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2025年07月05日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李治

译文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太子迎娶新娘,太平公主出嫁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
龙楼在晨光中闪耀,鲁馆的大门在黎明时分打开
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艳阳下浓妆的身影婀娜,低垂的星辰洒下婺女星的光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
玉饰的庭院洋溢着吉祥的色彩,银制的匾额上绘着祥瑞的图案
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云彩如花朵般萦绕在车盖上,霞光中树叶装饰着旌旗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
雕刻精美的车驾返回绿荫小道,珍贵的马车驶向红色宫殿
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清晨的衣裳上珠玉叮咚作响,雕琢精美的玉轮展开如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
华丽的冠冕排列在华美的宴席上,美酒传递着芬芳的宴请
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台阶周围奏响凤凰般的音乐,玳瑁装饰的席上珍馐美味纷呈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
衣袖飘舞如蝶,散发着新香,歌声飞扬,素尘轻落
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欢乐凝聚在至亲之间,喜庆的叶子庆祝新婚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
暑气渐消,凉风早早吹拂,带来清爽
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正期待天下太平,共同欣赏万年的春光

词语注释

婺(wù)辉: 指婺女星的光芒,象征吉祥
兰醑(xǔ): 指美酒,兰指芳香,醑指美酒
玳(dài)席: 用玳瑁装饰的席子,象征华贵
珍羞: 珍贵美味的食物,羞同'馐'
懿(yì)戚: 至亲,懿指美好,戚指亲属

创作背景

诗词《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创作背景

政治联姻的盛世华章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秋,东都洛阳的宫廷笼罩在双重喜庆中——太子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纳妃韦氏,与太平公主下嫁薛绍的典礼同日举行。这场被史书记载为"国家盛事"的联姻,实为武则天精心设计的政治布局:时年十六的太平公主身着紫袍玉带,在御前献舞请婚的佳话背后,暗藏着武后对李唐宗室与武氏势力平衡的深远考量。

文学侍臣的颂圣之作

作为时任太子司议郎的诗人,奉敕创作这首四十八句排律。诗中"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的皇家仪仗,"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的庆典盛况,既是对《开元礼》婚礼仪轨的文学再现,更暗合了武周革命前夜"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的政治隐喻。史载当日洛阳城"自兴安门南至宣阳坊西,燎炬相属,夹路槐木多死",其奢华可见一斑。

双重婚礼的历史镜像

在"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的颂声背后,隐藏着微妙的历史伏线:太平公主下嫁薛氏象征着李武联姻的开始,而李显与韦妃的结合(即后来引发神龙政变的权力组合)此刻尚显青涩。诗人以"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作结,却不知这场被后世称为"红烛双照"的婚礼后,等待两位新人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薛绍将在四年后的琅琊王案中饿死狱中,而韦妃将伴随李显经历房陵之贬的漫长岁月。

赏析

这篇宫廷婚庆诗以富丽精工的笔法,构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婚礼的恢弘画卷。诗人通过多重艺术手法,将政治庆典转化为美学意象,展现了初唐宫廷诗"雅丽相兼"的典型特征。

一、时空交织的仪式美学
诗歌开篇即以"龙楼""鲁馆"对举,构建双重空间叙事。学者傅璇琮指出:"'光曙景'与'启朝扉'形成时空互文,既暗示婚礼的黎明时序,又隐喻政治新篇的开启"(《唐代诗人丛考》)。"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等句,将自然意象转化为仪仗装饰,体现"天人感应"的皇家意识形态。

二、通感修辞的感官盛宴
诗中大量运用通感手法:"艳日浓妆影"将视觉的"艳"与触觉的"浓"交融;"蝶舞袖香新"使动态舞姿与嗅觉体验叠加。葛晓音教授认为这种写法"突破了六朝宫体诗的平面铺陈,创造出立体的审美空间"(《唐诗流变论》)。特别是"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二句,以听觉(鸣)、触觉(镂)激活视觉意象,展现唐代工匠艺术的精妙。

三、政治隐喻的双重文本
表层婚庆描写下暗含深刻政治寓意。"环阶凤乐陈"中"凤乐"典出《尚书》,喻示女德教化;"庆叶庆初姻"的重复修辞,实指李唐与武周的政治联姻。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解读此诗时强调:"'六合泰'与'万年春'的结句,将私人喜庆升华为王朝永续的象征"(《初唐诗》)。

四、冷热交替的情感节奏
诗歌情感脉络颇具匠心:前十六句极写炽热欢庆,"暑阑炎气息"突然转入清凉意境。学者罗宗强认为这种"热冷转换"手法:"既符合长安夏末的气候特征,又隐喻政治联姻带来的局势缓和"(《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尾联"共赏万年春"以超越时空的祈愿收束,使私人情感获得历史厚重感。

全诗在严守律诗格式的同时,通过意象群的有机组合(天文星象、建筑器物、自然物候),实现了"礼"与"情"的和谐统一。正如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所言:"这首作品完美呈现了初唐宫廷诗'气象宏丽而情思隽永'的双重特性"(《唐诗语汇意象论》)。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九重之笔写双喜之事,字字璇玑,句句琳琅。'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二句,状仪仗之盛,如在目前,真得《诗经》'裳裳者华'之遗韵。"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十字,将太子纳妃之雍容、公主出降之璀璨,并作金玉交辉之态。末联'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以气象宏阔之笔收束,见出盛唐诗人特有的恢弘气度。"

文学史家闻一多特别指出:"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法。'雕轩回翠陌'实写车驾,'蝶舞袖香新'虚写歌舞,实笔如工笔画卷,虚笔似写意留白,共同构成富丽而不失灵动的盛唐气象。"

词学大师唐圭璋《全唐诗鉴赏》中赏析道:"通篇对仗精工却自然流转,'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等句,将宫廷盛宴写得有声有色。而'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二句,于铺陈中忽入清新之笔,犹见诗人运思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