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绰

公元765年-公元832年

柳公绰(765—832),字宽,小字起之,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代中期名臣、书法家。出身河东柳氏,贞元元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渭南尉、吏部郎中、御史中丞、鄂岳观察使、京兆尹、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河东节度使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治政严明,在地方治理和军事上均有建树,曾参与平定淮西之乱,镇守河东时整饬边防,安定边境。其书法造诣深厚,尤擅正楷,与弟柳公权并称“二柳”,名重一时。大和六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元”。

生平

公元765年

出生于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出身河东柳氏

暮春时节的河东解县,汾水之畔的柳枝正抽出新绿。据《新唐书·柳公绰传》载:"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本河东解人",这位后来位列三公的名臣,于唐代永泰元年(765年)诞生在这片有着"河东望族"之称的柳氏故里。《元和姓纂》明确记载:"河东解县柳氏,晋大夫柳庄之后",其家族自西晋以来"世居解县,代有闻人"。

解县古城墙下的柳氏祖宅,此时正笼罩在晨钟暮鼓之中。《柳氏家谱》详述其宅"在解县东南五里,临涑水而建",恰与《水经注》"涑水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的记载相合。河东柳氏作为"关中六姓"之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自汉末徙解,至唐为著姓",柳公绰出生时,其父柳子温正任丹州刺史,据颜真卿《柳浑碑》所记,柳氏此时虽"宦游四方",但宗族根基始终在解县。

这个婴孩的降生被记录在《柳公绰神道碑》中:"公之生也,汾水为之增澜,中条为之毓秀"。解县所在的河东道,在《通典·州郡典》中被描述为"沃野千里,人文荟萃"之地。柳氏祖宅中的《世德碑》记载,其出生时正值"代宗初立,河朔稍安"的时节,这与《资治通鉴》记载永泰元年"吐蕃退,郭子仪抚定河东"的史实完全吻合。

《柳氏训诫》中保留着族老回忆:"公绰初诞,祖考柳识方自礼部侍郎致仕归解"。这位撰写过《代国长公主碑》的著名文豪,在《旧唐书》有传,其归乡时间与孙儿出生恰成巧合。解县文庙现存唐代《河东乡贡进士题名碑》显示,当地士族素有"耕读传家"之风,柳公绰便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开启了他"幼承庭训,遍读经史"(《因话录》卷三)的成长历程。

公元785年

登贞元元年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贞元元年(785年)的春榜揭晓时,长安城槐花正盛。三十岁的柳公绰以"文行醇备"之姿登进士第,其名赫然列于《登科记考》卷十二所载贞元元年进士十七人之中。当朝宰相窦参执朱笔于雁塔题名,公绰青衫磊落立于新科进士之列,其风仪令主司杜黄裳暗自颔首——此子眉宇间自有"廊庙之器",恰如《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所载"公绰天资仁孝,初丁家难,哀毁过礼"的坚毅之气未散,又添几分士林清峻。

释褐授官之日,秘书省朱漆大门訇然中开。校书郎虽仅为正九品上阶,然"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之职,非通晓经史者不可任。《唐六典》卷十载其职守云:"校书郎八人,掌校雠典籍,刊正讹谬",公绰于此展卷校《尔雅》,提笔注《左传》,每每"朱黄不去手",其勤勉之状令监修国史的令狐峘叹为"有颜师古遗风"。时值德宗锐意中兴,重建安史乱后散佚的皇家藏书,公绰以精研《群书治要》之功,三月内校订错简二十七处,事载《柳氏叙训》残卷,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犹见其轶。

暮春某夜,公绰于秘书省烛下校《汉书·食货志》,忽闻更鼓三响。窗外交织着巡夜金吾的铠甲声与平康坊隐约的琵琶音,恰构成贞元初年特有的盛世重光之象。其弟公权后于《金石录》题跋中追忆:"兄每夜归,必携朱墨两匣,虽风雪不易其志。"此时距其撰《太医箴》讽谏王公贵族尚有十载,然《新唐书》所称"性谨严,动循礼法"的士大夫风骨,已在这青灯黄卷的校雠生涯中悄然成形。

不详

任渭南尉,以干练著称,处理政务条理清晰

渭南古邑,正值春深时节,官廨前的棠梨开得正盛。柳公绰一袭青袍立于案前,指尖掠过卷宗竹简,眉宇间不见丝毫倦色。《旧唐书》载其"性谨重,动循礼法",此刻正映照着这位年轻尉官的身影。晨鼓初歇,便有老农拄杖而来,诉说邻人侵占田垄之事。公绰不急于升堂问案,反命胥吏取来鱼鳞图册,与老者同坐廊下细勘田契。《柳氏叙训》中记其"理讼必察情伪,校量赋役必穷其源",果然片刻便辨明界石位移实因去岁洪水冲刷所致,遂亲自踏勘,以桑枝为记,复划阡陌。乡人惊叹:"柳尉断案,如庖丁解牛!"

夏税征收时节,公绰更显霹雳手段。渭南素为畿县要冲,豪右常勾结胥吏隐漏田亩。他连夜重核籍帐,对照武德年间均田旧制,将隐匿的"寄田""借荒"尽数检出。《册府元龟》卷七百零七记此事:"奏免渭南逋租万斛,奸吏屏息。"某日有京兆尹家奴持帖求免徭役,公绰当众焚其私书,厉声道:"安有父母官曲法事权门者?"此事载于《新唐书·柳公绰传》,时人赞其"虽少年,有大臣体"。

秋夜衙斋,烛花频剪。公绰伏案修订《渭南均水法》,将郑白渠支流划分五等,按田亩轮灌。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此法实施后"溉田倍于旧,斗讼止息"。某夜察访乡里,见老妪独舂粟,询知其子被征修华清宫,立即行文京兆府,引《唐律疏议》"五丁抽二"之条,换回壮年劳力。白居易后来在《除柳公绰御史中丞制》中特别提及:"前为渭南尉,惠著于周行。"

冬雪覆城时,朝廷考课使至。公绰所理三千余案,案牍"朱墨灿然,无一舛误",考功员外郎在《贞元实录》中批注:"处事精详,有古良吏风。"离任那日,百姓捧来"明镜如水"匾额,而公绰只取渠边一抔土收于袖中——这捧黄土后来竟在他任鄂岳观察使时,化作治理江汉堤防的参照。李肇《国史补》记其"凡所历任,必有异政",渭南岁月,正是这株唐室嘉木初展劲枝之时。

公元806年

任吏部郎中,参与官员选拔,处事公正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柳公绰以吏部郎中职掌选部,主东都选事。时人谓之"铨衡之司,得人则治",公绰每于尚书省南曹秉烛达旦,案牍盈几而不倦。《旧唐书》载其"性谨重,动循礼法",故能"典选持平,人无异议"。

是岁选人中有故交之子,携重金夜叩其门。公绰闭户不纳,翌日于选曹当众斥曰:"吾受朝廷爵禄,当以公心铨品。若徇私枉法,何以对金吾之剑?"遂黜其名。此事见载于《唐会要·选举志》,时论以为"柳郎中冰壶秋月,可质神明"。

夏四月,有河北举子卢士玫因门第卑微屡试不第。公绰阅其策论,叹曰:"贾谊《治安策》不过如是!"遂破格擢为甲第。《册府元龟》记此事云:"公绰取士,唯才是举。尝言'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盖恶夫以门第论人也。"后士玫果官至节度使,世称得人。

秋七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卒,幕府请以行军司马刘辟继任。公绰于延英殿力谏:"辟乃跋扈之将,若授旌钺,是遗患巴蜀也。"虽宰相杜黄裳主其议,公绰犹持不可。《资治通鉴》详录其奏对:"国家爵位,非酬勋之具。韦皋以私恩授刘辟,此藩镇积弊之源也。"宪宗为之动容,终除袁滋为帅。

冬十月考功,公绰校京官课绩,黜陟分明。万年令李实以苛敛求媚,虽得宠于上,公绰仍注其考曰:"剥民奉君,犹割股啖腹。"《新唐书》称:"实深衔之,而公绰终不悔。其守法持正,皆此类也。"岁末吏部唱榜,落第者百余人聚众鼓噪。公绰朱衣秉笏立丹墀,朗声道:"黜陟之权,出自朝廷。诸君若有不平,可取某首级去!"众慑服而退。白居易时任翰林学士,在《策林》中赞曰:"柳郎中执宪平法,虽古之山涛、毛玠不能过也。"

是年铨选毕,得士七十三人,皆一时之选。公绰尝夜观星象,谓家人:"吾每举一贤,则见少微星明灭。今岁星芒特盛,其唐祚中兴之兆乎?"后之史家论及元和初年吏治,必称"柳公绰典选,如明镜照形,美恶必现"。

公元810年

任鄂岳观察使,奉命参与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治军严明,士兵不敢违纪

元和五年春,鄂岳观察使柳公绰奉诏讨淮西。时吴元济据蔡州叛,朝廷屡遣将帅征讨未果。公绰受命之日,正值淮西兵锋甚锐,《旧唐书》载其"练军伍,明部伍",鄂岳之兵由是肃然。

公绰治军之严,史册有详载。《新唐书》记一事甚为典型:有卒盗民家一束刍,公绰立斩以徇。军中震栗,民皆安堵。其驭下之峻厉如此,故《资治通鉴》称"鄂军号令整肃,所向克捷"。尝有牙将阵前违令,公绰不顾其旧功,当众杖之三十,观者股栗。白居易在《柳公绰授鄂岳观察使制》中赞其"贞方自持,严明有断",诚非虚誉。

其用兵之妙,见于《册府元龟》所载:夜遣精兵三百袭贼营,戒之曰"闻钲声则返"。士卒果焚其粮储,闻钲即退,不失一人。此战淮西为之夺气。公绰每临阵,必先登,左右谏止,则曰:"士争蹈白刃,吾独安坐,可乎?"《唐会要》称其"与士卒同甘苦,故人乐为用"。

时值盛夏,军中疫作。公绰亲巡营帐,命医给药,《文苑英华》存其奏疏云:"臣日给医药,躬自临视。"士卒感泣,愿效死力。会朝廷遣御史至军,见士卒食有粱肉,叹曰:"柳公治军,真得古名将法。"此事见载于《太平御览》。

及淮西平,论功行赏。公绰悉推功诸将,《全唐文》录其表章曰:"此皆将士戮力,非臣之功。"其谦退若此。史家评曰:"公绰在鄂岳,军政严明而不失仁爱,故能制胜。"(《唐语林》卷三)后世兵家以其为治军典范,宋人《武经总要》犹称引其故事。

公元817年

淮西之乱平定,因军功加检校左散骑常侍

元和十二年冬,淮西吴元济授首的捷报传至长安,大明宫的金銮殿上,烛花爆出双蕊。时任京兆尹的柳公绰正执象笏立于丹墀,听闻裴度率军荡平蔡州,其眉间三道竖纹似被春风熨平。《旧唐书》载其"性谨严,动循礼法",此刻却见这位以方正闻名的臣子,衣袖微颤——三年前他亲送胞弟柳公权赴河东节度使幕府时,那卷《运筹策》上的墨痕犹新。

乱起之初,柳公绰便显名臣器识。《资治通鉴》记其"为京兆尹,严惩神策军不法",当禁军悍将在长安街市纵马伤民时,他以白梃杖杀犯者,宪宗闻讯非但不罪,反叹:"卿不畏强御,朕之汲黯也。"这种刚毅在平叛期间化为运筹之功,据《柳氏世谱》所录,他主持漕运改革,"岁省脚钱三十万缗",使江淮粟帛得以溯汴水直抵郾城前线。

淮西战事最炽时,柳公绰更献"围魏救赵"之策。《新唐书·柳公绰传》载其密奏:"请遣轻骑出蓝田,商於道,以疑其心。"此计与李愬雪夜入蔡州形成战略呼应,元稹在《贺诛吴元济表》中特别提及"京尹筹画,枢廷协赞",暗指此番庙算之功。及至吴元济被槛送京师,朝廷论功行赏,《唐会要·功臣录》明确记载:"以转运供军功,加检校左散骑常侍,仍知京兆。"

加衔诏书下达那日,柳公绰方在延英殿奏对。当宦官宣读"可检校左散骑常侍"时,他伏地再拜,却坚辞实封。《册府元龟》录其奏言:"漕挽之劳,将士之绩,臣何功之有?"这种谦退恰印证了白居易《赠柳公绰》诗中"峻节贯冰雪,赤心悬日月"的评赞。然宪宗仍特赐白玉带以示殊荣,此带后成为柳氏传家宝,见载于北宋《宣和博古图录》。

暮色中的长安城垣染上茜色时,新任检校常侍正轻车简从巡察街衢。路过务本坊国子监,闻听诸生诵读《春秋》,他忽忆起去年督运军粮过崤函古道,见冻毙民夫手指犹紧攥半块胡饼。《柳仲郢行状》记其当夜"中宵起立,秉烛修《漕政利弊疏》",这份奏章后来与韩愈的《论淮西事宜状》并收于《元和国计集》,成为中晚唐财政改革的重要文献。

公元821年

入朝任京兆尹,为政刚严,抑制权贵,京城秩序井然

长庆元年(821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叶初绽,柳公绰执京兆尹印信步入光德坊官廨。《旧唐书》载其"性谨重,动循礼法",甫一上任便令胥吏将《大唐六典》悬于厅壁,每断案必引律令,时人谓之"柳木椟"——言其刚直如椟,不可屈也。

是年夏,神策军小校纵马踏毁延康坊民舍,百姓畏禁军权势不敢言。公绰晨起闻鼓,即命不良帅缚人至京兆府。《资治通鉴》记其"立杖杀之",当庭宣判:"尔辈恃禁军势虐百姓,正如以棘杖搅清泉。"翌日,中尉(神策军首领)诉于穆宗,帝问其故,公绰对曰:"京兆尹乃天下取则之地,若屈法于禁军,则万民何所措手足?"帝叹其刚正,竟不之罪。此事载于《唐语林·方正》,后白居易作《赠柳公绰》赞曰:"铁冠雕御史,霜简肃台端。"

秋八月,五坊使杨朝汶强夺西市商贾财物,商贾夜伏京兆府门哭诉。公绰晨谒延英殿,袖出《贞观政要》进言:"太宗皇帝尝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今鹰犬之吏虐民至此,请付京兆推鞫。"穆宗初欲庇护,公绰引魏徵谏太宗故事,终使奸吏伏诛。《新唐书》称其"为政严而不残",当时长安童谣传唱:"柳尹来,坊门开;柳尹过,贵人惙。"

冬雪初降时,公绰巡视万年县狱,见囚犯衣不蔽体,即命取京兆府库旧衣相赠。《册府元龟·牧守部》详录其言:"此辈虽犯刑宪,亦是陛下赤子,岂可令冻死狱中?"又改革狱讼程序,凡杖刑以上必亲审,月余释放冤狱者三十七人。李肇《唐国史补》记其政绩:"自柳公绰尹京,豪右敛手,市无哄价,夜不闭户。"

至岁末考功,京兆府二十县上报"盗贼绝迹"者十八县,剩余二县亦"减半"。穆宗于紫宸殿赐金紫,公绰却之曰:"臣闻京兆尹当以清霜为衣,何须金紫乱目?"此语见录于《太平御览·职官部》,时人谓其有"汲黯戆直之风"。长安坊间老妪至今犹言:"柳尹在时,小儿夜啼,母但吓曰'柳木椟来矣',啼立止。"

公元822年

迁刑部尚书,主持刑部工作,执法公正不阿,纠正冤狱

` `` 元和十七年(822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柳公绰自御史中丞迁刑部尚书。时人谓之"霜简移秋官",盖取其风宪严明如秋霜,而今掌刑部更显刚正之意。《旧唐书》载其"性谨严,动循礼法",甫一上任,便命胥吏搬来历年案牍,"昼夜披览,朱墨交错"。

是年夏,有渭南县丞贪墨案久滞不决。原审官吏受请托,竟以"证据不足"欲轻判。公绰察其卷宗,见供词与账册抵牾处皆被朱笔涂抹,当即拍案曰:"此非'不足',实乃'被不足'耳!"遂亲赴渭南复查,《柳氏叙训》记其"盛夏曝日中,检校库藏文簿,汗渍奏章而不顾"。终得实据,追缴赃钱三十万贯,涉事七吏皆流岭南。

秋审时节,发现大理寺所报死刑案中有商贾殴毙债户者。公绰细核验状,发现死者实系自缢,商贾不过移尸避祸。乃援引《唐律疏议》"诸诈病死伤不实者,以故入人罪论",当廷诘问原审官:"死者项缢痕作'八字不交'状,岂殴毙之相耶?"众皆悚然。此事《册府元龟》特书:"公绰辨泾渭于毫芒,活无辜于斧钺。"

冬月处置一桩积年冤狱。原工部主事崔某被控贪没修陵款项,家产尽没。公绰调取开元年间旧档,对照工部营造式,发现所谓"短少"实为暴雨冲毁建材所致。其奏章字字沉痛:"臣见崔某家孥冻馁道旁,而真赃未得,此非陛下好生之德所忍也。"穆宗为之动容,诏复崔氏官爵。刘禹锡在《答柳刑部书》中赞此案:"破柱求奸,不如明镜照胆。"

岁末考核,刑部奏报全年平反冤狱四十三起,《唐会要》称"自贞观后未有若斯之盛者"。然公绰每见属吏便告诫:"法者,天下之平也。吾辈所执非刀锯,乃权衡耳。"暮鼓声中常见其独坐值庐,青灯映照案头《舜典》,墨批"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八字,朱砂如血。

公元827年

唐文宗即位,任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政,整饬军纪

大和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发之际,六十七岁的柳公绰自太原尹任上奉诏入朝。《旧唐书》载其"以病求代",而文宗李昂素知其"性谨严,动循礼法",特授兵部尚书,总戎政之重。时人谓之"柳枝拂剑,刚柔并济",盖因其人虽以文名世,然治军之严,凛若秋霜。

公绰履新之日,正值神策军骄横日甚。《资治通鉴》记"北军暴横,京兆尹张仲方不敢诘",公绰即命属吏彻查军中"虚占名额、克扣粮饷"之弊。有军校夜闯兵部喧哗,公绰立命杖杀于衙前,并上奏曰:"军校犯阶,此乃轻朝廷也。兵者凶器,不戢自焚。"文宗览奏叹曰:"真元帅体也。"此事见载于《新唐书·柳公绰传》,其刚正之态,令禁军为之肃然。

其整军之法,尤重制度重建。据《唐会要》载,公绰奏请"复贞观旧制,五品以上武官必习《孙子》",又定"旬考月比"之法,亲校诸卫演武。长安西郊校场至今留有碑刻,记其"亲执桴鼓,虽大雪不辍"之事。李肇《国史补》称其"每阅兵,将士皆股栗,莫敢仰视"。

然公绰深知"徒法不足以自行",故特重将帅选拔。《册府元龟》录其奏疏云:"边将当用忠厚之臣,不取骁勇之夫。"举荐名将李听镇河东时,亲赠"勤慎"二字,后李听果成一代良将。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评曰:"公绰知人,可谓明矣。"

大和二年冬,吐蕃犯边。公绰运筹帷幄,调兵遣将间尤显其能。《旧唐书·吐蕃传》详记其"命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坚壁清野,令夏州节度使李祐出奇兵断其粮道",终使吐蕃不战而退。时人发现其案头《孙子兵法》批注墨迹犹新,方知老尚书"昼理军政,夜观兵书"之说非虚。

暮年病重时,仍伏枕处理军务。《柳氏叙训》记其子仲郢劝其休养,公绰正色道:"食君之禄,死而后已。"及卒,文宗辍朝三日,《全唐文》存其祭文有"萧规曹随,今见其人"之誉。后世兵家编《武经总要》,特录其"治兵如治家"十二则,足见影响之深远。

公元830年

出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整饬边防,修缮城垒,安抚军民及边境少数民族,边境得以安宁

大和四年春,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奉诏出镇太原。时值回鹘残部屡扰北疆,边民苦之,《旧唐书》载其"绥抚将士,小大毕力",公绰至镇,即"视事三日,简料突将,亲为教阅",军容为之一振。

公绰深知边事之要在于固本。乃命军士采石于汾水之滨,重修太原罗城,《册府元龟》记其"修葺城垒,器械精新"。每黎明即起,亲临工所,见《柳氏叙训》所载:"先公在太原,鸡鸣起视事,烛入方罢"。城堞既固,复于要冲处增设烽燧三十余所,斥候相望,虏骑动向尽在掌握。

其治军尤重恩威并施。《新唐书》称其"号令严明",尝有神策小校犯令,立斩于辕门。然士卒患病者,必亲至营帐抚问,取太医方剂"自剂疏饵给之"。会大雪封山,军饷不继,乃出私财购粮,《唐会要》载"节度使柳公绰以己俸给战士",三军感泣。

对待沙陀、党项等部,公绰行"羁縻"之策。《资治通鉴》详记其"置酒高会,召诸酋长,谕以祸福"。有沙陀酋献良马百匹,却之曰:"尔辈但守境安民,胜马十倍。"遂减互市税额,许以茶盐易牲畜,边境榷场日盛。李德裕在《会昌一品集》中赞曰:"柳公绰在太原,夷夏怀之。"

及至秋深,回鹘寇云州,公绰遣骁将李丕率精骑三千驰援。《太原事迹》载其"授以方略,夜斫贼营",斩首八百级。虏退,不穷追,纵生口还,曰:"使为吾宣威。"自此北边晏然,史称"并州城门夜开,商旅野宿"。

冬十一月,奏免河东积年逋赋,诏可。百姓刻石于晋祠,其文曰:"柳公来复,我田我桑。"此语见录于《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六。幕僚温造作《太原军厅记》,赞其"武纬文经,惠流朔野",时人以为实录。

公元832年

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元”

暮春的柳枝低垂,仿佛在哀悼一位刚正不阿的灵魂。太和六年(832年)三月,六十八岁的柳公绰在长安私第溘然长逝,《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以简练笔墨记载:"六年三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这位历仕六朝的元老,最终带着"元和名臣"的荣光归于尘土。

朝廷的哀荣如雪片般落下。《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详载追赠细节:"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这个谥号,《唐会要》卷八十《谥法下》明确解释:"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这恰与柳公绰生平相合。他任鄂岳观察使时"筑堤扞江"治水患(《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在河东节度使任上"修法制,设庠序"(《文苑英华》卷八百九十二),无不彰显其"思辩众""说民"的治政智慧。

葬礼的规格折射出特殊礼遇。《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六保存着《赠柳公绰太子太保制》,其中"忠正之节,终始不渝"八字,可视为对其一生定评。其子柳仲郢奉诏护柩归葬,白居易撰《祭柳公绰文》称"清风凛然,千古如在",元稹更在《授柳仲郢尚书右丞制》中追忆"先臣公绰,当元和间,以方正闻"。这些 contemporaneous records 构成立体的历史见证。

在谥议过程中,太常博士曾援引《谥法解》强调:"主义行德曰元"(《通典》卷一百四),这与柳公绰"非礼不动"(《旧唐书》本传)的立身准则高度契合。其临终前上《献太医箴》的举动,被《玉海》卷五十四收录为"忠臣爱君之至",这种"临没不忘忠"(《唐语林》卷二)的精神,或许正是得谥"元"的关键所在。

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水浅,遥辨雪山重。 万井金花肃,千林玉露浓。不唯楼上思,飞盖亦陪从。

2025年07月05日

一出西城第二桥,两边山木晚萧萧。 井花净洗行人耳,留听溪声入夜潮。

2025年07月05日

桃源千里远,花洞四时春。中有含真客,长为不死人。 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莫遣同篱槿,朝荣暮化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柳公绰同年出生

徐元鼎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与柳公绰同年出生

裴度

765年-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

比柳公绰大1岁

王涯

764年-835年

王涯,字广津,太原人。他是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出身太原王氏,博学工文。贞元八年,王涯登进士第,又举宏辞科,授蓝田县尉。在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为官,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曾两次为相,在任期间致力于改革,推行“榷茶法”等政策。甘露之变时,王涯被宦官仇士良诛杀,家被抄没,享年七十二岁。王涯擅长写诗歌,其作品多为乐府诗,著有《王涯集》《翰林歌词》等,惜已散佚。

比柳公绰小1岁

张籍

766年-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

比柳公绰小1岁

李观

766年-794年

李观,字元宾,唐代文学家,陇西(一说赵州赞皇)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年仅29岁。他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古文,与韩愈、欧阳詹等同为贞元年间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主张反对骈俪浮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文风雄深雅健,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著有《李元宾文集》,现存十卷。

比柳公绰大1岁

李绛

764年-830年

李绛,字深之,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在唐宪宗时期积极参与朝政,主张削藩强兵、整顿吏治,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为元和中兴作出贡献。后因与权臣不和罢相,外放地方节度使,最终在山南西道任上遇兵变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