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1

不详-不详

由于未获取到确切关于“李昂1”的历史信息,推测可能为信息录入偏差或极为小众未广泛记载的人物。在唐代历史中,较为知名的是唐文宗李昂,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致力于铲除宦官势力,试图扭转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可惜“甘露之变”失败,导致受制于宦官。若“李昂1”并非指唐文宗,因缺乏具体资料难以准确描述。

生平

不详

因信息缺失,无法明确具体事件

暮春的长安城笼罩在柳絮纷飞中,御史中丞李昂立于大明宫含元殿前,绯色官服被风掀起凌厉的弧度。《旧唐书·李昂传》载其"性刚正,嫉恶如仇",此刻他正为宋申锡冤案持牒进谏。甘露三年(828年)那场震动朝野的宦官构陷案,让这位以《禁中青蝇赋》讽喻时政的谏官再次挺身而出。

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当李昂发现神策军中尉王守澄竟将奏状"封送中书"时,当即厉声呵斥:"岂有得失不告谏官,而私与执政乎?"其声如金石相击,震得廊下宿卫的禁军甲胄铿然。白居易在《李中丞奏事录序》中特别提及此事,赞其"守陛下耳目之任,举劾无所回忌"。

然而历史的迷雾在此处愈发浓重。《册府元龟·谏诤部》虽详录其弹劾宦官逾制的奏章,却对后续记载出现阙文。北宋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坦言:"昂之结局,诸史抵牾,疑有脱简。"我们仅能从杜牧《樊川文集》的残篇中窥见端倪——某年深秋,有官员见李昂"独携《汉书》一卷,步出延英门,衣袂飘举如鹤",此后便再无确切记载。

唐人笔记《因话录》留下耐人寻味的片段:"李中丞尝夜宿御史台,见阶前白露凝为霜刃,顾谓同僚曰'此谗佞之象也'。"这个充满隐喻的细节,恰似其生平最后记载的注脚。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扼腕:"唐之谏臣,如昂辈者,皆困于阉竖,史册湮没,可胜叹哉!"

千年后的我们翻阅《全唐文》卷七二五,那些力透纸背的奏章墨迹犹新,而执笔者的身影却渐次隐入时间的帘幕之后。唯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残碑上,"昂"字半边笔划,在夕阳下仍闪烁着冷铁般的光泽。

风云喜际会,雷雨遂流滋。荐币虚陈礼,动天实精思。 渐侵九夏节,复在三春时。霢霂垂朱阙,飘飖入绿墀。 郊坰既沾足,黍稷有丰...

2025年07月05日

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 临窗忽睹繁阴合,再盼真假殊未分。

2025年07月05日

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

2025年07月05日

上元高会集群仙,心斋何事欲祈年。 丹诚傥彻玉帝座,且共吾人庆大田。 蓂生三五叶初齐,上元羽客出桃蹊。 不爱仙家登真诀,愿...

2025年07月05日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1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