"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流丽,二者珠联璧合,恰如《唐朝名画录》所载吴道子笔下"吴带当风",在炎夏中铺开一卷盛唐余韵的清凉画轴。

赏析

夏日的热浪向来为人所诟病,而这首联句却以反常态的审美情趣勾勒出一幅清凉意境。李昂开篇即以"人皆苦炎热"的普遍感受为铺垫,陡然转折出"我爱夏日长"的独特情怀,这种对立构思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众衬独,愈显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柳公权续笔时,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的南风意象。"熏风"二字暗含《吕氏春秋》"东南曰熏风"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处的风"不仅指自然气流,更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风’的隐喻"。殿阁生凉之妙,在于空间与体感的精微互动,傅璇琮先生特别赞赏"生"字的动态美:"仿佛凉意是随风潜入建筑,又自梁柱间自然沁出的生命体"。

联句中的情感流转耐人寻味。前句直抒胸臆的"爱"与后句含蓄的"微凉"形成张力,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这种情感表达:"由炽热的情感到细腻的感知,恰似暑气中啜饮冰泉,温度的变化里藏着士大夫的修为"。殿阁意象的选择更暗含身份暗示,周汝昌认为"这不是山野之凉,而是经过建筑美学过滤的、带有礼制韵味的清凉"。

在艺术表现上,联句展现出"热中写凉"的辩证美学。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提到"以‘苦热’为底色,反而衬托出‘微凉’的珍贵,这种反衬手法比直接描写更具艺术感染力"。对偶中"自南来"与"生微凉"的因果关系,被袁行霈先生称为"中国诗歌中天人感应思想的诗意呈现"。

联句最终构建出超越季节的精神家园。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表面写的是物理温度的感知,深层传递的是面对外部环境时保持内心从容的人生态度"。这种将生活体验升华为哲学思考的特质,使短短四句成为唐人联句中的神来之笔。

点评

夏日的联句,往往能见出诗人的性情与才思。李昂与柳公权这一联句,一唱一和,既见个性,又显境界,历来为评家所称道。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此等句看似直白,实则含不尽之意。李昂以反俗之笔,写出超然之致,非胸次洒落者不能道。"诚然,李昂以"苦"与"爱"对举,跳出常情,独标逸韵,正是诗人高致所在。

而柳公权续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苏轼《东坡题跋》**评曰:"柳公权句,不著一字于炎热,而清凉自生。'熏风'二字尤妙,暗用《南风歌》典故,帝王气象隐然其间。"南风之"熏",殿阁之"微凉",既应和李昂之"爱夏日",又以含蓄之笔勾勒出一派清雅气象,可谓妙合无垠。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此联:"李句爽朗,柳句温润,如金石相和,宫徵协奏。寻常联句易流于拼凑,此作则气脉贯通,意趣相生,诚为合作。"此评可谓切中肯綮。联句之难,在于既要各自成章,又要浑然一体。李柳此作,一写主观之情,一绘客观之境,而爱夏之心贯穿其中,真如清风拂槛,自然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