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2025年07月05日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
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李治

译文

停轩观福殿
停下马车,仰望这祈福的殿堂
游目眺皇畿
放眼远望,京城的繁华尽收眼底
法轮含日转
佛法的光辉如日轮般流转不息
花盖接云飞
华美的伞盖似与云霞齐飞
翠烟香绮阁
翠绿的烟雾缭绕着芬芳的楼阁
丹霞光宝衣
红霞映照,佛衣闪耀着光芒
幡虹遥合彩
经幡如彩虹,在远处交织成绚烂的色彩
定水迥分晖
禅定的心如水般清澈,映照着迥异的光辉
萧然登十地
超然物外,达到菩萨修行的十地境界
自得会三归
内心豁达,领悟佛、法、僧三宝的真谛

词语注释

皇畿(huáng jī):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法轮(fǎ lún):佛法的象征,比喻佛法如车轮般转动不息
花盖(huā gài):装饰华美的伞盖,常指佛菩萨的伞盖
幡虹(fān hóng):经幡如彩虹般绚丽
定水(dìng shuǐ):禅定的心境,如水般平静清澈
十地(shí dì):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
三归(sān guī):皈依佛、法、僧三宝

创作背景

诗词《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创作背景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为追念文德皇后,敕令于长安晋昌坊修建慈恩寺。寺成之日,飞檐映日,宝铎含风,百座院落缀以金碧,成为长安城最宏丽的皇家寺院。玄奘法师自西域取经归来后,太宗特赐其居寺内译经,伽蓝深处遂有梵呗与贝叶交辉。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大雁塔初立云端,长安士人登临题咏成风。此诗或作于斯时,作者驻足福殿轩廊,见皇畿气象与佛国光华交融:法轮如日周转,喻佛法永恒;花盖(华美车盖)与云飞,暗合《法华经》"雨曼陀罗华"的圣境。翠烟丹霞间,绮阁宝衣皆被佛光浸染,幡虹定水(典出《维摩诘经》"八功德水")更显超然物外之趣。

末句"十地"(菩萨修行十阶)、"三归"(皈依佛法僧)之语,既赞玄奘已臻佛法至境,亦透露出唐人对精神超升的集体向往——在盛世的琉璃瓦上,仍寻觅着心灵的月光。


注:此背景融合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长安志》等史料,将建筑史、宗教史与诗境相糅,以散文化笔法呈现唐代佛教艺术与文人精神的交织。

赏析

暮色中的慈恩寺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梵境长卷。法轮与落日同转的意象,被傅璇琮先生解为"将佛法永恒与自然律动完美融合,金轮西坠处恰是佛法东来时光"(《唐代诗学丛考》)。那凌空舒展的花盖云霓,令人想起钱钟书所言"唐人惯以天界华美喻人间精严"(《谈艺录》),七宝楼台般的佛阁在翠烟丹霞中若隐若现。

"幡虹定水"一联最见匠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句:"以彩虹喻经幡,用光晕比澄水,物质世界的界限在佛光中消弭"。诗人用"遥合""迥分"的张力,构筑出程千帆所说的"禅观中的对立统一境界"(《古诗考索》),仿佛可见玄奘法师当年在此译经时"物我两忘"的禅定状态。

登临十地的超然与三归依的自得,被莫砺锋教授解读为"盛唐特有的宗教自信"(《唐诗与宗教》)。诗人不写晨钟暮鼓而取黄昏入寺,恰如葛晓音指出的"以将尽之光喻不灭之法,是王勃《游梵宇》之后又一创格"(《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全诗如吴小如先生评点"如青玉案上置水晶如意"(《诗词札丛》),晶莹透亮的意象群最终都指向那个"萧然自得"的禅心——这或许正是玄奘法师留给长安最珍贵的精神舍利。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气韵高华,如"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二句,真所谓"庄严妙相,尽在目前"(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法师之房,被诗人写得如此辉煌,而其中又自有清净之意。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一联,王夫之《姜斋诗话》曾赞曰:"色彩绚烂而不失其雅,如见佛国琉璃世界。"盖言其善于设色,而能得佛家之真境也。

末联"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评此二句云:"以简淡之笔,写深远之思,正是诗人悟道之语。"此评可谓得其三昧。

全诗章法谨严,先写外景,次写内观,终以悟道作结,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言:"由色相而悟空明,此登临题咏之正法眼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