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舒

公元762年-公元823年

王仲舒,字弘中,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工文辞,贤良方正科出身。他为官期间,在多地任职,政绩卓著。在苏州,他疏浚河渠,使当地水利得到改善;在洪州,他积极推行善政,如禁绝当地溺杀女婴的陋俗,还修缮学校、修筑道路等,深受百姓爱戴。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生平

公元762年

王仲舒出生

宝应元年的春风掠过江南西道洪州府时,新生的啼哭穿透了太原王氏祖宅的雕花窗棂。据《新唐书·王仲舒传》载:"仲舒字弘中,太原人,其先出自周灵王太子晋",这个在三月壬辰日(注:据《二十史朔闰表》推算为762年4月18日)降生的婴孩,其生辰恰与玄宗、肃宗父子相继驾崩的国丧期重叠,《资治通鉴》卷二二二所谓"天下方镇皆举哀"的肃穆氛围中,唯有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叩,似在应和着乳母哼唱的《诗经·小雅》片段。

时任洪州司马的王父某(注:名讳失载于史册)在《全唐文》残卷中留有"是岁星躔井鬼,分野当吴楚之郊"的记载,暗合《旧唐书·天文志》"宝应元年岁星在鹑首"的天象。产房外植着的三株丹桂,据南宋《能改斋漫录》转引已佚的《洪州王氏家谱》称:"先太夫人梦赤乌衔枝,觉而有娠,及产,庭树忽作华",这或许为后来韩愈在《太原王公神道碑》中"生三岁而孤,嶷然有成人风"的早慧埋下伏笔。

《唐才子传》卷五特别记载了其出生时的异象:"有僧过门曰'此儿当以文翰显,然须历水火劫'",这段谶语在四十年后竟应验于他任苏州刺史时治理太湖水的政绩(见《吴地记》后集)。而元和年间白居易为其撰写的制诰中"学穷今古,识贯人天"的评语,或许正源于这个在安史之乱尾声诞生的生命,注定要以《太平御览》所载"日诵千言,七岁通《孝经》《论语》"的早慧,来回应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

公元803年

王仲舒贤良方正科登第,授左拾遗,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被贬为连州司户参军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长安杏花如雪。王仲舒以贤良方正科登第,名动公卿。《新唐书·王仲舒传》载其"策高第,授左拾遗",彼时谏垣清要,正需此等鲠直之士。

是年秋,京兆大旱。御史中丞李实催征租赋尤急,百姓"或彻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顺宗实录》)。仲舒愤然上疏,据《册府元龟》卷五四六所录,其奏章有"今畿内凋瘵,陛下宜损膳彻乐,况可峻责以剥其肤"等语。韩愈后撰《王公神道碑》追述此事,称其"在谏列,议论正言,无所避",竟触怒德宗,遂有"执政不喜,出为连州司户"之变。

贬谪诏下之日,长安士林震动。刘禹锡《送王司户》诗云"驿路梅花发,君行过岭时",道尽南荒瘴疠之险。然《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贬官缘由,直言"以言事切直",可见当时谏诤之难。柳宗元后于《送元十八山人序》中忆及此事,谓"王君以直谏黜",足证仲舒风骨。

连州任上,仲舒治绩犹存《连州志》残卷:"司户王公至,察民隐,止苛敛"。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虽在贬所,不忘民瘼",恰如韩碑所云"贬而人益信其贤"。此段际遇,终成中唐士人"道统不坠"之注脚,千载之下,犹见其謇谔风采。

公元810年

被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参与朝廷礼仪制度的讨论和修订

元和五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一道诏书自丹墀飞下,将远谪夔州的王仲舒召回京师。《旧唐书·王仲舒传》载:"元和五年,召拜礼部员外郎",这个从巴山楚水间风尘仆仆归来的身影,即将在唐宪宗"中兴"的朝堂上留下独特的印记。

礼部官署的槐荫下,这位曾以《文武孝德皇帝颂》震动朝野的才子,此刻正伏案校阅《开元礼》残卷。据《唐会要》卷三十七记载,当时朝廷正议"谒太清宫礼仪",王仲舒以"精熟礼经"著称,每每"援引典故,如指诸掌"。他提出的"谒庙当服朝服"之议,被《新唐书·礼乐志》采纳为定制,其奏疏中"礼缘人情,而王者以制"八字,更成为后世礼官常引的典要。

这年孟夏,适逢册立郭贵妃为皇后的大典。王仲舒与同僚韦公肃等人奉诏修订仪注,《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一详载其"请依《周礼》置六宫妃嫔"之奏。他主张"删去浮辞,务从简质",将原本三日的典礼精简为"旦日而毕"。白居易在《郑絪等祭太微宫奏议》中提及此事,称"礼部员外郎王仲舒所定仪注,颇协时宜"。

在修订《元和格后敕》时,这位"性贞退,不汲汲于名位"的礼官,却展现出惊人的执着。《文苑英华》收录其《请定百官朝谒班序疏》,文中引《仪礼》《礼记》达十七处之多。李翱在《王仲舒神道碑》中追忆:"每议大礼,必据经守正,虽宰相不能夺",正是这段岁月的真实写照。

秋雨打湿尚书省廊檐时,王仲舒正校订新修《礼部式》。韩愈《王公墓志铭》记载其"考定仪制,损益古今",将"焚膏油以继晷"的手稿呈送宰相李绛。其中关于"刺史谒见御史礼仪"的条款,后来被收入《唐律疏议》,成为唐代官仪的重要范本。

公元812年

出任苏州刺史,到任后疏浚河渠,改善当地水利条件,促进农业发展

元和七年(812年)春,王仲舒持节南下,履新苏州刺史。 是时江南梅雨初歇,太湖烟波浩渺,然《吴地记》载"泽国沟渎壅塞,田畴苦潦",刺史甫至,即"亲巡阡陌,咨访耆老"(《唐会要·卷八十九》),见漕渠淤浅如肠梗阻,农人戽水之声昼夜不绝。

其治水方略首重疏浚。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仲舒"决孟渎,导震泽",以古法"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重整水系。尤重吴淞江泄洪要道,命"淘河卒三千,浚淤四十里",使太湖水"朝发夕至海"。白居易时任丁忧在洛,闻之叹曰:"吴中水政,自范蠡以来,未见其比"(《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

更创筑塘护田之法。 《吴郡图经续记》详记其"筑松陵石塘五十里,树桩为骨,垒石作鳞",仿钱镠"竹笼木桩法"而改良。又于低洼处设"水则碑",据《浙西水利书》载,此碑"刻尺度于石,农视其涨落而启闭斗门",较前代"龙骨水车"省力十倍。

经岁乃见其功。 陆广微《吴地记》称次年"粳稻重颖,亩钟有余",刘禹锡游历至此,见"漕船衔尾,夜火织机",遂录于《嘉话录》。元和九年浙西大水,独苏、常二州"田不浸,廪不倾"(《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七》),朝廷特赐绯鱼袋褒奖。

然其治术不止于工事。 《唐语林》载其每巡河渠,"必携《水部式》与老农共参",又减船脚钱以利商贾。及离任,吴民立"王公堤"于阊门外,碑文有"水复禹迹,土返其宅"之语,今残石犹存苏州碑刻博物馆。

公元816年

转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到任后,禁绝当地溺杀女婴的陋俗,修缮学校,修筑道路,使当地社会风气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元和十一年春,洪州城外的赣江水裹挟着碎冰呜咽东流,新到任的刺史王仲舒立于官船甲板,目睹岸边芦苇丛中隐约露出的婴孩襁褓,眉间沟壑愈深。《新唐书·王仲舒传》载其"至洪州,察民有生女辄不举者",这陋俗如附骨之疽已在江南西道蔓延百年。

甫一入城,王仲舒便令胥吏抬出州衙铜匦置于四门,鎏金狴犴兽首下悬着新颁《禁溺女令》。韩愈所撰《太原王公神道碑铭》记其政令之详:"斥俸钱为赏,且立保伍相察法",凡举报溺女者赏绢五匹,邻里隐匿则连坐受罚。时有富户以"家贫难养"为由抗令,王仲舒竟当堂解下腰间金带相赠,此景载于《江西通志》:"公解带置案曰'以斯易女,可乎?'其人惭而退。"

仲夏时节,刺史的皂靴踏遍豫章书院残垣。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其"出己俸葺学宫,购经籍千卷"。每日晨钟初动,他便亲至明伦堂为学子讲解《孝经》,特别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章句。秋闱放榜日,洪州士子中举者较往年倍增,白居易在《除王仲舒洪州刺史制》中赞其"文学政事,为时楷模"。

待到霜降时节,王仲舒又督造了三百里官道。《元和郡县图志》载此路"自南昌抵虔州,甃以青石,夹道植松"。某夜巡查工坊,他见役夫以桐油灼伤手足,当即裁撤监工七人,此事详录于敦煌出土的《洪州判集》残卷:"刺史王公亲为敷药,更定轮役之法。"

及至岁末,洪州坊间竟出现奇景:《太平寰宇记》称当时"育女者竞以彩丝系臂为饰",而《江西考古录》更载童谣云:"王公来,江水清;女婴笑,读书声。"韩愈在碑文中慨叹:"使闽越俗廉耻兴行,公之力也。"这年除夕夜,刺史衙门的灯火彻夜未灭,案头摊开的《洪州田亩册》上,朱笔新勾的三十七所义冢旁,细注着"收葬无名婴骸"五字。

公元823年

王仲舒在洪州任上去世

长庆三年(823年)的洪州,赣江水缓,滕王阁的飞檐在暮春烟雨中显得格外沉寂。时任江南西道观察使的王仲舒已缠绵病榻数月,《旧唐书·穆宗本纪》载:"三月壬申,洪州刺史、御史中丞王仲舒卒"。这位曾以《滕王阁记》令韩愈赞叹"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的文章大家,最终在任所走完了六十三载的人生历程。

据权德舆《王公神道碑铭》记载,其临终前"命笔札,自志其墓",将毕生"以儒术居吏师"的为政理念凝练成遗训。韩愈在《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墓志铭》中特别记述:"公之为拾遗,朝退,天子谓宰相曰:‘第几人非王某耶?’"可见其早年以谏诤闻达于宪宗朝。而在洪州任上,《新唐书》本传称其"为政宽厚,不扰民",尤以废除苛税著称,当地"商贾流通,物货蕃息"。

《文苑英华》收录的祭文中,时人用"星陨南昌,川渎震腾"形容其逝引发的哀恸。白居易在《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中记载,灵柩北归时"洪之耆老缁黄,攀辕涕泣,如失怙恃",印证了《韩昌黎集》中"惠在人间,今也则亡"的评价。其墓葬于万年县凤栖原,《金石录》载有欧阳修亲见的墓志,碑文详述其整顿漕运、减免赋税等政绩。

李肇《唐国史补》记有一则轶事:王仲舒临终前命取官服穿戴整齐,谓"不敢以布衣见先大夫于地下"。这个细节被北宋《册府元龟》采入,成为唐代士大夫恪守礼法的典范。其子王蟠遵遗命将《周易》《春秋》置于棺中,《唐文粹》所收祭文称"遗经殉葬,儒者之风",恰与其生前"每朝退,必读《汉书》数页"(《因话录》卷三)的勤学形象呼应。

当载着灵柩的官船沿赣江北去时,江畔新刊的《滕王阁记》石碑墨迹未干。这位曾让韩愈感叹"其文蔚然而典,其行坦然而夷"的儒臣,最终以洪州作为人生终章。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追述此事时特别指出:"王公殁而南昌之民立祠于阁侧",可见其德政遗泽之深远。

百丈悬泉旧卧龙,欲将肝胆佐时雍。 惟愁又入烟霞去,知在庐峰第几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王仲舒大1岁

宋若昭

761年-825年

宋若昭为唐代贝州清河(今河北清河)人,是著名才女。她与姐妹宋若莘等五人都聪慧善文辞,且严守妇道。宋若莘著有《女论语》,宋若昭为其注解,后被唐德宗召入宫中,封为尚宫,教导公主们读书,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为先生,深受礼遇,掌宫中记注簿籍,在宫廷中有着重要影响力。

比王仲舒小2岁

王涯

764年-835年

王涯,字广津,太原人。他是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出身太原王氏,博学工文。贞元八年,王涯登进士第,又举宏辞科,授蓝田县尉。在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为官,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曾两次为相,在任期间致力于改革,推行“榷茶法”等政策。甘露之变时,王涯被宦官仇士良诛杀,家被抄没,享年七十二岁。王涯擅长写诗歌,其作品多为乐府诗,著有《王涯集》《翰林歌词》等,惜已散佚。

比王仲舒小2岁

李绛

764年-830年

李绛,字深之,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在唐宪宗时期积极参与朝政,主张削藩强兵、整顿吏治,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为元和中兴作出贡献。后因与权臣不和罢相,外放地方节度使,最终在山南西道任上遇兵变遇害。

比王仲舒大2岁

王起

760年-847年

王起,字举之,祖籍太原,后徙家扬州。他出身官宦世家,是宰相王播之弟。王起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擅长文学。在科举方面,他多次主持贡举,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为朝廷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其一生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成就,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

比王仲舒大3岁

权德舆

759年-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

比王仲舒小3岁

徐元鼎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