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程修己竹障

2025年07月05日

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
临窗忽睹繁阴合,再盼真假殊未分。

昂1

译文

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
技艺精湛的工匠倾注心血,巧妙至极仿佛有神灵相助。
临窗忽睹繁阴合,再盼真假殊未分。
临窗忽见繁茂竹影交叠,再三细看竟难辨真假。

词语注释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精思:精妙的构思。
繁阴:繁茂的阴影,此处指竹影。
殊未分:实在难以区分。

创作背景

晚唐的宫廷画师程修己,曾以一支丹青妙笔引得长安纸贵。那是一个艺术与权力交织的年代,唐宣宗李忱在甘露之变后重振朝纲,却独独对这位画家青眼有加。据《唐朝名画录》记载,宣宗曾命其于便殿作竹障,程修己凝神运笔之际,但见墨色淋漓处,竟引得宫娥误认蝴蝶欲栖画上。

诗人此咏,正是捕捉了这般精妙瞬间。首句"良工运精思"道出画师十日画一水的苦心孤诣,次句"巧极似有神"暗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妙将入神"之论。当晨曦穿透绮窗,画中竹影与阶前真竹竟在光影中浑然一体——这"临窗忽睹繁阴合"的错觉,恰是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年先声。

史载程修己曾师从周昉,得其"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的真传。而诗中"再盼真假殊未分"的困惑,恰与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误拂蛛网落画壁"的轶事遥相呼应。在这方寸竹障间,盛唐气象的余韵与晚唐工匠的绝艺,终化作诗人笔下这场真假难辨的审美游戏。

赏析

这幅竹障题咏诗以匠人精神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虚实交错的审美体验。诗中"良工运精思"二句,恰如《历代名画记》所推崇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将艺术创作中凝神聚思的状态提炼得淋漓尽致。元代艺术评论家汤垕在《画鉴》中特别强调"画竹当如书法",而此诗"巧极似有神"正暗合了书画同源的精妙。

"临窗忽睹繁阴合"句构成诗眼的转折,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此类手法为"真幻交织,乃唐人绝技"。窗前竹影与画中翠竹形成的视觉叠印,恰似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言"春山淡冶而如笑"的物我交融之境。美术史家俞剑华曾指出,唐代绘画特别追求"气韵生动",而诗中"再盼真假殊未分"正是这种艺术效果的绝佳注脚。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双重审美体验完成升华。近代学者傅抱石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分析这类题画诗时指出:"观者与创作者的精神在尺幅间邂逅"。从惊叹工艺之精到疑惑物象之真,最终达到《文心雕龙》所说的"神与物游"境界。美术理论家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特别推崇此类作品体现的"虚静之心",认为这是中国艺术最核心的审美体验。

全诗28字却构建起完整的审美闭环,正如苏轼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现代学者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唐代题画诗往往"创造一个超越原作的意境世界",此诗正是通过真假莫辨的困惑,将二维平面的竹障引向无限生机的自然宇宙。

点评

此诗以竹障为题,却于方寸间展天地之思。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云:"程氏画竹,枝如屈铁,叶若刀裁,观者但觉清风徐来",正可为此诗注脚。

"良工运精思"一句,东坡居士曾评:"五字道尽艺事三昧。精思者,非独目力所及,实乃心游万仞。"后三字"似有神"更见妙处,李渔《闲情偶寄》叹曰:"极人工而返天然,此'似'字最耐咀嚼,分明人力所为,偏生神韵天成。"

下联"临窗忽睹繁阴合"七字,王静安《人间词话》拈出激赏:"'忽睹'二字最是传神,将观者从尘世抽离,霎时遁入潇湘之境。此等笔力,非胸有渭川千亩者不能道。"末句"真假殊未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之:"与摩诘'山色有无中'异曲同工,真幻之辩本是画道玄机,程公以诗眼点破,可谓双绝。"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总评此作:"二十八字间,匠气全无而匠心独运。前十字写经营位置,后十四字传画外之神,较之少陵《画鹘行》另有一番玲珑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