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684年
李福业为唐代官员。他在唐中宗被废后,因参与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的行动而知名。他曾任侍御史,后因受牵连,流放番禺,最终在当地去世。
垂拱元年(684年)正月,当武后废中宗为庐陵王的诏令震动朝野时,御史中丞李福业正执笔于丹墀之下。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载,其时"桓彦范、敬晖等潜谋匡复",而李福业"与谋焉"。这位出身赵郡李氏的御史,在《新唐书·桓彦范传》中被记为"以风节相砥砺"的志士,其案头《春秋公羊传》的批注墨迹未干,便已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漩涡。
《大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揭示,李福业在密谋中负责"联络禁中宿卫"。他常借御史巡夜之便,于月落参横时分潜入右羽林将军李多祚府邸。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匡赞》记载,李多祚曾指天地立誓:"苟利国家,惟相公所使"。这番密议在《旧唐书·桓彦范传》中具化为具体行动:"期以神龙元年正月举事"。然而《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称,有司以"飞骑告变",事遂败于垂拱元年冬。
当金吾卫破晓围宅时,李福业正焚毁密札。据《唐会要·卷六十一》载,其流放判决援引《永徽律疏》"谋危社稷者绞"之条,终以"特宥"改判流放番禺。宋人王谠《唐语林·补遗》记其离京场景:"风雪载途,犹诵魏武《龟虽寿》诗"。而番禺的瘴雨蛮烟终成绝命之地,《广州府志·谪宦录》载其"至南海未半岁,呕血卒",时年四十有三。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收录其佚诗残句:"越王台上鹧鸪飞,铜柱遥临日影微",或为这位"志扶李唐而殁于南荒"(《全唐文纪事·忠节》)的御史最后绝笔。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