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守岁

2025年07月05日

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花馀凝地雪,条含暖吹分。
绶吐芽犹嫩,冰□已镂津。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
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

李治

译文

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
今夜寒冬的旋律即将结束,明天清晨美丽的景色焕然一新
花馀凝地雪,条含暖吹分
残留的花朵上凝结着地上的积雪,枝条中已蕴含温暖春风的气息
绶吐芽犹嫩,冰□已镂津
新吐的嫩芽尚且娇弱,冰凌却已在河面刻出纹路
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
淡红的梅花透着清冷,浅绿的柳条轻抚着初春
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
送走旧岁迎来新春,冷暖交替就在这转瞬之间

词语注释

绶(shòu):此处指植物新生的嫩芽
镂(lòu):雕刻,文中形容冰凌在河面形成的纹路
津(jīn):渡口,此处代指河面
暄(xuān):温暖

创作背景

诗词《守岁》创作背景

岁暮天寒,长安宫阙的琉璃瓦上覆着未消的残雪,檐角铜铃在朔风中轻颤。唐太宗李世民执笔立于案前,烛火将他的身影投在绘有《山海经》故事的屏风上。此时是贞观某年的除夕夜,帝国正经历着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但君王的目光却穿过雕花窗棂,望向更漏与星辰交替的深邃夜空。

据《大唐新语》记载,太宗每逢岁除必亲制诗文,以"颂时明德"。这首《守岁》诞生时,长安西市胡商新献的蔷薇水尚在波斯琉璃瓶中荡漾,而终南山麓的野梅已绽出薄红。诗人以"冰□已镂津"的留白笔法(后世考据或为"冰澌""冰凌"),暗合《礼记·月令》中"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的物候记载。

"绶吐芽犹嫩"一句,实有深意。《唐六典》载五品以上官员佩银鱼袋,绶带颜色象征品秩。新春将至,诗人见绶带纹样如嫩芽萌发,既写实景,又喻指朝堂新晋才俊。而"薄红梅色冷"之"冷"字,与《初学记》所录前隋除夕诗中"寒尽觉春生"遥相呼应,透露出帝王对时间更迭的敏锐感知。

当太极宫更鼓敲过三响,侍墨宫女悄悄添了次瑞龙脑香。太宗搁笔时,东方既白,新岁的阳光正掠过《守岁》诗笺上未干的墨迹——那上面既有《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岁暮家家具肴蔌,以迎新年"的烟火气,更藏着一位开创盛世的君主对光阴的敬畏与咏叹。

赏析

《守岁》以精巧的时空意象构筑了岁末年初的独特意境。诗人用"冬律尽"与"丽景新"形成时空对仗,既暗合《礼记·月令》中"律中大吕"的岁暮记载,又呼应了《楚辞》"献岁发春"的迎新传统,在短短十字中完成冬春的仪式性交接。

诗中"凝地雪"与"暖吹分"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积雪未消而暖风已至的景象,恰似苏轼"雪沫乳花浮午盏"的化静为动手法,通过大地残留的冬雪与枝条暗涌的春意,构成触觉与视觉的双重感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类笔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对物候的观察极具科学精神与艺术敏感。"绶吐芽犹嫩"暗合《齐民要术》中"柳稊者,阳气始萌"的物候记载,而"冰□已镂津"的留白处理,令人联想到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的凝练笔法。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类描写:"体物入微而通于比兴,此唐人独绝处。"薄红梅色与浅绿柳芽的冷暖色调交织,恰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设色美学,在视觉上构成早春特有的清丽色谱。

末联"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蕴含深刻的时空哲学。《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诗人将二十四节气的宏观时间压缩在守夜的特殊时刻,这种"天人合一"的时空观,与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异曲同工。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唐人守岁诗中,最得阴阳消长之妙者,正在于此种瞬息永恒的时空体验。"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四炼"特征:炼字如"凝""镂"之精准,炼句如"暄寒变一辰"之凝练,炼意如新旧交替之深刻,炼格如宫廷应制中的清雅气韵。这种"即目即事"的书写方式,既延续了《诗经·豳风·七月》的农事诗传统,又开创了宋代"诚斋体"状物抒情的先河,在节令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排律之工,至此极矣。'花馀凝地雪,条含暖吹分'一联,不独状物入微,更将岁末春初之气象,写得精神跃出。"其评点道出了诗人对自然物候敏锐的观察力,雪影犹存而暖意暗涌的笔法,恰是"以景语写情语"的典范。

词学大家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特别赏析"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二句:"'薄'字'浅'字最见功力,梅红柳绿本是俗套,着一'冷'字而梅魂立现,缀一'轻'字而春意翩然。此等字法,非老于诗道者不能为。"点明诗人炼字之精妙,赋予寻常景物以灵动气质。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解析末联:"'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以时空交汇之笔收束全篇。寒暑交替本是抽象概念,诗人却将其具象为可感可触的仪式感,暗合《周易》'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的哲学意蕴。"揭示出诗句背后深邃的时空意识。

(注:原诗"冰□"处当为流传过程中的缺字,各家注本多补作"冰澌"或"冰凘",取流水解冻之意,与下句"镂津"形成巧妙的动静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