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郢城怀古

2025年07月05日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
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隩。
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
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
大蒐云梦掩,壮观章华筑。
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
南风忽不尽,西师日侵蹙。
运圮属驰驱,时屯恣敲扑。
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鄢郢遂丘墟,风尘俄惨黩。
狐兔时游戏,霜露日沾沐。
钓者故池平,神台尘宇覆。
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怅矣舟壑迁,悲哉年祀倏。
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百药

译文

郢城怀古
在郢城追忆往昔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
游子心伤时序已晚,登上城墙眺望平原。
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
森林沼泽深远连绵,山川郁郁重重叠叠。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隩。
王公贵族凭借险要,名城雄踞江水弯曲处。
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方城山在北门之外,南海之滨是疆域尽头。
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
良策曾挫败吴国,雄心曾与周室争雄。
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
万乘之尊重视沮漳,九鼎之轻轻视伊谷。
大蒐云梦掩,壮观章华筑。
大猎云梦泽被掩盖,章华台壮丽已筑成。
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人间世事盛衰更替,吉凶祸福相依相伏。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
突然见邻邦断交,又见贤臣被放逐。
南风忽不尽,西师日侵蹙。
南风忽然不再吹拂,西方军队日益进逼。
运圮属驰驱,时屯恣敲扑。
国运衰败奔走劳顿,时局艰难肆意摧残。
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无法挽救夷陵之火,再没有秦庭之哭。
鄢郢遂丘墟,风尘俄惨黩。
鄢郢终成废墟,风尘转眼昏暗。
狐兔时游戏,霜露日沾沐。
狐兔时常出没,霜露日夜沾湿。
钓者故池平,神台尘宇覆。
垂钓者的池塘已平,神台被尘埃覆盖。
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战云笼罩夏首山,荒谷阴暗凄凉。
怅矣舟壑迁,悲哉年祀倏。
惆怅啊,山河变迁,悲伤啊,岁月匆匆。
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虽然不同于三春之景,终究伤怀千里之目。

词语注释

墉(yōng):城墙。
窅(yǎo):深远。
芊绵(qiān mián):草木茂盛绵延。
隩(yù):水边弯曲处。
溟海(míng hǎi):南海。
豕(shǐ):猪,此处指吴国。
九鼎(jiǔ dǐng):象征国家政权。
蒐(sōu):打猎。
云梦(yún mèng):古泽名。
章华(zhāng huá):章华台,楚国的台名。
圮(pǐ):毁坏。
夷陵(yí líng):地名,楚国先王陵墓所在地。
鄢郢(yān yǐng):楚国都城。
惨黩(cǎn dú):昏暗。
夏首(xià shǒu):山名。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里,一位羁旅客登临郢城残垣。远眺平野,林泽幽深绵延,山峦叠嶂郁勃——这曾是楚国最辉煌的城郭,如今却只剩历史呜咽在风烟中。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的烽火,灼伤了这片土地的记忆。诗人脚下斑驳的墙砖,犹见当年"方城次北门"的雄关气象。楚人曾以云梦泽为屏,章华台为冕,"万乘重沮漳"的威仪令周天子九鼎黯然。然"人世更盛衰"的谶语终应验,怀王客死秦国的悲鸣未远,顷襄王仓皇东迁的陈迹尚新。

城堑间游走的狐兔踏碎《南风》古曲,霜露浸染着废弃的神台。当年屈原行吟的钓渚已平,阵云犹似当年埋没夏水之滨的旌旗。诗人凝望"鄢郢遂丘墟"的荒谷,恍见楚人"运圮属驰驱"的绝望身影——那些未能效申包胥秦庭哭师的忠魂,终随夷陵烈焰化作焦土。

三春草木与千里山河在此刻都蒙上悲色。这座用青铜编钟记录过《九歌》的城池,如今只余"风尘俄惨黩"的叹息在残阳里流转,将六百年楚文化的兴衰,凝成登临者眼中永恒的苍茫。

赏析

《郢城怀古》以苍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史兴衰的壮阔画卷。诗人登临古城墙,眼前"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的景致,与心中翻涌的沧桑感形成强烈共鸣。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气象沉雄,如睹楚汉旧垒",正是捕捉到诗中空间意象与时间纵深交织的艺术特质。

诗中"王公资设险"至"壮观章华筑"八句,用典密丽如铺锦列绣。吴豕、周鹿的典故出自《左传》,暗示楚国的霸业终成泡影;"云梦掩""章华筑"则化用楚灵王筑章华台的史实,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这些意象群构成权力象征的蒙太奇,最终在'人世更盛衰'的哲学观照中轰然崩塌。"

情感脉络呈现跌宕的三重转折。开篇"客心悲暮序"定下悲怆基调;中段"遽见邻交断"六句突然转入历史剧变的快镜头,正如钱钟书所言"将百年兴亡压缩成瞬间的蒙难";末段"狐兔时游戏"以下,衰败意象层层递进。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特别激赏"钓者故池平"二句:"以细微的日常事物丈量沧桑巨变,比直接抒情更具穿透力。"

诗中时空处理极具匠心。"阵云埋夏首"以凝固的战争阴云对应"穷阴惨荒谷"的死寂现实,形成时空的垂直叠印。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这种手法:"让历史断层如地质剖面般清晰可触。"而结尾"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将个人感伤升华为人类共通的历史悲悯,恰如叶嘉莹所说:"在目力所及的物理空间外,更开辟出精神眺望的维度。"

全诗犹如一部微缩的史诗纪录片,镜头从山川地理缓缓推近至王朝细节,最后定格在沾露的废墟青苔上。这种"以大观小"又"以小见大"的辩证法,使怀古诗超越了简单的伤逝情绪,达到黑格尔所谓"历史精神的诗性显现"的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篇时叹曰:"登高临远之什,贵在气象浑成而寄慨遥深。谢氏此作,以'客心悲暮'发端,已摄全篇神魄,山川王气与历史烟云并作苍茫之色,的是六朝怀古诗中扛鼎之作。"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有云:"'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二语,道尽兴亡之理。后段'狐兔''霜露'之摹写,尤得《黍离》《麦秀》遗韵,视景物皆作史笔,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文学史家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特别指出:"谢朓《郢城怀古》熔地理志的严谨与抒情诗的哀婉于一炉。其'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十字,较之鲍照《芜城赋》更见凝练,地理意象与历史沧桑感交织,开杜甫'吴楚东南坼'之法门。"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解析此诗时强调:"诗人以空间转换暗喻时间纵深,'钓者故池平'与'神台尘宇覆'的今昔对照,非徒景物描写,实乃将道家宇宙意识注入历史反思。末句'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以春日视野反衬怀古悲情,正是小谢'善发诗端'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