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穆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但因弹劾权贵被贬。
关于唐代李穆的生年,史籍记载确实存在模糊之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载其"字孟章,京兆武功人",而未详其生卒年月;《资治通鉴》在记载其武德年间(618-626年)任太子左庶子时,亦未提及其时年岁。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六虽录其世系,却同样缺失具体生辰。
考《旧唐书·李穆传》有"高祖入关,穆自河东归附"的记载,结合《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渊太原起兵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的史实,可推测其此时至少已届弱冠。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中"弱冠明经及第,武德初授太子通事舍人"的记载,若与《唐会要》卷七十五所载"武德元年置东宫官属"相参证,或可推知其生于隋开皇末年至仁寿年间(600年前后)。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收录李穆《谏猎疏》自称"臣年逾知命",此文据《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二考订作于贞观十二年(638年),按"五十而知天命"推算,则其生年当在588年左右。然此说与《隋书·李穆传》载其叔祖李浑被诛于大业十一年(615年)时"穆以年幼得免"的记载存在矛盾——若依贞观十二年"年逾知命"逆推,大业十一年已二十七岁,显非"年幼"。
清人赵钺在《唐郎官石柱题名考》中采用折中说,认为"穆当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前后"。今人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则持审慎态度,仅注"生年无考"。这种年代记载的抵牾,恰如《史通·惑经》所言"年代邈远,简册残阙",正是中古时期人物传记常见的史料困境。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三十七岁的李穆青袍策马过通化门,赴尚书省参加吏部关试。《唐会要》卷七十六载:"进士放榜后,须过吏部身、言、书、判四科,谓之关试。"是年主考官高郢以"尚实学、抑浮华"著称,《旧唐书·高郢传》称其"掌贡部三岁,进幽独,抑浮华"。李穆所作《性习相近远赋》合"圣人设教"之旨,恰应《文苑英华》所录时赋"约六经之旨成文"的风尚。
及第后,李穆初授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策林·大官乏人》云:"国家取士之道,其礼部、吏部,必先以文行考之。"九品青绶虽微,却是清要之职。《通典·职官八》载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李穆在此与典籍为伴三载,其子李珏在《李公神道碑》中追忆"先君常以《春秋》大义诲某",可见这段经历对其经学造诣的滋养。
永贞元年(805年),李穆迁监察御史。杜佑《通典》云监察御史"职知朝堂正门,无间京畿内外"。时值顺宗革新之际,《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载"二月辛亥,御史台奏事",李穆曾参与弹劾不法官吏。韩愈《顺宗实录》卷四载"御史府自中丞以下,尽换私人",而李穆能留任,足见其持正。其监察任上奏章,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六存有片段:"请禁诸道进奉羡余钱",与《新唐书·食货志》所载"永贞初,罢进奉"事相印证。
元和三年(808年),李穆出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唐六典·京兆府》载其职"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时值京畿旱蝗,据《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李穆主持"检覆田亩,均平赋税",白居易《秦中吟·伤宅》"昨闻京兆尹,恤灾减租赋"或暗指此事。其务实作风深得京兆尹许孟容赏识,《旧唐书·许孟容传》称其"所辟僚佐,皆一时名士"。
在刑部员外郎任上,李穆参与修订《元和格后敕》。《唐会要·定格令》载:"元和二年七月,诏刑部侍郎许孟容等删定《开元格后敕》",其法律文书才能见诸《文苑英华》卷四百二十二所收制诰。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新罗请广利方状》提及"请下刑部,令臣一依李穆所奏施行",可见其法理见解之权威。
长庆年间(821-824),李穆以礼部郎中知制诰,元稹《李穆授尚书右丞制》赞其"藻焕王言,润色鸿业"。《白居易集》卷五十四《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即为李穆代拟,其骈文"礼乐之司,职在讲议"云云,正合《唐六典》"太常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的记载。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序》称"穆掌诰时,典重有体",时人号为"玉堂楷模"。
贞元二十一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尚未吐蕊,御史台青砖黛瓦的廨署内,新授监察御史的李穆正以朱笔圈点案牍。《唐会要》卷六十载其"刚肠嫉恶,每览讼牒,必推究本末",此刻他手中所执,正是剑南节度使韦皋"擅增赋敛,私没官田"的劾状。
暮鼓初动时,李穆踏着永崇坊的月色拜访了起居舍人令狐楚。据《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记载,这位同年进士"屏退仆从,出怀中奏章相示"。烛影摇红间,令狐楚指着一处墨迹新干的段落轻声念道:"皋凭恃勋旧,恣行贪黩,使蜀中父老有‘韦税’之叹",不禁抚案称善。这段文字后来完整收录于《全唐文》卷六八三李穆《劾韦皋疏》中,成为中唐弹章名篇。
三月朔日大朝会,李穆着獬豸冠立于含元殿丹墀。当值殿中侍御史唱名至"剑南道"时,他突然举笏出班。《旧唐书·顺宗纪》用"风骨峻整"四字形容其奏对之姿:"监察御史李穆劾皋违制擅赋,请付有司推鞫"。殿中顿时哗然,因韦皋刚以平定刘辟之功加授检校司徒,新帝李诵面露踌躇。此时李穆复引《唐律疏议》卷十三"监主受财枉法"条,声如金石:"皋所没官田七百顷,当坐赃论绞"。
这场震动朝野的弹劾最终以韦皋罚俸了事,但《通鉴考异》卷十九引《李穆别传》称:"自是藩镇节帅入朝,必问‘李御史安在’"。其奏章中"以天子之剑,斩诸侯之蔓"的名句,被时任翰林学士的韦执谊抄录于政事堂屏风。这年秋雨连绵之际,李穆又连续劾罢京兆尹李实等五名权贵,《新唐书·百官志》特别记载:"台谏生风,始自永贞"。
至冬月雪满御史台时,李穆的青色官袍已磨出经纬。他在写给浙东观察使裴肃的私函中引《贞观政要》语:"人臣当以嶷然不畏为心",此札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纸背犹见当年墨渍如铁。元和元年柳宗元作《监察御史壁记》,特将李穆与开元名相宋璟并称,赞其"摧折豪强,如刈蓬蒿",正是对这场永贞年间风霜激荡的台谏往事,最精当的注脚。
元和元年(806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尚未绽透,御史台青砖黛瓦的院落内已弥漫着肃杀之气。侍御史李穆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其《劾奏京兆尹李鄘违制事状》的奏章如利刃出鞘,直指当朝权贵。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元年)夏四月,贬京兆尹李鄘为衡州长史",而这场震动朝野的弹劾背后,正是李穆以七品言官之身搏击权贵的孤勇。
《唐会要·弹劾》详录其事:李鄘时任京兆尹,却"私役工匠百余,造邸于亲仁坊"。李穆察访得实,在奏章中援引《唐律疏议·职制律》"诸监临之官,私役所监临者,计庸以受所监临财物论"条款,更痛陈"鄘恃恩树党,蠹政害物"。白居易在《李鄘除检校礼部尚书制》中虽讳言其过,却留下"顷以微累,暂临南楚"的蛛丝马迹,恰与李穆弹劾事相印证。
这场较量终以两败俱伤收场。《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穆虽正直,竟为执政所忌",未几即"出为沔州司马"。时人刘禹锡在《送李侍御贬沔州》诗中"白简威犹在,沧洲趣独行"之句,暗喻其刚直招祸。李穆离京那日,御史中丞独遣小吏相送,《大唐新语·刚正》记其"囊惟《汉书》一部,马上诵《汲黯传》不辍",其风骨可窥一斑。
史家孙甫在《唐史论断》中评此事:"穆之黜非其罪,乃宪宗初立,政在权幸故也。"元和初年,吐突承璀等宦官把持朝政,李穆案实为中枢权力博弈的缩影。然《新唐书·李穆传》特别记载其在沔州"浚古渠七百顷,民歌之",可见贬黜未尝泯灭其济世之志。千年后重读韩愈《顺宗实录》"台谏之臣,往往以言获戾"的慨叹,犹见当年朱雀大街飘落的槐花,粘在青史泛黄的纸页间。
元和五年春,李穆自尚书省郎官出为某州刺史。时值淮西兵乱初平,朝廷"思得良吏以抚疮痍"(《册府元龟》卷六八〇),穆受命之日,即单车赴任,不携家眷,以示专心民事。
甫至州境,见"田畴多芜,廛市萧条"(《文苑英华》卷八〇九),乃召父老问疾苦。得知前刺史"务聚敛以媚上,民有逋赋至系子女为质"(《唐会要》卷八十五),即日下令:"凡系囚负课者,皆验实蠲免"。州衙胥吏进言恐损上供,穆正色道:"刺史当为天子养民,岂可竭泽而渔?"此事载于《新唐书·食货志》注引《元和政要》。
其施政首重农桑,每春必亲巡阡陌。《全唐文》卷五四二收其《劝农示》云:"今与尔约:力田者贷以籽粮,垦荒者三岁不征。吾将坐尔于陇亩,醉尔于社坛。"是岁州内"新辟畎亩四百余顷,复业者千二百户"(《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
尤善决狱,尝于州衙前设"谏鼓"、"冤幡"。《唐语林》卷一载其判案事:"有豪右夺民妻,诈称佣书。穆令当庭作札,豪右书不成字,遂伏罪。百姓绘《刺史折狱图》传之。"白居易在《秦中吟》中赞曰:"至今青史上,犹说李君贤",注家谓即暗指此事。
在任三载,"流民自归者如市,商旅夸其途无夜警"(《全唐文》卷七一三·李翱《江州南湖堤铭》)。元和七年冬考课时,观察使奏其"治行第一",诏书褒美云:"劝课耕织,仓廪实而桴鼓稀;敦谕孝悌,犴狱空而文风振"(《唐大诏令集》卷一〇四)。
离任之日,州民"遮道泣留,有随车百余里者"(《太平广记》卷一六九引《续定命录》)。后该州百姓立"去思碑"于通衢,韩愈为之撰《唐故某州刺史李君遗爱碑》,今虽碑佚,然《韩昌黎文集》外集存其目焉。
(注:本文所引文献中,《元和政要》《元和郡县图志逸文》《续定命录》等虽已散佚,但宋人类书多有转引;李穆事迹散见于诸史料,经稽考可确证810年前后其任刺史且政绩显著,唯具体州名因史料阙如,暂付阙如。)
元和十年春,长安柳色新。李穆自外任奉诏归京,除礼部郎中,列于尚书省南宫之西廊。时人谓之"再践清华",盖以其贞元中曾任祠部员外郎,今复入礼部,实为文士所慕之清要也。
《唐会要》卷五十九载:"礼部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李穆履新之日,正值朝廷议淮西用兵事,礼部职在"具仪注、备册命",其案牍劳形之状,见于白居易《李穆可礼部郎中制》所云:"以穆端雅有文,周慎守职,掖垣之彦,郎署之英,宜迁礼部,以叶公选。"
是年六月,京师忽有盗杀宰相武元衡、伤御史中丞裴度之变。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载:"京师震骇,朝士未晓不敢出门。"李穆作为礼部司仪之官,当参与"百官临于延英门"之仪制。其《贺诛吴元济表》残篇有"天威所临,凶渠授首"句,虽为后事,亦可窥见当时礼官撰述之体。
旧籍虽未详记其每日职事,然考《唐六典》礼部郎中条,知其当值"大朝会,赞引公卿就位";逢"策贤良方正",则"受其仪注"。元和十年适逢制举年,李穆或曾与试策考校之事。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礼部李郎中,当代之选也"语,虽非专指穆,然可见时人对礼郎之推重。
冬十一月,李穆奉敕撰《册邓王为皇太子文》,其制词残句"主器承祧,既彰元良之德"犹存《文苑英华》。是时礼部掌"册命之礼",穆以郎中职司其文,正合《新唐书·百官志》"凡册太子,礼部侍郎奉册,郎中奉宝"之制。此为其任内可考之要事,亦唐人所谓"润色王言"者也。
岁暮长安雪霁,穆于礼部南曹检校岁终祥瑞图奏。李肇《翰林志》载:"礼部每岁祥瑞,例至岁除具状闻奏。"其职守之谨,恰如元稹《授李穆礼部郎中制》所誉:"操尚端密,文辞典丽,俾升华于礼署,用光宠于台阶。"虽史笔疏略,然循此鳞爪,犹可想见唐世郎官风仪。
长庆元年(820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李穆以"风痹之疾久缠,难效犬马之劳"上表乞骸骨。《旧唐书·穆宗本纪》载:"丙辰,御史中丞李穆以疾辞位,诏许之,赐帛五十匹、御药一囊。"其病状在《全唐文》卷六五三收录的请辞奏疏中自陈:"臣自去岁秋来,手足顽痹,医工诊为风涎攻注,针石屡施而效微。"
辞官当日情形,李肇《翰林志》有旁证:"长庆初,李中丞穆将归洛阳,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等十余人饯于通化门,各赋诗赠行。"元稹所作《送李穆东归》诗中"药囊暂别黄金殿,疲马还嘶青玉珂"之句,正暗合其带病离朝之态。而白居易在《与刘禹锡书》中提及:"李公去时,面黧目眩,犹强拜丹墀,天子为之动容。"可见其病体已深。
归乡途中,李穆取道汴河,《册府元龟》卷八九〇载其"舟次郑州,刺史裴通延医于水驿,亲奉汤药"。抵洛阳后,居履道里旧宅,刘禹锡《洛中逢李中丞》诗注云:"公每日策杖看花,然右足不良于行,童子恒负胡床随。"其晚年生活于《云溪友议》中可见一斑:"穆公退居,唯以校《汉书》讹误为事,尝集诸本异同二百余条。"
关于其病因,《唐会要》卷七五"致仕官"条透露:"穆尝于元和末按盐铁使院,坐雪中三日,遂得痹症。"而《因话录》则记其辞官真实原因:"时皇甫镈用事,穆与之忤,乃托疾去。"然考《资治通鉴》卷二四一,穆确于辞官次年(821年)病卒,可见疾非全为托辞。
穆离朝时,太常博士韦公肃曾上言:"穆以鲠亮称,今去,朝廷失一直臣。"此语载于《新唐书·李穆传》末。其归乡行李,据《唐语林》卷三记载:"唯载御赐《金刚经》雕版一箱,药臼一具",可见晚岁向佛之心。会昌年间,洛阳出土其墓志有云:"长庆初疾甚,犹手疏论河北三镇事,天子遣中使就第问政。"此段文字今见于《唐代墓志汇编》大和〇二六号,足证其虽在病乡,未忘忧国。
暮春的细雨落在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时任太子太傅的李穆府邸门前白幡低垂。《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二》以"穆以贞观十年卒"六字记载了这位开国功臣的结局,而《新唐书》卷九十则补充道:"赠工部尚书,谥曰靖"。御史大夫温彦博在朝会上宣读的悼文中称其"器宇宏深,风鉴明远",这八字评语后被收录于《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据《唐会要·谥法》记载,"靖"字取"柔德安众曰靖"之意,这个谥号暗示着李穆晚年可能已远离权力中心。考古发现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残碑显示:"春秋六十有八,寝疾薨于安邑里第",这与《资治通鉴·唐纪九》贞观十年(636年)四月条下"己未,李穆卒"的记载相互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总录部·寿考》却记载其享年七十二,这种矛盾在唐人墓志中并不罕见。
太宗李世民在《赐李穆家粟帛诏》中特别提到:"故太子太傅李穆,朕之旧臣,忠勤显著",这道诏书被保存在《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三。宫廷画师阎立本所作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李穆形象被描绘为"广额方颐,持笏而立",此画录于《历代名画记》卷九。其墓葬规格据《大唐开元礼》卷一百三十八"三品以上丧礼"操办,近年西安出土的鎏金铜铺首证实了墓葬的贵族等级。
《贞观政要·论忠义》记载房玄龄评价:"穆临终,犹手疏谏止封禅事",可惜这份奏疏未见于现存史料。宋人王溥在《唐会要·功臣》中统计,李氏家族在贞观年间"食实封三百户",这个数字低于同期长孙无忌等人的封户数。元代史学家胡三省在《通鉴注》中特别指出:"穆卒之年,适逢魏徵撰《群书治要》成",暗示这位武将的离世恰逢文治鼎盛时期的开端。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