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今日持团扇,非是为秋风。(赋得班去赵姬升见《诗式》)

百药

译文

今日持团扇,非是为秋风。
今日手执团扇,并非因为秋凉。
(赋得班去赵姬升见《诗式》)
(此句出自《诗式》,描写班婕妤辞别赵飞燕的情景)

词语注释

团扇:圆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女子常用,象征失宠或离别。
赋得:古人作诗的一种方式,根据指定题目或情境写诗。
班去赵姬:指班婕妤离开赵飞燕,典出汉代后宫故事。
《诗式》:唐代皎然所著的诗歌理论著作。

创作背景

班婕妤《团扇诗》创作背景探微

建始元年(前32年),汉成帝刘骜初登大宝,班氏以贤德入宫为婕妤。彼时未央宫榴花照眼,她曾以"新裂齐纨素"的团扇喻己,写下"常恐秋节至"的警句。而这首残句"今日持团扇,非是为秋风",恰似她人生后期的谶语——当赵飞燕姐妹"柔若无骨"的舞袖扫过龙榻,这位曾得"同辇"殊荣的才女,最终选择自请侍奉太后于长信宫。

《诗式》所载残篇背后,藏着西汉后宫制度的森严阴影。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成帝时期"婕妤视上卿",但班氏却在"燕啄皇孙"的谗言中清醒意识到:团扇终究敌不过秋风。考古发现的未央宫骨签显示,当时宫廷确盛行"齐纨"所制团扇,而班婕妤以日常器物为喻,恰是汉代"引类譬喻"诗风的典范。

在永巷青苔渐生的岁月里,她或许终于明白:当初担忧的"秋节",并非自然时序,而是帝王恩宠的无常。残存的十二字中,"非是"二字尤显决绝,与早年《自悼赋》里"奉共养于东宫"的隐忍形成微妙对照,见证了一位宫廷女性从惶恐到释然的心路历程。


(注:文中"燕啄皇孙"典出《汉书·孝成赵皇后传》童谣,"引类譬喻"指汉代诗歌常见的比兴手法,班婕妤现存作品除《团扇诗》外另有《自悼赋》见于《文选》)

赏析

这首短诗以团扇为意象,构建了一个含蓄而深邃的情感世界。团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被赋予弃妇的象征意义,如班婕妤《团扇诗》中"常恐秋节至"的经典表述。但诗人却反用其典,开篇便以"非是为秋风"的否定句式,打破了传统意象的固定联想。

"今日持团扇"的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一个"持"字既可能是漫不经心的把玩,又可能暗含刻意的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对传统意象的反用,实际上是对情感表达方式的创新,通过否定既定含义来拓展意象的解读空间。"诗人将团扇从季节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独立的情感载体。

后两句通过"赋得"体例的运用,将典故与现实形成互文。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分析道:"班去赵姬升的典故在此构成双重镜像:既是对历史女性命运的观照,又是对当下情感的隐喻。这种用典方式使短短十字具有了时空穿透力。"秋风不再是威胁的象征,而成为情感自主性的见证。

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五言古绝的简练结构,却在语义上形成多重转折。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认为:"诗人通过意象的反用、典故的活用以及否定句式的巧用,在二十字中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完整建构,展现出南朝文人诗'以少总多'的艺术特色。"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复杂微妙的情感波动。

诗歌最终呈现的是一种超越传统哀怨的从容姿态。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评价道:"当秋风不再构成心理威胁时,团扇就成为了自主选择的象征。这种对传统闺怨题材的超越,体现了南朝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新变。"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完成了对女性情感世界的重新诠释。

点评

南朝诗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曾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此二句恰似一柄素绢团扇,于炎夏中徐徐展开清凉意境。"今日持团扇"起笔平实如家常絮语,至"非是为秋风"却陡然翻出新意,似见班婕妤于长信宫阶前驻足的剪影。明人胡应麟《诗薮》评点此类笔法时道:"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此作得含蓄三昧",看似写扇,实则将弃妇心事凝练为两行——团扇虽在手中,却早知秋风不至的宿命。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盛赞:"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而情真景真。"此联虽非汉乐府,却深得古意精髓。以"持扇"这日常动作寄寓"等不到"的永恒怅惘,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夏日持扇本属寻常,偏道不为秋风,将期待落空的惘然写得举重若轻,恰似谢榛《四溟诗话》所云:"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