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

2025年07月05日

屏欲除奢政返淳。(霍王以下和句亡)

李治

译文

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
在咸亨殿宴请亲近大臣和皇亲国戚,以柏梁体赋诗
屏欲除奢政返淳
摒弃奢靡之风,废除铺张的政令,使社会回归淳朴

词语注释

咸亨殿:唐代宫殿名,唐高宗时期建造,位于长安。
柏梁体:一种七言古诗体,相传起源于汉武帝在柏梁台与群臣联句作诗。
屏欲:摒弃欲望。屏(bǐng),排除、放弃。
返淳:回归淳朴。淳(chún),质朴、敦厚。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气象在咸亨殿的金阶玉璧间流转,唐玄宗李隆基以一场风雅的柏梁体联句,将盛唐的文治武功凝练为七言诗行的珠玉。这场近臣诸亲参与的宫廷诗会,实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精心构建的政治文化图景——彼时大唐国库丰盈,四夷宾服,而帝王正以"屏欲除奢"为训,试图在盛世繁华中植入淳朴政风。

史载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常于宫中与群臣论政赋诗。咸亨殿宴集延续了汉代柏梁台联句的传统,却更见盛唐气象。霍王李元轨等宗室率先应制,以"屏欲除奢政返淳"的警句暗合玄宗《令长新戒》中"戒石戒奢"的治国理念。可惜安史之乱后,这些鎏金诗句多散佚于兵燹,只余残篇如吉光片羽,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在诗酒风流中仍不忘政教的人间盛世。

联句活动本身即具象征意义:帝王起韵,诸臣赓和,正如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范式。玄宗选择柏梁体这一最古老的联句形式,既是对汉武帝开创的文治传统的追慕,亦暗含超越前代的雄心。那些消逝在历史深处的和句,或许曾如杜诗所言"笔落惊风雨",在七言诗的平仄间,记录着开元盛世最后的清醒与自省。

赏析

这篇《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虽仅存一句,却如吉光片羽,折射出初唐宫廷诗宴的独特气象与政治隐喻。"屏欲除奢政返淳"七字,以金石之音叩响了一个时代的治国理想。

意象的政教双重性
"屏欲"二字如挥剑斩丝,展现决绝姿态。《礼记》有云"欲不可纵",此处化用为帝王自诫的视觉意象。而"除奢"更暗合太宗《帝范》中"崇俭去奢"的训诫,将物质层面的简朴上升为道德符号。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初唐联句诗中,器物意象常被赋予政教功能",此句正是以抽象之"欲"为镜,照见贞观之治的精神内核。

情感的张弛之道
"返淳"二字饱含情感张力,既流露对上古淳风的追慕,又暗藏革新现实的锐气。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此类宫廷诗时强调:"表面颂圣中实含规谏",霍王李元轨作为应答者,其失传的和句很可能延续了这种"温柔的劝诫"情感模式。在宴饮欢愉的表象下,君臣以诗为媒完成了一次政治价值观的共振。

柏梁体的历史回响
作为模仿汉武帝柏梁台联句的体式,此残句犹存汉唐对话的痕迹。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7世纪诗人通过重构柏梁体,将当代政治焦虑投射到古典形式中"。句中"政返淳"三字,恰似对《诗经》"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遥远呼应,使短短七字成为连接三代理想与唐初治世的诗意桥梁。

这截残句如半面唐镜,照见的是整个贞观时代的文化抱负——在酒樽与诗句之间,在欲望与节制之际,寻找帝国长治久安的平衡点。正如葛晓音所言:"初唐应制诗的价值,正在于把政治命题转化为审美命题",这句诗正是以艺术的锋刃,雕刻出理想政治的轮廓。

点评

名家点评

此句"屏欲除奢政返淳"出自唐高宗李治《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联句》,虽全篇散佚仅存此句,然一字千金,足见盛唐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七字尽显贞观遗风,'屏欲'二字如千钧笔力,直指帝王心术之要。高宗承贞观之治,此句可见其返璞归真之志。"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除奢政返淳'五字,实为盛唐政治美学之纲领。以'淳'字作结,犹若黄钟大吕之馀韵,暗合《诗经》'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政教理想。"

文史大家陈寅恪则从文体角度评析:"柏梁体本为汉宫联句之遗,高宗以此体制书治国理念,'淳'字押韵沉雄,既得汉魏风骨,又开盛唐先声。可惜全篇湮没,然此残句已如吉光片羽,令人想见当日君臣赓和之盛。"

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于《中国文学史》中赞叹:"此句以最简净的笔墨勾勒出理想政治图景,'屏欲'与'返淳'形成因果张力,暗含《尚书》'克勤克俭'的治国之道,可谓以少总多,辞约旨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