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2025年07月05日

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延波接荆梦,通望迩沮漳。
高岸沉碑影,曲溆丽珠光。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
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伤。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
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百药

译文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朝廷军队渡过汉水途经襄阳
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
疏导漾水源头遥远,汇入大海水流悠长
延波接荆梦,通望迩沮漳
绵延的波浪连接荆楚大地,视野通达近处的沮水与漳河
高岸沉碑影,曲溆丽珠光
高峻的河岸倒映着碑影,弯曲的水滨闪烁着珠光
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
云雾昏沉遮蔽了青翠的岛屿,宽阔的水面扬起白色浪涛
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伤
看遍河流已多次叹息,远望更添几分感伤
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
面对溪流依然停马驻足,遥望岘山泪水沾湿衣裳
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
高大树木下飘落寒叶,亭边丛林降下晨霜
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再也遇不到山公那样的人物,谁能与我同访高阳池

词语注释

导漾:疏导漾水。漾指汉水上游
溆(xù):水边
岘(xiàn):岘山,位于湖北襄阳
山公:指晋代山简,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常醉饮高阳池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汉水泛着碎金般的光泽,当杜审言的马蹄踏过襄阳古渡时,历史的尘埃与诗心的震颤正交织成盛唐前夜最动人的乐章。这位"近体诗奠基者"在调任吉州司户的贬谪途中,将六朝地理志的严谨与初唐气象的宏阔,都熔铸在这首《渡汉水经襄阳》的四十字间。

开篇"导漾疏源远"二句暗合《尚书·禹贡》"嶓冢导漾"的典故,笔锋却越过经学注疏的厚重,以水系奔涌的动势勾连起荆楚大地的血脉。史载贞观年间重修襄阳漕运,诗人所见"延波接荆梦"的壮阔,实为太宗经营南方的战略遗痕。那沉在岸边的羊祜堕泪碑(《晋书》称"望碑而泣者莫不流涕"),与曲岸珠光形成明灭的时空对话,恰似庾信《哀江南赋》的苍凉底色上,忽然跃起鲍照《登大雷岸》的瑰丽辞采。

"云昏翠岛没"的苍茫视野里,藏着比地理位移更深的惆怅。考《旧唐书》载杜审言此次贬谪在永昌元年(689年),正值武则天清洗李唐旧臣之际。诗人驻足岘山时的沾裳之泪,何尝不是为羊祜镇守襄阳的功业(《襄阳耆旧记》详载其治绩)与山简(山公)高阳池的放达(《世说新语》典故)皆成陈迹而流?寒叶与晓霜的意象,既是真实的物候——据《襄阳府志》载汉水流域"季秋木脱,晨起凝霜",更是对时代骤变的隐喻。

当盛唐的朝阳尚未穿透初唐的晨雾,这首融合了地理志的精确(沮漳二水汇流处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考证)、历史记忆的沉重(羊杜遗迹见《元和郡县志》)与个人命运的沉浮的诗篇,恰似汉江上的晨光,既照亮了六朝山水诗的转型之路,也映出了后世王维"江流天地外"的盛唐先声。

赏析

这首诗以汉水为脉络,将地理形胜与历史沧桑熔铸于一体,展现出庾信晚期诗歌"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艺术特质。首联"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化用《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典故,以宏阔的时空视野展开画卷。吴汝纶在《古诗钞》中评点此句:"发端壮阔,有包举宇内之势",汉水奔涌千里的气象,暗喻着历史长河的永恒流动。

诗中意象经营极具匠心,"高岸沉碑影"暗用杜预沉碑典故,《庾子山集注》倪璠注指出:"此叹羊公碑湮没,见功名之无常"。而"曲溆丽珠光"则化用《韩诗外传》"随侯之珠"的典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盛赞此联:"光沉影动之间,自有俯仰今昔之慨"。翠岛、素涛的明暗对比,乔木、晓霜的冷暖交织,构成极具张力的视觉画面。

情感抒发采用"以景截情"的独特手法。孙明君在《南北朝诗歌史论》中分析:"'阅川''遐睇'二句,将陆机《叹逝赋》的哲思与王粲《登楼赋》的悲慨绾合为一"。尾联"山公不可遇"双关山简醉酒与羊祜堕泪的典故,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处的精妙:"古今人物叠印,使个人身世之感与历史兴亡之叹达成和弦"。

全诗在空间转换中完成情感升华,从汉水源流到荆楚云梦,从沉碑曲溆到岘山乔木,最终落在"访高阳"的怅惘。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总结道:"这种将地理行踪、历史追忆与生命体验三重维度交织的手法,开创了杜甫《咏怀古迹》的先声"。二十句诗中八处用典而无斧凿痕,体现庾信晚年"使事无迹"的炉火纯青之境。

点评

此篇《王师渡汉水经襄阳》乃南朝文坛巨擘李百药传世之作,其笔力之雄浑,意境之苍茫,令后世文论家击节赞叹。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曰:"'高岸沉碑影,曲溆丽珠光'十字,写尽汉水之灵秀与沧桑,光影交错间暗藏兴亡之叹,直追谢朓山水诗之清发。"

"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二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尤为激赏:"状景如在目前,而'昏''没''广''扬'四字,将征旅之孤寂与天地之浩渺绾合无间,可谓得'无我之境'三昧。"

诗中"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之转折,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剖析道:"此中暗用羊祜堕泪碑典故,却以驻马沾裳的瞬时动作出之,把历史感慨化作具象诗眼,较之庾信'枯树'之悲更显含蓄深婉。"

末联"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章太炎《国故论衡》称其"双关山简醉酒与屈原沧浪,以问句收束全篇,使三百里汉水烟波尽化作千年文脉之叩问"。全诗在时空交错中完成由地理到人文的升华,堪称南朝纪行诗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