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过温汤》创作背景
贞观十八年(644年)冬,唐太宗李世民率文武百官自长安东巡洛阳,途经新丰温汤(今陕西临潼华清池),见骊山汤泉蒸腾、霜林如画的景象,遂驻跸休憩。帝王仪仗的华盖在晨光中舒展,车驾的鸾铃惊破寒空,史官以"暖溜惊湍"四字实录了当时温泉涌动之态。
太宗于行帐中展阅《温泉碑》,忆及秦汉以来此地的皇家离宫往事:始皇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帝扩建为"离宫别馆",至隋文帝更植松柏千株。而今大唐新立,这处承载着六朝烟霞的汤泉,正沐浴在贞观朝的晨光里。岩壁间残存的铜漏声,似在诉说时光的流转;林间飘落的黄叶与凝霜,恰成盛世帷幕下的静美注脚。
帝王登高远眺,见烟霞明灭于骊山北麓,提笔时既怀"以史为镜"的肃穆,又有"共沐春风"的雅兴。此诗以"仙跸"起笔,至"烟霞"收束,将皇家巡幸的威仪与自然野趣的灵动熔铸一体,开创了唐代温泉应制诗"庄严中见清丽"的独特美学。后玄宗开元年间重葺温泉宫,苏轼评此诗"犹见贞观气象",正是对其浑厚中正格调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