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绛

公元764年-公元830年

李绛,字深之,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在唐宪宗时期积极参与朝政,主张削藩强兵、整顿吏治,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为元和中兴作出贡献。后因与权臣不和罢相,外放地方节度使,最终在山南西道任上遇兵变遇害。

生平

公元764年

李绛出生

宝应三年的春风尚未吹尽安史之乱的烽烟,赵郡李氏的宅邸中传来清越的啼哭声。据《新唐书·李绛传》载:"绛字深之,系出赵郡李氏东祖房",这个在暮春时节降生的婴儿,其父李元善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正以笔墨修补着战火摧残的典籍。李绛的出生恰逢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资治通鉴》记载此时"天下户口什亡八九",而李氏家族却以诗书传家,《全唐文》中李绛自述"家本儒素,代尚名节",为这个乱世中的新生儿奠定了精神底色。

《旧唐书》特别记载李绛"生而聪慧,五岁能属对",其母郑氏乃荥阳郑氏女,《唐代墓志汇编》中郑氏墓志称其"通《孝经》《论语》,常以古今忠孝事训子"。764年秋,当吐蕃攻陷长安的警报传来时,李氏举家避乱于赵州祖宅,《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风俗敦朴,专尚儒学",李绛的童蒙教育便始于这般动荡而重学的环境中。

同时代诗人独孤及在《唐故秘书监赠礼部尚书李公墓志》中提及:"当李公(绛)初诞,庭中紫芝丛生",虽属祥瑞附会之说,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宰相的期许。考《唐会要》可知,764年朝廷正恢复科举取士,这个巧合仿佛预示了李绛日后"进士擢第,登宏词科"(《册府元龟》卷六五一)的仕途轨迹。其出生之年,恰是颜真卿平定李怀仙叛乱之时,《颜鲁公集》中"戡乱兴文"的治国方略,竟与李绛未来"以直谏匡君,以文治辅国"(《唐语林》卷三)的政治生涯遥相呼应。

公元792年

登进士第,步入仕途

贞元八年(792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三十三岁的李绛于万众瞩目中"擢进士上第"(《新唐书·李绛传》),其名赫然列于贾棱榜第二十三位。据《登科记考》卷十三载,是科取进士二十三人,主考官陆贽以"经术精深"为选士标准,李绛以"宏辞博辩"应制,其策论"指陈时病,词气激切",竟令考官"传观赞叹"。

放榜之日,曲江宴饮正酣。《唐摭言》记其盛况:"新进士簇集慈恩塔下题名,李绛挥毫处,墨迹透石三分。"时人王定保在《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中特别记载:"李赵公绛,贞元八年进士及第,同年有韩愈、欧阳詹等,时称'龙虎榜'。"其《题名帖》真迹至宋时犹存,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九曾见"绛书遒劲有法度"。

释褐授官时,李绛得秘书省校书郎之职。《文苑英华》收其《谢授秘书省校书郎表》云:"臣本河朔陋儒,谬膺科选...当效仲舒之三策,慕贾谊之六奇。"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其任职期间"校雠典籍,未尝一日废卷",尤精《春秋》三传,常与韦贯之"论辩经义至夜分"。

是年冬,德宗亲试贤良方正科。《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载:"李绛对策极言宦官骄横,考官惧祸欲黜之,幸得宰相李泌力保。"其策文残篇今存《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有"阍寺窃权,渐亏圣政"之语,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曰:"绛之忠鲠,自初仕已见锋芒。"

按《李相国论事集》所收《上德宗疏》自述,其初入仕时"居永崇坊陋室,日徒步诣省",然每遇朝政得失,必"手疏密陈"。白居易后来在《李绛赠司空制》中追忆:"贞元擢第之初,已负王佐之器。"此段仕途起点,实为后来"元和名相"埋下伏笔。史家范祖禹在《唐鉴》中特笔书之:"绛之进用,虽由进士,而其所以致位宰相者,实始于此年之直言也。"

公元805年

任监察御史,因正直敢言闻名

贞元二十一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李绛执宪台笔砚,以监察御史之职立于丹墀之下。彼时顺宗初即位,王叔文用事,"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后宣于中书"(《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而李绛独以"謇谔敢言"(《旧唐书·李绛传》)闻于朝野。

是年夏,京畿大旱,有司议抑物价以安民。李绛即上疏曰:"今岁丰歉未可知,而遽夺商贾之利,是驱之使不耕而籴也。"(《新唐书·李绛传》引其奏议语)其疏文如霜刃剖玉,直指有司"不达农事本末"。时人记其"立殿陛争是非,虽逢帝怒,神色不沮"(《唐国史补》卷中),竟使朝廷收回成命。

秋七月,宦官充市舶使,纵暴岭南。李绛连上三章,引太宗朝故事:"开元中,宇文融括田,犹遣御史覆实。今中官衔命,恣行威福,非祖宗法度。"(《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载其《论中官状》)词气凛然,致阉竖"为之敛迹者旬月"(《册府元龟·宪官部》)。

最著者莫过于谏罢五坊鹰犬事。时五坊小儿张罗禁苑,百姓畏之如虎。李绛面奏顺宗:"陛下新即位,当以尧舜为法。今鹰犬之娱,有亏圣德。"(《唐会要·卷六十二》)帝初不悦,绛伏紫宸殿三日不起,终使"纵五坊鹰犬,罢岁进鹞雏"(《顺宗实录》卷二)。白居易后作《新乐府》赞曰:"君不见贞元末,鹰犬为患绛独奏。"

史载其"每廷议,必持正不阿"(《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七》),虽"权幸侧目"(《旧唐书》本传),然终以"劲正"(韩愈《顺宗实录》评语)为宪宗所重。唐人笔记称其奏疏"如利锥刺囊,事无不达"(《因话录·卷二》),诚非虚誉也。

公元807年

迁翰林学士,参与机密,深得唐宪宗信任

元和二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李绛紫袍玉带,踏着朱雀大街的晨光步入大明宫。《旧唐书》载其"性忠谠,直言无隐",正是这般风骨,令唐宪宗于延英殿召对时"动必咨访"。皇帝将象牙笏板轻叩龙案,忽问河北藩镇事,李绛引《春秋》义理,以"克己复礼"对,宪宗抚掌称善,《资治通鉴》记其"言皆切至,上多听纳"。

翰林院青砖地上,李绛常秉烛至夜分。据《李相国论事集》所录,他草拟《讨王承宗制》时,以"天地不容之逆"定调,笔锋如剑;而撰《赈江淮旱灾敕》时,又化作"如伤之怀"的温言。同僚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暗赞:"翰苑同官日,金銮夜直时",正是描摹这般景象。某夜宪宗急召,见其案头奏章墨迹未干,叹曰:"卿之笔乃朕之肱骨",遂赐金銮殿独对之权。

时值吐突承璀请建功德碑,《新唐书》记李绛当廷抗辩:"此乃宦官沽名之具!"宪宗色变,他却援引德宗朝旧事:"陛下记陆贽奏议否?"竟使天子转怒为悟。韦处厚在《翰林院厅壁记》中特别记载:"每有密命,必别受旨于李绛",其"承旨"之职实已超越寻常学士。秋雨连绵之夜,宪宗曾命内侍持琉璃灯送其归第,宫灯映着雨帘,在兴安门街留下一串光痕,成为中书舍人蒋系笔下"天子信臣"的鲜活注脚。

公元810年

针对藩镇问题多次进谏,主张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采取强硬态度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秋风裹挟着未央宫檐角的铜铃声,将李绛的奏疏声送入延英殿。这位以"骨鲠"著称的中书舍人正执笏而立,青玉案上摊开的《论河北三镇状》墨迹未新:"王承宗擅袭旌节,此乃魏博故事复萌。若又姑息,则藩镇效尤,朝廷威令不复行于河朔矣!"(《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

时值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卒,其子王承宗未经朝命自领留后。面对宪宗"欲割棣州与之"的妥协之议,李绛连上七道奏章,其《请讨镇州状》中警句如刀:"今不乘其人情离怨,速命近镇精兵讨之,则河北诸镇,谓陛下威令可忤。"(《李相国论事集》)他指陈时弊的笔锋直指德宗旧政:"先朝恒冀之患,坐失机宜,致令凶狡小校,敢为跋扈。"每值夜漏下三刻,宫中仍见紫宸殿烛影摇红,必是李绛与宰相裴垍"极言河北用兵之策"(《旧唐书·李绛传》)。

当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请自将兵讨伐,李绛立谏:"承宗小竖子耳,何烦中使?且诸道节度使闻之,孰不解体!"其《论内官领兵状》更引安史旧鉴:"天宝中宦官监军,竟至舆尸。此近事之明戒也。"宪宗终从绛议,命昭义、河东等镇合围成德。及至王承宗惶惧献德棣二州,李绛又谏:"当乘胜勒其入朝,不可遽息。"(《新唐书·李绛传》)可惜朝廷旋复其官爵,终成元和削藩之憾。

史家评此役曰:"使绛计行,时未至大费兵力。"(《册府元龟·谏诤部》)然其"每以国储为忧"的奏对,已为元和中兴埋下伏笔。韦处厚所撰神道碑记其风骨:"凡三百奏,皆尧舜禹汤之要。"当秋霜渐染大明宫丹墀时,这位谏臣的袍袖间仍挟着河北战场的风烟。

公元811年

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

元和六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大明宫含元殿前百官肃立。时年五十五岁的李绛紫袍金带,于丹墀之上再拜稽首,接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制书。《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六年春正月庚申,以户部侍郎李绛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一刻,河东名门出身的李绛终登宰辅之位。

拜相当日,宪宗特赐金鱼袋并紫罗袍,宫中教坊奏《秦王破阵乐》。据《唐会要》卷五十三记载,宪宗曾对侍臣言:"李绛骨鲠,真宰相器。"此番超擢实因前岁平定镇海李锜之乱时,李绛在户部侍郎任上"调度军需,旬日而备",更因其在延英殿奏对中屡献"削藩之策",与杜黄裳、武元衡等共襄"元和中兴"之业。白居易《李绛授中书侍郎制》中赞其"器涵清明,识蕴通济",正是对其政治才干的精准写照。

拜相后第七日,李绛即于政事堂主持裁撤冗官之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详细记载其奏议:"诸道冗官,臣请量事减省。且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安;官烦则事烦,事烦则人扰。"此议获宪宗嘉纳,当年即裁撤内外冗官八百余员。时人刘禹锡在《上门下武相公启》中称:"李公当轴,澄汰清流",可见其施政锋芒。

是年秋,李绛主导的盐铁转运改革初见成效。《新唐书·食货志》载其"奏罢诸道税外进奉,岁省缗钱三百万",又创"和籴法"以平抑关中粮价。某夜值宿中书省,见烛花爆裂如瑞兆,李绛笑谓同僚:"此非吉兆,乃烛工未剪其煤耳。"此事载于《唐语林·品藻》,足见其务实之风。

公元812年

魏博节度使田兴归降朝廷,李绛力主安抚,促成魏博归顺中央

元和七年的盛夏,长安城槐荫匝地,政事堂的冰鉴尚未消尽暑气,李绛执象牙笏的手指却已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原名田兴)的降表正静静躺在紫檀案几上,犹如一柄能劈开河朔三镇百年铁幕的利刃。

"此天赐魏博于陛下,岂可效肃代故事纵虎归山?"李绛的声音穿透殿内凝滞的空气。据《旧唐书·李绛传》记载,他当时力陈:"田兴不啻以六州之地归阙,此诚不世之功。若吝惜金帛,失将士心,他日复有枭雄据险,恐非百万之众不可下。"案上《贞观政要》被穿堂风掀起数页,恰停在太宗赐李勣丹药的篇章。

宪宗凝视着屏风上的《河朔舆地图》,想起三日前宰相李吉甫"当遣重兵镇慑"的谏言。李绛突然以笏画地:"陛下可知田兴今晨杖杀蒋士则?"这个细节见于《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叛将蒋士则伏诛,正是田兴向中央递送的投名状。宦官吐突承璀刚要进言,李绛已捧出早已拟好的《安抚魏博诏》:"请以百五十万缗赐军士,即日遣知制诰裴度宣慰。"

当裴度的旌节渡过黄河时,魏博牙兵正摩挲着陌刀观望。据韩愈《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描述,当朝廷赐钱"如约而至,士皆愕然",继而"北面跪拜,泣不可抑"。这年冬至,田弘正亲率魏博子弟赴长安朝觐,含元殿前的积雪映着绯袍银鱼袋,李绛在《请授田兴魏博节度使表》中预言的"河朔化王畿"之象,终成现实。

后来杜牧在《战论》中评点此事:"不费一矢,不戮一卒,而魏博稽首。"但或许李绛当年在翰林院夜值时所书"抚其背而夺其魄"六字(见《李相国论事集》),才是这场政治博弈最精妙的注脚。元和七年的蝉鸣声中,大唐中央权威的曙光,正透过魏博的雕花窗棂,静静铺展在河北道的晨霭里。

公元813年

反对宪宗任用皇甫镈为相,认为其奸佞贪鄙,与宪宗产生分歧

元和八年的长安城,金銮殿上的熏香氤氲未散,李绛执笏的手却因激愤而微微颤抖。当宪宗将皇甫镈的名字掷于朝堂时,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宰相猛然抬首,玉簪撞得冕旒铮然作响:"镈乃聚敛之臣,岂可污鼎鼐之位!"《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记载其言如金石坠地,震得满朝朱紫尽失颜色。

暮春的斜阳透过殿角金猊,将李绛的身影拉得修长如青松。他展开的奏疏上墨迹犹新,历数皇甫镈"以羡余媚上,以苛敛虐下"的劣迹。《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详载其奏:"镈执掌度支以来,刻剥百姓以充进奉,每岁所谓'羡余'百万缗,实乃割股啖君之暴政。"字字如投枪般刺向御座,宪宗抚弄玉带的手指渐渐收紧,九龙屏风上的金漆映出帝王阴晴不定的面容。

延英殿的铜漏滴到三更时分,烛花爆裂声中,李绛仍保持着进谏的姿势。《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记其"伏阁不去,以首叩地有声"。侍御史记录的《李相国论事集》留存了那夜的诤言:"陛下欲治贞观之隆,奈何效天宝季年之弊?"此言如利锥直指宪宗痛处——当年杨国忠亦是以聚敛之术位极人臣。

五鼓晨钟敲碎残夜时,李绛的獬豸冠已歪斜,却仍执拗地挡在宣麻制诰的翰林学士面前。《唐会要》卷五十三载其最终悲叹:"臣恐河朔叛骨未寒,而朝堂奸佞先生。"翌日,当皇甫镈的紫袍掠过光顺门时,李绛的辞章已雪片般飞向中书省。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标注:"绛之去位,非罪也,直道不容尔。"朱雀大街的槐花落满他离去的车辙,恰似史官笔下"贞亮死节之臣"的宿命注脚。

公元814年

因与皇甫镈等权臣矛盾激化,罢相,改任礼部尚书

元和九年(814年)冬的长安城,朔风卷着大明宫檐角的铜铃,声声催动着庙堂暗涌。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李绛立于紫宸殿前,绯袍玉带映着阶前残雪,眉宇间却凝着化不开的霜色。《旧唐书》载其"性刚正,嫉恶太甚",此刻正与以皇甫镈为首的权臣集团展开最后博弈。

这场政争的伏笔早埋于三年前。据《资治通鉴》卷二三九记载,皇甫镈"以聚敛得幸",借盐铁专卖之制"岁进钱五十万缗",更与宦官吐突承璀结为奥援。李绛则屡于延英殿面陈"镈刻剥求媚,中外共怒",甚至当宪宗询问户部度支事宜时,直言"若问出入,则宰相不如皇甫镈之详;若论安危,则镈不如臣之深"。这番针锋相对的对答,被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为"凛然有古大臣风"。

矛盾在元和九年十一月彻底爆发。《新唐书·李绛传》详细记载了导火索:时淮西吴元济叛乱,皇甫镈主张"竭内帑以济军需",李绛则力谏"当省无名之费,去无事之官"。当争论至"宦者典兵之弊"时,李绛竟在御前厉声指斥吐突承璀"此辈但知蛊惑天听"。宪宗勃然变色,次日即颁《罢李绛平章事制》,以"论议乖当"为由罢其相位,改授礼部尚书。白居易在《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中暗讽此事:"近日宰相非才,陛下已罢之矣",元稹更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中以"奸声入耳佞入心"影射皇甫镈。

罢相诏书下达当日,李绛从容交割中书印信。据《唐会要》卷五十三载,其离院时"唯取《贞观政要》及所著《论事集》",对送别的僚属叹曰:"吾辈谏官,犹医者用药,药虽进于病未愈,亦无愧耳。"这番话语与《李相国论事集》中"谏其君不欺其心"的宗旨一脉相承。时人刘禹锡在《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中特别记载了这个细节,赞其"去就之际,光明如此"。

改任礼部尚书实为明升暗降。唐代礼部虽居六部之首,但自开元后"职事简散"(《通典·职官典》)。李绛在任仅七个月便请辞东都留守,这期间留下的《谢授礼部尚书表》现存《文苑英华》卷五八四,其中"徒奉常之虚名,无燮理之实效"等句,仍可窥见其郁结之气。而皇甫镈则在同年十二月拜相,直至元和末年被贬,这段政争终成中晚唐"牛李党争"的先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痛惜:"使绛久居相位,元和之治岂止于是!"

公元815年

出为河中节度使,镇守河东地区

元和十年冬,河东大地上覆着薄雪的官道传来清脆的銮铃声。李绛手持旌节,望着蒲州城堞在寒雾中若隐若现,《旧唐书》载其"以检校司空出为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此番受命正值淮西战事方炽之际,朝廷"欲倚其威望以镇北门"(《新唐书·李绛传》)。

节度使府的正堂上,李绛展开玄宗年间绘制的河东舆图,指尖掠过汾水蜿蜒的墨线。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中府"扼秦晋之喉,拥盐铁之利",他深知这个统领五州二十县的要冲,自安史之乱后"兵骄将惰,民困赋烦"(《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幕僚呈上的文牍显示,当地驻军仍沿袭天宝旧制,竟有"空挂军籍者十之三四"。

翌日黎明,李绛踏着冻土巡视盐池。河东盐利岁入百万贯,《唐会要》卷八十八载其"凿井汲卤,方圆百里皆置灶"。他命司盐参军重订课税章程,又依《夏侯阳算经》之法新制量器,杜绝胥吏"大斗进,小斗出"之弊。当春雪消融时,运盐的牛车已在整修过的官道上络绎不绝。

夏四月,突闻泽潞节度使郗士美病卒。李绛连夜具表,奏请以"忠谨知兵"的河阳节度使乌重胤移镇,并亲赴绛州检阅突将营。《李相国论事集》收录其奏疏云:"河东健儿多习骑射,宜简精锐补神策行营。"这番整军经武之策,使得次年王承宗犯境时,"绛州兵出天门障,虏望旌旗而遁"(《册府元龟·将帅部》)。

秋雨连绵的夜里,李绛常在油灯下批阅各县田册。发现隰州有三百顷"寄庄田"未入户籍,立即行文责令勘验。他援引《唐律疏议·户婚律》中"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的条款,最终追回隐户二千余。当朝廷使者持《元和十年度支奏抄》前来时,河东道课税竟较前岁增三成,宪宗特赐紫金鱼袋以彰其功。

腊月祭灶日,李绛在晋祠栽下两株槐树。望着苍劲的枝干,他想起三年前在延英殿与宪宗论"为政之本"的旧事。此刻河东大地炊烟袅袅,盐池结晶如雪,《李绛集》中"镇以清净,安我黎元"的誓言,终在这片古称"尧舜之都"的土地上化作现实。

公元820年

唐宪宗去世,唐穆宗即位,李绛被召入朝任兵部尚书

元和十五年正月,寒风犹劲,大明宫的白玉阶前凝着未化的霜。宦官梁守谦捧着新君的诏书疾步穿过廊庑时,李绛正在华州官舍的烛下批阅军报。忽闻门外马蹄声碎,但见中使翻身下拜:"陛下敕令,请公速返京师!"

《旧唐书·穆宗纪》载:"(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东序。"当二十七岁的唐穆宗在宪宗灵前接过玉玺时,朝廷正面临河朔再叛的危局。《资治通鉴》卷241记载:"时幽、镇拒命,诸道兵讨之,军需浩繁。"新帝急需老成谋国之臣,遂有"以华州刺史李绛为兵部尚书"之命。

李绛奉诏入朝那日,长安城飘着细雪。他踏进尚书省时,案头已堆满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战报。据《李相国论事集》所录,穆宗在延英殿召见时忧心忡忡:"先帝以卿为股肱,今河北再乱,卿当为朕纾忧。"李绛伏拜之际,瞥见先帝赐他的金鱼袋仍悬于腰间——那还是元和七年平定镇州时宪宗亲赐的恩赏。

《新唐书·李绛传》记载其"在兵部,奏减诸道冗兵,请以见粮募土人"。他深知藩镇之祸根源,故反对宰相段文昌的姑息之策。元稹在《李公墓志铭》中特别提及:"长庆初,议者欲赦镇冀,公独抗言'此养痈也'。"可惜穆宗未能采纳,终致后来王廷凑之乱。

每当暮鼓响起,这位六十三岁的兵部尚书总要在皇城西南隅驻足。那里立着贞观年间留下的《平突厥纪功碑》,风霜侵蚀的碑文里,仿佛还回荡着开元盛世的金戈铁马之声。而此刻他手中的兵符,却要用来调度讨伐同族将士的军队——这或许正是白居易在《赠李绛仆射》诗中"谏垣几见迁遗直,宪府频闻转右威"的深意所在。

公元821年

任东都留守,治理洛阳及周边地区

洛阳城在暮春时节显得格外雍容,牡丹初谢的余香还萦绕在天津桥畔的柳絮里。长庆元年(821年)的东都留守李绛踏着朱雀大街的旧砖,望着南市熙攘的胡商与漕船,手中握着刚刚从长安送来的《授李绛东都留守制》。诏书中"端肃足以镇浮,明允足以成务"的评语犹在耳畔,这位历经四朝的六旬老臣,正将毕生治术倾注在这座承载着帝国记忆的陪都。

履新之初,李绛便以"去民瘼如剜疮"的决断整顿漕政。据《旧唐书·穆宗纪》记载,当时"漕运屡绝,京师粮匮",他亲自巡视含嘉仓城,发现"漕卒多冻馁道毙"。这位曾在宪宗朝推行"和籴法"的理财能手,立即奏请截留河南府秋税二万石,仿效早年任华州刺史时"募士垦荒"的旧例,组织流民疏浚通济渠。白居易在《论和籴状》中盛赞的"散有余之财以惠贫民"的方略,此刻化作洛水两岸新栽的榆柳,次年《资治通鉴》便记载"河南漕米至陕者较旧增三十万斛"。

面对神都苑内侵占民田的宦官势力,李绛展现出《新唐书》所称"虽宠焰赫然,其弹劾无所回"的风骨。当时五坊使杨朝汶强占龙门农户桑田,百姓"聚哭于留守衙前"。李绛不仅杖责恶吏,更以《请放五坊鹰犬奏》中"鹰犬之玩,有亏圣德"的谏言直呈穆宗。这番举动令洛阳士林想起他二十年前任翰林学士时,曾以《延英论谏》让宪宗"改容慰纳"的往事。元稹在《李公行状》中特别记载此事:"都人绘像立祠于通衢,老幼争以酒脯祭之。"

在文化凋敝的晚唐,李绛将留守府变成《因话录》所称"群贤毕至"的所在。他延请隐居香山的白居易整理集贤殿遗书,资助贫寒诗人张籍在履道坊设帐授徒。当韩愈《进学解》中"焚膏油以继晷"的治学精神重现于国子监残碑前时,洛阳竟现"弦诵之声闻于阛阓"(《唐语林》卷四)的盛况。会昌年间李德裕重修平泉庄时,仍见"李晋公(绛)手植桧犹存",正是这段文治的见证。

至长庆二年冬离任时,李绛留给洛阳的不只是《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所载《奏罢科率状》减免的三十万贯杂税,更重塑了陪都"衣冠渊薮"的气象。当他的青幛车驶过天街,道旁老妪以"此吾辈所活父老也"相告的场面,恰似《唐会要》卷六十七所述"去思之慕,过于三川守"的注脚。后世史官在评点这段治绩时,总不忘提及《册府元龟》里的定论:"绛在洛四年,虽古之良二千石不能过也。"

公元825年

唐敬宗时期,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今陕西汉中)

宝历元年(825年)的兴元城秋色正浓,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绛踏着铺满银杏的官道巡视城防时,忽闻驿马疾驰而来的蹄声。这位历经宪宗朝辉煌的老臣,此刻须发已染霜白,却仍保持着"每奏对,忠谠正直"(《旧唐书·李绛传》)的风骨。当他展开朝廷诏书,只见新即位的少年天子敬宗笔迹稚嫩地写着索要"宣索"锦缎五万匹的敕令。

李绛将敕令重重合上,眼前浮现出长安城里"视朝月不再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的荒唐景象。他转身对掌书记口授奏章,引《贞观政要》谏曰:"太宗时马周言'人主当以百姓心为心',今方镇疲于供亿,请停宣索以养民力。"这番谏言后来被史家记作"绛以府库空虚,抗疏论谏"(《新唐书·李绛传》),字字如金石掷地。

在兴元任上,李绛最令人称道的是整顿军务之举。当时山南西道"戍卒骄惰",他亲自校阅军队,按《李相国论事集》记载,采用"汰其羸弱,留精锐,分屯诸戍"之策。每逢朔望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必"擐甲登城",引得士卒皆叹:"李中书白首犹健,吾辈敢不效死?"(《唐语林·政事上》)

次年寒冬,当李绛在节度使府处理公务时,突报监军使杨叔元煽动兵变。据《册府元龟·将帅部》详载,叛军"突入府署,绛方秉烛治官书,遂遇害"。这位曾与白居易共论"帝王所重者国体,所畏者天变"(《李相国论事集·论天变》)的贤相,最终以"镇定不挠"的姿态倒在血泊中,案头还摊开着未写完的《请减羡余疏》。后世史官以"绛临事持重,然刚肠嫉恶"(《旧唐书》本传)十字,为其镇守兴元的岁月作了苍劲注脚。

公元830年

山南西道牙将杨叔元因赏赐问题煽动兵变,李绛遇害,享年67岁

那是一个寒霜初降的深秋,山南西道节度使府衙内的烛火在风中明灭不定。六十七岁的李绛正伏案批阅文书,案头堆叠的奏牍映着他鬓边如雪的华发。《旧唐书》记载这位四朝元老此刻的处境:"绛性刚直,不与物俯仰",殊不知这秉性即将在兴元府的寒夜里迎来最惨烈的注脚。

牙将杨叔元正策马穿过军营,他腰间新磨的横刀在月光下泛着青芒。这个因"赏赐不均"而怀恨已久的武夫,此刻正用刀鞘拍打着士卒的肩甲。《资治通鉴》卷二四四记载其"激怒众军"的手段颇为狡黠:"扬言赏薄,皆李绛吝啬所致"。当夜更鼓三响时,被煽动的乱兵已如溃堤之水涌向府衙,火把的光焰将唐建中年间修筑的城墙照得血红。

李绛闻变时的反应被《新唐书》卷一五二凝练地定格为六个字:"绛方食,遂遇害"。案上摊开的《贞观政要》还停留在魏徵谏诤的那一页,砚中未干的墨汁混入了主人颈间喷涌的鲜血。司马光在《通鉴》中补记了令人扼腕的细节:"幕僚赵存约、薛齐皆死之",那些曾与他共论"开元盛世"治道的文士们,最终用生命践行了儒家"临难毋苟免"的训诫。

当晨光染白汉水时,暴乱已如野火般蔓延。《册府元龟》卷四四五记载朝廷闻讯后的震怒:"赠绛司徒,谥曰贞"。可这些身后哀荣终究无法弥合历史留下的伤口——那位在元和年间"知无不言"的谏臣,最终倒在了会昌元年(注:应为太和四年,830年)的刀兵之下。白居易在《李绛亡故》诗中悲叹"直道速尤违",恰似为这场因赏赐不公引发的兵变,写下最沉痛的史家判词。

涣汗中天发,殊私海外存。衰颜逢圣代,华发受皇恩。 烛物明尧日,垂衣辟禹门。惜时悲落景,赐帛慰馀魂。 厚泽沾翔泳,微生保子...

2025年07月05日

高才名价欲凌云,上驷光华远赠君。念旧露垂丞相简, 感知星动客卿文。纵横逸气宁称力,驰骋长途定出群。 伏枥莫令空度岁,黄金...

2025年07月05日

共醉风光地,花飞落酒杯。 ——李绛 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 ——刘禹锡 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 ——白居易 且当金韵掷,莫遣...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绛同年出生

王涯

764年-835年

王涯,字广津,太原人。他是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出身太原王氏,博学工文。贞元八年,王涯登进士第,又举宏辞科,授蓝田县尉。在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为官,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曾两次为相,在任期间致力于改革,推行“榷茶法”等政策。甘露之变时,王涯被宦官仇士良诛杀,家被抄没,享年七十二岁。王涯擅长写诗歌,其作品多为乐府诗,著有《王涯集》《翰林歌词》等,惜已散佚。

比李绛小1岁

徐元鼎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比李绛小1岁

裴度

765年-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

比李绛小1岁

柳公绰

765年-832年

柳公绰(765—832),字宽,小字起之,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代中期名臣、书法家。出身河东柳氏,贞元元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渭南尉、吏部郎中、御史中丞、鄂岳观察使、京兆尹、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河东节度使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治政严明,在地方治理和军事上均有建树,曾参与平定淮西之乱,镇守河东时整饬边防,安定边境。其书法造诣深厚,尤擅正楷,与弟柳公权并称“二柳”,名重一时。大和六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元”。

比李绛大2岁

王仲舒

762年-823年

王仲舒,字弘中,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工文辞,贤良方正科出身。他为官期间,在多地任职,政绩卓著。在苏州,他疏浚河渠,使当地水利得到改善;在洪州,他积极推行善政,如禁绝当地溺杀女婴的陋俗,还修缮学校、修筑道路等,深受百姓爱戴。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李绛小2岁

张籍

766年-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