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渡汉江

2025年07月05日

东流既瀰瀰,南纪信滔滔。水激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风毛。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百药

译文

东流既瀰瀰,南纪信滔滔。
汉江东流浩渺无际,南方大地江河奔涌不息。
水激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江水冲刷着沉碑的岸边,波涛汹涌惊动了岸边的珍珠。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星光映照着浅水中的石头,浮云之下是奔腾的波涛。
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
江面宽阔霞光仿佛触手可及,河流绵长晨雾高高升起。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风毛。
桅杆上的乌鸦轻轻转动翅膀,嬉戏的鸟儿羽毛随风飘落。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游子心中思绪万千,唯有以长歌来排解忧愁。

词语注释

瀰瀰(mí mí): 形容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南纪: 指南方大地或南方水系。
沉碑岸: 指江边有石碑沉没的地方。
弄珠皋: 皋指水边高地,弄珠形容波涛拍岸如玩弄珍珠。
浮盖: 指天空中的浮云。
樯乌: 桅杆上的乌鸦。
风毛: 指鸟儿的羽毛随风飘落。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汉江两岸烟波浩渺。诗人宋之问独立舟头,任衣袂在湿润的江风中翻飞。此时正值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他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而被贬泷州参军,此番正是从岭南贬所逃归洛阳途中所作。

江面碎金般的阳光刺痛了他的眼睛——这让他想起三年前那个血色的黄昏。神龙政变的马蹄声踏碎长安春色,武周王朝的帷幕在"二张"伏诛时轰然坠落。作为曾以"龙门应制"诗才倾动朝野的才子,此刻却成了政治漩涡中的飘萍。汉江的波涛里,分明倒映着洛阳宫阙的琉璃瓦,却又被粼粼波光撕成碎片。

南纪(汉江古称)的流水冲刷着沉碑岸的传说。据《水经注》载,此处有杜预沉碑遗迹,千载兴亡尽付滔滔。舟过弄珠皋时,惊起的白鹭恰似当年汉皋神女遗落的明珠(典出《韩诗外传》),而诗人何尝不是在追寻那失落的仕途荣光?樯乌(桅杆上的乌形风向仪)的每一次转动,都牵动着北归游子忐忑的心绪。

浅水处星辉浸染的卵石,恍若散落的银钉,将天河钉在流动的镜面上。这让他忽然忆起岭南蛮烟瘴雨中,那些望京华而目断的夜晚。此刻长篙点破的不仅是奔涛,更是五年贬谪生涯积压的郁结。当晨雾中浮现出襄阳城的轮廓,所有不可言说的惶惧、期待与沧桑,终于化作穿云裂石的歌吟,随江风直上九霄。

赏析

赏析

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汉江为画卷,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水势的壮阔与行旅的孤寂。全诗以"瀰瀰""滔滔"开篇,双声叠词的运用既模拟水声,又营造出绵延不绝的视觉张力,恰如《唐诗镜》所评:"起句即挟江涛之气,有万壑争流之势"。

意象的层递呈现精妙的空间转换:近观处,"沉碑岸"用典西晋杜预沉碑典故,暗喻时光如水;"弄珠皋"化用《庄子·天地》"千金之珠"意象,波光粼粼中见造化神工。仰视时,"含星映浅石"将银河倒映的静美与"浮盖下奔涛"的动势对照,明人钟惺《唐诗归》赞此联:"星石相涵,如拈微妙;奔涛浮盖,气魄沉雄"。

光影的魔术在颈联达到极致:"溜阔霞光近"以霞彩铺展写江面之开阔,"川长晓气高"用晨雾升腾状河道之悠远。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特别称许此联:"'近'字'高'字,俱从舟中神理悟出,非泛写景者能到"。而"樯乌转轻翼"(樯顶风向标)与"戏鸟落风毛"的细节捕捉,既缓解了前文的雄浑之气,又为尾联抒情埋下伏笔。

情感的升华见于结句"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正如马茂元先生在《唐诗选》中所析:"前十八句皆蓄势,至此方点出'客心'二字,将滔滔汉水与悠悠客愁打成一片"。诗人以长歌排遣羁旅之愁的举动,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异曲同工,展现初唐诗人在六朝绮丽之后,开始尝试将个人情感融入壮阔自然的探索。

全诗严格遵循"水流—舟行—客思"的递进结构,每联皆含仰观俯察的视角变化。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指出该诗"已具盛唐气象",其意象之密丽、声律之谐畅,实为初唐山水诗向盛唐过渡的重要标本。特别是"波骇弄珠皋"等句,既保留齐梁诗的工巧,又注入雄健之气,预示了后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的创作方向。

点评

名家点评

南朝诗人阴铿此作,如汉江清波般既见雄浑气象,又含细腻文心。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古诗归》中赞曰:"'水激沉碑岸,波骇弄珠皋'十字,写尽江涛魂魄。沉碑典出杜预沉碑岘山故事,而缀以'弄珠'仙姿,刚柔相济,真得造化笔意。"

清人沈德潜于《古诗源》中独赏其光影运用:"'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星石相映为静,云涛相逐为动,较之谢朓'余霞散成绮'更见时空交叠之妙。阴子坚(阴铿字)善以工笔绘洪流,此等句法,已开少陵(杜甫)'星垂平野阔'先声。"

近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结句之妙:"'长歌且代劳'五字,将《诗经》'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传统化作疏朗洒脱。庾信《哀江南赋》'追为此赋,聊以记言',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皆同此意绪而失其蕴藉。"

此诗尤见阴铿"五言长城"功力,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其"锻字如精金百炼",观"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中"近""高"二字,确乎以寻常字眼点化出江天寥廓之境。樯乌戏鸟之转笔,更暗合《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之旨,非大家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