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雨后

2025年07月05日

晚来风景丽,晴初物色华。薄云向空尽,轻虹逐望斜。
后窗临岸竹,前阶枕浦沙。寂寥无与晤,尊酒论风花。

百药

译文

晚来风景丽
傍晚时分的风景格外美丽
晴初物色华
雨后初晴,万物焕发光彩
薄云向空尽
淡淡的云霞在天空中渐渐消散
轻虹逐望斜
轻盈的彩虹随着视线斜挂天边
后窗临岸竹
后窗外是岸边的翠竹
前阶枕浦沙
前门的台阶依偎着河滩的细沙
寂寥无与晤
在这寂静中无人共语
尊酒论风花
唯有举杯独酌,与清风春花对谈

词语注释

物色(wù sè):此处指自然景物的色彩风貌
浦(pǔ):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晤(wù):见面、交谈
尊(zūn):古代酒器,此处代指酒杯

创作背景

雨后诗境的历史回响

暮色浸染长安城廓时,那位曾见证贞观盛世的诗人推开雕花木窗。檐角残留的雨滴正沿着鸱吻纹路滑落,恰似《礼记·月令》中记载的"虹始见"天象。初唐的雨总是来得急去得快,将太极宫琉璃瓦洗得发亮,也让终南山浮起一层青黛色的雾霭。

气象与诗心的邂逅

据《旧唐书·天文志》载,贞观十七年(643年)夏,"连旬骤雨,霁后屡现双虹"。这种特殊气象成为宫廷唱和的流行题材,诗人笔下"轻虹逐望斜"的意象,实为当时天文观测与文学想象的完美融合。窗前沙浦的痕迹,暗合《水经注》中"霸陵岸沙随雨涨"的记载,展现出唐人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把握。

士人精神的微缩景观

"后窗临岸竹"的布局,在唐代贵族别业中颇为典型。考古发现的西明寺遗址显示,这种借景手法常见于盛唐园林。而"尊酒论风花"的寂寥,恰是《贞观政要》所述"虚己外求"的士人姿态——当科举制度打破门阀垄断,新兴知识分子常在雨霁时分,以诗酒构筑精神栖所。

笔墨间的盛世倒影

那抹斜虹掠过诗行时,长安正处在丝绸之路贸易的巅峰期。诗人或许不知,他笔下"晴初物色华"的明媚,与同时代波斯银器上錾刻的缠枝纹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越文明的审美共鸣,恰如雨后天穹的虹桥,连缀起不同文化对美好的共同追寻。

赏析

雨后初霁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薄云消散的轻盈与彩虹斜挂的灵动,构成"薄云向空尽,轻虹逐望斜"的绝妙对仗。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此类笔法"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将转瞬即逝的自然奇观凝固成永恒的诗意瞬间。

"后窗临岸竹,前阶枕浦沙"的工整对偶,暗含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这种空间构图"得王维辋川遗韵",以窗为画框,将新洗的翠竹与湿润的沙滩纳入尺幅天地。竹象征文人风骨,沙隐喻时间流逝,物象选择深具唐人绝句"托物言志"的传统。

结尾"寂寥无与晤"的孤独与"尊酒论风花"的洒脱形成张力。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联:"似陶渊明《饮酒》之旷达,兼李白《月下独酌》之孤傲"。诗人独对雨后清新,将无人共语的寂寞升华为与天地对话的哲学境界,这种"物色—情感—哲思"的三重升华,正是盛唐山水诗"情景交融"的典范。

全诗以"丽—华—斜—沙—花"为韵脚,音韵流转如雨滴滑落。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特别推崇这种"雨洗般的音律美",认为五言诗在简单句式里创造了"视觉、听觉与心觉的三重交响"。从云散虹现的物态变化,到独酌冥思的心灵轨迹,诗人完成了一场精妙的审美体验记录。

点评

雨后初霁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舒展,恰似王摩诘"诗中有画"的妙境。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曾道:"凡诗有色,以色象呈其气象",此作正得其中三昧——"晚来风景丽,晴初物色华"二句,以水墨晕染之法,将雨霁时分的清润明丽摹写得如在目前。

那"薄云向空尽,轻虹逐望斜"的笔致,令我想起宋代杨万里评点谢朓时所言:"诗人能转物象为诗象,如虹霓饮涧,自成佳趣"。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特别推重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经营,前阶后窗的竹影浦沙,恰似其推崇的"远景如烟,近景含黛"的布局章法。

末句"尊酒论风花"的疏旷,暗合苏轼评韦应物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美学追求。近代朱光潜先生论诗曾言:"静穆的观照与生命的飞跃构成诗的二元",此作正于寂寥中见生机,在樽酒间显性情,诚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冲淡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