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守岁》创作背景
岁暮天寒,长安宫阙的琉璃瓦上覆着未消的残雪,檐角铜铃在朔风中轻颤。唐太宗李世民执笔立于案前,烛火将他的身影投在绘有《山海经》故事的屏风上。此时是贞观某年的除夕夜,帝国正经历着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但君王的目光却穿过雕花窗棂,望向更漏与星辰交替的深邃夜空。
据《大唐新语》记载,太宗每逢岁除必亲制诗文,以"颂时明德"。这首《守岁》诞生时,长安西市胡商新献的蔷薇水尚在波斯琉璃瓶中荡漾,而终南山麓的野梅已绽出薄红。诗人以"冰□已镂津"的留白笔法(后世考据或为"冰澌""冰凌"),暗合《礼记·月令》中"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的物候记载。
"绶吐芽犹嫩"一句,实有深意。《唐六典》载五品以上官员佩银鱼袋,绶带颜色象征品秩。新春将至,诗人见绶带纹样如嫩芽萌发,既写实景,又喻指朝堂新晋才俊。而"薄红梅色冷"之"冷"字,与《初学记》所录前隋除夕诗中"寒尽觉春生"遥相呼应,透露出帝王对时间更迭的敏锐感知。
当太极宫更鼓敲过三响,侍墨宫女悄悄添了次瑞龙脑香。太宗搁笔时,东方既白,新岁的阳光正掠过《守岁》诗笺上未干的墨迹——那上面既有《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岁暮家家具肴蔌,以迎新年"的烟火气,更藏着一位开创盛世的君主对光阴的敬畏与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