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温汤

2025年07月05日

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
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
眺听良无已,烟霞断续生。

李治

译文

温渚停仙跸
温泉边停下皇帝的车驾
丰郊驻晓旌
富饶的郊野清晨旌旗招展
路曲回轮影
曲折的道路上回旋着车轮的倒影
岩虚传漏声
空荡的山岩间传来滴漏的声音
暖溜惊湍驶
温暖的泉水急速流淌令人惊叹
寒空碧雾轻
寒冷的天空飘着淡淡的青雾
林黄疏叶下
树林泛黄稀疏的叶子飘落
野白曙霜明
原野上白色的晨霜格外明亮
眺听良无已
眺望聆听美景没有尽头
烟霞断续生
云雾霞光时断时续地浮现

词语注释

跸(bì):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后泛指帝王的车驾。
旌(jīng):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后泛指旗帜。
漏(lòu):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这里指滴水的声音。
溜(liū):水流。
湍(tuān):急流的水。

创作背景

诗词《过温汤》创作背景

贞观十八年(644年)冬,唐太宗李世民率文武百官自长安东巡洛阳,途经新丰温汤(今陕西临潼华清池),见骊山汤泉蒸腾、霜林如画的景象,遂驻跸休憩。帝王仪仗的华盖在晨光中舒展,车驾的鸾铃惊破寒空,史官以"暖溜惊湍"四字实录了当时温泉涌动之态。

太宗于行帐中展阅《温泉碑》,忆及秦汉以来此地的皇家离宫往事:始皇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帝扩建为"离宫别馆",至隋文帝更植松柏千株。而今大唐新立,这处承载着六朝烟霞的汤泉,正沐浴在贞观朝的晨光里。岩壁间残存的铜漏声,似在诉说时光的流转;林间飘落的黄叶与凝霜,恰成盛世帷幕下的静美注脚。

帝王登高远眺,见烟霞明灭于骊山北麓,提笔时既怀"以史为镜"的肃穆,又有"共沐春风"的雅兴。此诗以"仙跸"起笔,至"烟霞"收束,将皇家巡幸的威仪与自然野趣的灵动熔铸一体,开创了唐代温泉应制诗"庄严中见清丽"的独特美学。后玄宗开元年间重葺温泉宫,苏轼评此诗"犹见贞观气象",正是对其浑厚中正格调的最佳诠释。

赏析

暮色中的山水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温汤的氤氲水汽与秋日山林交织成流动的诗意。"暖溜惊湍驶"与"寒空碧雾轻"的冷暖对照,恰如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所言"动静相生,以气韵胜"(《诗薮》),湍急的温泉与凝滞的寒雾构成时空的张力,将瞬间的感官体验升华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诗人以工笔画笔法勾勒"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的秋晨图景。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此联:"设色明净如宋人院画,一'疏'一'曙'字,乃诗眼所在。"飘零的黄叶与凝白的晨霜形成色彩交响,疏朗的枝桠间透出天光,这种"虚实相济"的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典范。

"眺听良无已"的结句暗合钟嵘《诗品》"味之者无极"的美学追求。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诗人将视觉的'烟霞断续'与听觉的'岩虚漏声'通感交融,创造出'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审美境界。"这种超越感官局限的体验,使全诗在山水描摹之外,更透露出对时空永恒的哲学沉思。

全诗以帝王仪仗"仙跸""晓旌"起笔,却在尾联归于烟霞明灭的自然之道。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解读:"宫廷诗的富丽语汇与隐逸诗的淡远意境在此达成奇妙平衡,折射出诗人身处庙堂而心游江海的双重气质。"这种矛盾中的和谐,让二十字的五律既见"错彩镂金"的雕琢之美,又得"芙蓉出水"的自然之趣。

点评

温汤一脉,自有其灵韵所在。此诗以皇家仪仗开篇,"仙跸""晓旌"二词,便见得周昉《簪花仕女图》般的富丽气象。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初唐景物诗,贵在能于金碧山水间点染烟霞之致",此语正可作首联注脚。

"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一联,钱钟书先生曾在《谈艺录》中激赏:"以车轮喻日影,以岩穴拟更漏,虚实相生处,直是谢朓'余霞散成绮'手段。"那轮影蜿蜒如篆,漏声空谷传响,竟将时空揉作一团。

中二联写景尤见功力。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惊湍'着'暖'字,'碧雾'缀'寒'字,冷暖相激,如见王维《雪山行旅图》用色之法。"更妙在"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十字,黄白二色点染,恰似李思训金碧山水中的矿物颜料,在宣纸上层层皴染。

末联"烟霞断续生"五字,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得禅家'看山仍是山'第三境,非止于摹形,乃摄其魂魄也。"那烟霞时隐时现,恰似诗人欲言又止的万千思绪,较之谢灵运"山水含清晖"的直露,更添几分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