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乌栖曲

2025年07月05日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李白

译文

乌栖曲
《乌鸦栖息的歌》
姑苏台上乌栖时
当乌鸦栖息在姑苏台上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王的宫殿里,西施正沉醉不醒
吴歌楚舞欢未毕
吴地的歌楚地的舞,欢愉未尽
青山欲衔半边日
青山仿佛要吞下半落的夕阳
银箭金壶漏水多
银箭金壶中的水漏了许多(时间流逝)
起看秋月坠江波
起身看秋月坠入江中,随波而去
东方渐高奈乐何
东方渐白,欢乐又能如何延续?

词语注释

姑苏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建的高台,位于今江苏苏州。
吴王: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夫差。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后被献给吴王夫差。
吴歌楚舞:吴地的歌曲和楚地的舞蹈,泛指美妙的歌舞。
银箭金壶:古代计时工具,金壶中装水,银箭刻度,水漏则时间流逝。

创作背景

《乌栖曲》创作背景拾萃

吴宫夜宴的最后一抹余晖

当李白在开元年间挥毫写下《乌栖曲》时,他的笔尖浸透了姑苏台的月光。这首杂言乐府诞生于盛唐气象与六朝遗韵的交汇处,字里行间翻涌着对吴越旧事的深沉咏叹。天宝元年(742年)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初见此作,竟发出"此诗可以泣鬼神"的惊叹,可见其穿越时空的艺术魔力。

青铜器上的历史纹路

诗中"姑苏台"实为吴王夫差所筑春宵宫遗址,据《越绝书》载,其"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阶砌皆以文梓豫章。李白选取"乌栖时"这一昼夜交替的意象,暗合《吴越春秋》中"夫差黄昏登台,闻乌夜啼"的记载。西施醉舞的香艳场景,恰是《述异记》所述"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日与西施为水戏"的文学再现。

日月双轮中的隐喻

"青山衔日"的壮丽意象,实脱胎于古吴民谣"日入群动息,乌鹊绕树鸣"的自然观察。诗人将铜壶滴漏(银箭金壶)与秋月坠江并置,形成精妙的时间蒙太奇。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记载,李白曾"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而此作对梁简文帝同题乐府的超越,正在于将宫廷艳曲升华为历史哲思。

盛唐镜鉴中的吴钩寒光

末句"东方渐高奈乐何"化用汉乐府《有所思》"东方须臾高知之",却赋予全新意境。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玄宗后期沉溺声色犹胜夫差,李白以吴王旧事为谏书,恰如杜牧《阿房宫赋》之先声。孟棨《本事诗》称此作"深于刺也",正是捕捉到了锦绣词章下那道锐利的历史寒光。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的姑苏台,乌鸦敛翅栖息,而吴宫深处,西施正醉眼朦胧。这开篇十四字便勾勒出奢靡与衰颓交织的黄昏图景,正如明代文学家王世懋所言:"'乌栖时'三字已含日暮途穷之象,而'醉'字更见纵乐忘形之态"(《艺圃撷余》)。吴歌楚舞尚未停歇,青山却已吞没半轮红日,时间流逝的意象在此形成惊心动魄的对比——朱光潜先生曾精辟指出:"李白用'欲衔'二字赋予青山以生命,将不可逆的时光具象为吞噬光明的巨兽"(《唐诗研究》)。

铜壶滴漏的银箭刻度不断上升,秋月已坠入江心波光,东方复又泛起鱼肚白。这三组意象构成精妙的时空蒙太奇: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银箭金壶"句"以器物之精映衬人事之奢",而"秋月坠波"的描写,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认为是"中国诗歌中最具动感的月亮意象之一"(《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当东方既白,狂欢却仍在继续,"奈乐何"三字戛然而止,明代批评家胡应麟读出了"乐极生悲的颤音"(《诗薮》)。

全诗犹如一组逐渐拉远的电影长镜头:从宫闱特写推向天地全景,最终定格在永恒的晨曦中。台湾学者余光中解析道:"白日的狂欢与夜晚的沉溺在月升日落中循环,而'渐高'的不仅是东方旭日,更是历史对昏聩者的审判"(《唐诗的时空结构》)。这种以自然时序讽喻人世无常的手法,闻一多称之为"用天象的庄严肃穆,反照人间闹剧的荒诞"(《宫体诗的自赎》)。

在绮丽辞藻之下,流动着李白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洞见。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言:"诗人将吴宫夜宴的片段,提炼成所有王朝末日的隐喻"(《唐代诗人丛考》)。那些金樽美人与更漏秋月,最终都化作盛唐天空下的警世钟声。

点评

此篇《乌栖曲》乃太白乐府妙品,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吴宫醉梦的浮华与苍凉。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赞曰:"'青山欲衔半边日'七字,写尽人间欢宴终有尽时,天然带出盛衰之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银箭金壶漏水多"句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以铜壶滴漏之细微声响,衬宫闱狂欢之喧嚣,更以秋月坠江之象暗喻西子命运,时空叠印处俱是惊心动魄。"末句"东方渐高奈乐何"陡转,王夫之《唐诗评选》叹其:"如截奔马,陡然收煞而余波荡漾,吴王夫差彻夜纵酒之态,帝国将倾之兆,尽在此七字吞吐间。"

全诗四十六字而具史诗气魄,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评骘:"太白此作最得'刹那见永恒'之旨,乌栖时分、斜阳半坠、秋月沉江三个意象递进,将奢靡享乐钉在时间齿轮上,真所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