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九日

2025年07月05日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李治

译文

九月九日
重阳节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
端坐在玉扆前,初秋的旋律开启了金商之音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宫阙映照着清澈的秋色,宫门内透出傍晚的清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
原野明净,山间的雾气收敛,树林稀疏,风露绵长
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阶前的兰花只剩半影,岩边的桂花散发浓郁香气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
荷叶凋零,翠色渐褪,圆圆的菊花绽放金黄
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挥鞭疾驰如闪电,飞箭如星般划破夜空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
柳枝轻拂,穿过石缝,琴弦轻响,月影斜挂
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胆怯的猿猴啼叫着离开山谷,受惊的雁群四散分离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夕阳低垂,归来的旗帜簇拥着通往村庄的路

词语注释

玉扆(yù yǐ):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风,代指宫廷
金商:秋天的别称,因五行中秋属金,商为五音之一,对应秋季
凤阙(fèng què):宫阙,指皇宫
龙闱(lóng wéi):宫门,指宫廷内
砌兰(qì lán):阶前的兰花
岩桂(yán guì):山岩边的桂花
归旆(guī pèi):归来的旗帜,指归途

创作背景

诗词《九月九日》创作背景

秋风拂过太极宫的琉璃瓦,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的重阳佳节,年轻的李峤正以麟台正字之职随驾登高。此时的大唐虽处"二圣临朝"的特殊时期,却仍延续着贞观遗风。诗人立于丹墀之上,见"凤阙澄秋色"的壮丽景象,笔下自然流淌出这组气象宏阔的应制诗。

历史经纬中的重阳雅集

唐代重阳节承袭汉魏古制,《唐六典》记载"凡三元、重阳,百官献寿于蓬莱宫"。是日君臣需佩茱萸、饮菊酒,高宗更常于大明宫麟德殿赐宴。诗中"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之句,恰与《景龙文馆记》所载宫中重阳陈设"阶列金兰,岩悬丹桂"互为印证。

宫廷与自然的诗意交响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的澄明境界,暗合初唐文学"去绮靡而存气质"的革新主张。诗人以"龙闱引夕凉"的皇家气象起笔,渐次转入"惊雁断分行"的疏野之趣,这种由庙堂向山林的视线转移,正体现着初唐应制诗"既润色鸿业,又独抒性灵"的双重特质。

骑射文化的文学映照

"挥鞭争电烈"六句生动再现唐代重阳骑射传统。《新唐书·礼乐志》载:"九月九日,五品以上射于武德殿"。诗人以"飞羽乱星光"的璀璨意象,将张弓搭箭的瞬间升华为诗意的永恒,使军事演练化作审美对象,此中可见初唐文人"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美学追求。

暮色中"归旆拥通庄"的结句,不仅勾勒出皇家仪仗的恢弘画卷,更暗喻着诗人对"垂拱而治"政治理想的期许。这首诞生在大唐鼎盛前夜的佳作,恰似一面菱花镜,映照出初唐宫廷文人那颗在礼法规制与自然天性间微妙平衡的诗心。

赏析

金秋的气息在字句间流转,诗人以"初律启金商"点明时令,那商音属秋的古老乐律,恰如一枚金箔书签,嵌入大唐的节气。凤阙龙闱的巍峨宫阙在"澄秋色""引夕凉"中褪去威严,化作水墨屏风上的淡影,学者傅璇琮曾赞叹此联"以帝王气象写秋,却无肃杀之意,反生澄明之境"。

山林意象的铺陈最见匠心,"野净山气敛"如倪瓒的枯笔,在留白处生出空灵。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激赏"砌兰""岩桂"二句:"半影全香之对,不仅是视觉与嗅觉的通感,更暗含人生际遇的隐喻——宫墙兰草犹自残缺,而山野桂花已恣意绽放。"荷凋菊散的物候变迁里,藏着《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古老节律。

狩猎场景的突然闯入如琵琶裂帛,"挥鞭争电烈"化用司马相如《上林赋》的雷霆笔意。唐诗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指出:"'飞羽乱星光'五字写尽盛唐气象,箭矢与星辰在穹庐中共舞,这是只有开放时代才有的宇宙想象。"而"柳空穿石碎"的奇绝比喻,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是"以柔克刚的禅意显现,柳枝竟在虚空中击碎山石"。

结尾的归途最耐寻味,"斜轮低夕景"的日轮与"归旆拥通庄"的旌旗,构成黄昏的经纬线。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道:"全诗以宫阙始,以通庄终,这条归途实则是精神返乡之路。那些惊雁怯猿,何尝不是诗人面对秋声时的生命震颤?"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周汝昌先生将此类比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意境,称其"用九重笔墨写林泉之心"。

点评

暮秋的笔触在唐太宗《九月九日》中铺展得雍容而深邃,帝王诗笔竟能如此兼具壮阔气象与幽微体悟,令人击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帝王之作,终带台阁气象,然'砌兰''岩桂'一联,已开王孟清境",恰点明其承袭六朝绮丽又暗启盛唐风骨的双重性。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称赏:"以金玉之质写清寒之态,如见李思训青绿山水间忽染倪瓒疏墨。"那琉璃世界里的秋意,被帝王笔锋轻轻一挑,便显出几分文人诗的萧散。而"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更引得近代学者顾随赞叹:"十字说尽重阳气象,较之孟浩然'天边树若荠',别有一种严整中的疏朗。"

诗中尤耐寻味者,当属"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的结响。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剖析:"太宗以箭无虚发的骑射手腕运笔,末四句忽作颤音,似见玄武门血色在宣纸背面洇开。"这种金戈铁马与惊弓之鸟的意象并置,恰如闻一多所言"盛世裂帛声",透露出权力巅峰者对无常的隐秘感知。

当代诗人西川曾以现代眼光重审此作:"太宗用凋翠的荷、散黄的菊构建色彩蒙太奇,而'挥鞭争电烈'的动感剪辑,让这首重阳诗有了电影镜头般的时空跳跃。"这种古今视角的碰撞,正印证了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帝王诗的真价,不在庙堂仪轨,而在那倏忽闪动的生命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