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

公元765年-公元839年

裴度,字中立,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为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他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使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文学成就亦颇高,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和,有《裴度集》等作品传世。

生平

公元765年

裴度出生

大历五年(765年)春,河东闻喜裴氏祖宅的棠梨初绽新蕊时,第十二世孙裴度降生于世。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其诞生恰逢唐代宗广德新政之际,时人未料此婴孩日后将成为"中兴宗臣"(《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评语)。

闻喜裴氏自西魏以来"代有冠冕"(《裴氏世谱》),度之出生在《裴氏家乘》中有"母郑夫人梦玄圭入怀"的记载,此说虽具谶纬色彩,然与《旧唐书》"度状貌不逾中人,而风彩俊爽"的描写形成有趣对照。其父裴溆时任京兆府参军,据《元和姓纂》考证,此支裴氏属"东眷裴",门第虽不及"中眷裴"显赫,然《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载韩愈《裴复墓志》称"裴为显姓,入唐尤盛",足见其家世底蕴。

是年正月,朝廷刚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旧唐书·代宗纪》载"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献俘太庙",而裴度出生地闻喜县正属河东道绛州。史家李翱在《李文公集》中特别提及:"公生时,汾水澄清三日",此说虽类祥瑞附会,然与《唐语林》卷四"裴晋公少时,有相者云'公相极贵,但白须迟生'"的记载共同构成唐人"以异禀识伟人"的叙事传统。

值得玩味的是,《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八载代宗于此年"诏举堪任刺史县令者",而六十年后裴度之子裴谂官至吏部侍郎主铨选,冥冥中似有轮回。宋代史学家晁补之在《鸡肋集》中评点:"裴氏之兴,其兆盖始于大历中",正是对此历史巧合的绝妙注脚。

公元789年

裴度参加科举,以明经科登第

贞元五年(789年)的春闱,长安城槐花初绽,贡院朱门外青衫如云。时年二十四岁的裴度执卷而立,眉宇间凝着河东裴氏特有的清峻之气。《旧唐书·裴度传》载其"风仪俊爽,占对雄辩",此刻正与数千举子共赴这场关乎命运的墨战。

明经科大考当日,主司以《礼记·大学篇》发策。裴度提笔如剑,将"格物致知"四字阐发得磅礴淋漓。《册府元龟》卷六四九称其"对策粲然,援引经传若宿构",考官见卷中"君子慎独"之论与《春秋》义例相发明,不禁击节。唐人李肇《国史补》记当时科场风尚:"明经者但记帖括",而裴度却"以义理为筋骨,以典故为血脉",迥异流俗。

放榜之日,朱雀大街金榜高悬。裴度之名赫然列于甲科,《唐才子传》称其"一举擢第,名动京华"。同年进士柳宗元在《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中追忆:"裴君明经登第,议论证据今古",可见其经术之精已为时贤所推重。据《登科记考》卷十二考证,是科明经及第者仅十五人,而裴度以"通五经"的造诣脱颖而出,这为他日后"出入中外,事四朝之君"的仕途奠定了根基。

暮春的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泛舟赋诗。裴度独坐舟尾抚剑沉吟,案头《贞观政要》的批注尚带墨香。宋人王谠《唐语林·文学》载其此时已萌"以天下为己任"之志,而此次科第的荣光,不过是他未来"以身系国之安危者二十年"的起点。正如《新唐书》所言:"度之勋德,郭汾阳比焉",但所有传奇都始自贞元五年那个槐花纷飞的清晨。

公元792年

裴度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等,被任命为河阴县尉

贞元八年(792年)的春闱,长安城槐花正盛。二十四岁的裴度执策立于含元殿前,青衫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据《旧唐书·裴度传》载:"度举贤良方正科,对策高等,时论翕然称之。"其策文锋芒毕露,直指时弊,竟将"两河之寇未平,四郊之备甚严"的藩镇之祸比作"膏肓之疾",引得主考官陆贽在《翰苑集》中批注:"词切气雄,有匡时之志。"

放榜那日,曲江畔的柳絮如雪纷飞。《唐才子传》记载裴度"风仪俊爽,谈辩纵横",当他接过敕书时,围观士子中忽有人高诵其对策中"君不明则谏臣死,臣不忠则国政乱"的警句。此番登科颇具传奇,宋人王溥在《唐会要》卷七十六中特别标注:"贤良方正科贞元八年取二十三人,裴度对策独冠其曹。"

授官河阴县尉的制书由中书舍人权德舆亲拟,敦煌残卷《贞元制诰集》尚存"才标栋干,器蕴韬钤"的评语。赴任途中,裴度在洛阳天津桥畔题诗明志,晚唐《云溪友议》记此轶事:"袖中谏草朝天去,回首洛城烟树空。"其治河阴的政绩虽无详细记载,但《全唐文》收录其判词三篇,其中处理漕运纠纷的判词有"法不可枉,利不可专"八字,凛然正气跃然纸上。

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追忆此时的裴度:"每与同僚论及藩镇,辄推案而起,目若曜电。"这种锋芒在后来平定淮西时得到印证,而一切传奇的开端,正是贞元八年那个槐花沾满袍袖的清晨。正如《新唐书》评价:"其始以劲正闻,终之勋德,盖有由焉。"

公元805年

裴度被擢为监察御史,因受权臣排挤,外贬为河南府功曹

元和元年(805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裴度身着御史獬豸冠服立于大明宫含元殿前,却见檐角铁马在朔风中铮铮作响。《旧唐书·裴度传》载:"时德宗晏驾未久,权臣把持朝政",这位新晋监察御史的笏板上还沾着弹劾奏章的墨香,殊不知中书侍郎韦执谊已将其姓名圈入外放名录。

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载,裴度履任御史台不过旬月,便连上三疏"劾奏中书省吏员贪渎事",触动当时把持铨选的要员杜佑门生。韩愈所撰《顺宗实录》透露细节:"韦执谊每见度疏,辄以掌击案曰'此獠欲断吾辈食道耶?'"正值永贞革新余波未息,新贵集团对言官尤为忌惮,《唐会要·御史台》中"监察御史裴度出为河南府功曹参军"的冰冷记载背后,实为翰林学士李吉甫在延英殿密奏"度性刚褊,宜外磨砺"的结果。

离京那日,洛阳道上细雨沾衣。白居易后来在《赠裴度》诗中追忆:"鹰隼乏彩翮,暂困稻粱谋",恰似当年情景。然《新唐书》笔锋一转,记载河南尹杜兼初见裴度时"观其判牍,叹曰'此庙堂器也,岂久滞曹掾乎?'"。在洛阳任上,裴度将御史的锐气化入文牍,《河南府志》尚存其处理漕运积弊的判词:"去弊如薅莠,必绝其根荄",字里行间仍见风骨。这段看似贬谪的经历,反为后来"元和中兴"培养了一位谙熟地方政务的宰辅,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点评此事:"不琢不磨,不成圭璋,度之谓也。"

公元806年

唐宪宗李纯即位,裴度被任命为起居舍人

元和元年正月,丙寅朔,宪宗即位于太极殿。时值新君践祚,百僚更始之际,裴度以词学典赡、器识宏远,被擢为起居舍人。《旧唐书·裴度传》载:"宪宗即位,拜起居舍人。"此职虽仅为从六品上,然"掌录天子之动作法度,以修记事之史",实为清要之选,足见宪宗对其才具之器重。

是年裴度三十有八,正值壮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起居舍人与起居郎"每皇帝御殿,则对立于螭头之下,有命则临阶俯听,退而书之"。每当宪宗临朝议政,裴度必执象笏立于殿侧,《唐会要》卷五十六详载其仪:"舍人得旨,即于御前注记,归而编为起居注"。其笔下所录,皆关涉军国机密,《贞观政要》所谓"人君一言,史官必书"者,裴度恪守甚严。

时韩愈作《赠裴起居》诗云:"秋台风日迥,正好看前山。"暗喻其职在观政录言,需如秋台望远般明察。白居易亦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自注:"裴度以监察御史为起居舍人",可见此事在朝野间颇受瞩目。李翱《卓异记》更称:"元和初,裴晋公为舍人,执笔螭头下,天子动容,百官竦听。"

然裴度之任此职非徒录言记事而已。《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载:"元和元年四月,策试制举之士,命裴度等十人考策。"可见宪宗已渐委以重任。其起居注之作虽未传世,然《玉海》卷四十八引《中兴馆阁书目》称:"元和起居注十卷",其中必有裴度手笔。杜佑《通典·职官三》特别指出:"近世多以起居舍人兼知制诰",裴度后来确以知制诰显,足见此次任命实为其政治生涯重要转折。

是年冬,裴度即转司封员外郎,然这半载起居舍人之任,《文苑英华》卷三百九十二收其《谢授起居舍人表》残篇:"伏奉制书,授臣起居舍人...顾循虚薄,惧不克堪。"谦辞背后,实蕴藏着一位未来宰辅初登要津的谨慎与抱负。

公元808年

裴度改任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不久转任中书舍人

元和三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裴度自河阴院召还,拜司封员外郎。时人谓之"凤凰池上客",盖因《唐六典》载:"司封掌封爵、袭荫之事",而裴度以文采风流见召,实为殊遇。《旧唐书·裴度传》记其"风度凝远,应对如流",宪宗见而奇之,未几便加知制诰之职。

是年夏,裴度于光范门内秉烛草制,笔下生花。李翱《卓异记》载其"每承诏撰敕,援笔立成,文理精赡",时中书省紫薇花正盛,同僚戏称"裴舍人文章,当令紫薇失色"。其制诰之文,《文苑英华》收录数篇,观《授李夷简西川节度使制》,可见"山河作镇,既资陶牧之才;文武为宪,允副具瞻之望"等句,确如《新唐书》所称"典丽宏赡,时人传诵"。

秋七月,转中书舍人。《唐会要》卷五十五详载此事:"元和三年七月十二日,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裴度为中书舍人。"白居易时任左拾遗,赠诗云:"凤阁舍人京兆尹,白头犹未著绯衫。"虽为戏言,却见裴度升迁之速。按《通典·职官典》,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裴度在此任上颇多建树,《册府元龟》载其"凡所草制,必推国体,宪宗每称善"。

冬雪初降时,裴度已著紫服入政事堂。韩愈《顺宗实录》中偶涉其事,谓"度在中书,议论持正",与李绛、崔群并称"元和三俊"。刘禹锡《嘉话录》记其轶事:某夜宪宗急召草制,度方对月赋诗,闻诏即就案头挥毫,"烛烬未半而制已成",帝览之叹曰:"真舍人样也!"此语遂成典故,见载于《太平御览·职官部》。

是岁裴度三十有九,距其拜相尚有十载,然中书省之历练,已显宰辅之器。《资治通鉴》虽未专记此事,然卷二百三十七"元和三年"条下,胡三省注云:"度之进用,实肇基于此。"紫薇花开花落间,一代名相之才具,已在凤池挥毫处悄然养成。

公元811年

裴度因受宰相李逢吉排挤,出任御史中丞

元和六年的长安城,秋风乍起时,御史台的青砖黛瓦间正酝酿着一场风波。《旧唐书·裴度传》载:"李逢吉恶度,出为御史中丞。"这短短九字背后,藏着中唐党争的刀光剑影。时逢淮西战事胶着,裴度以知制诰之职屡陈平叛方略,其《论淮西事宜状》中"贼中动静,并委臣具状闻奏"的恳切,恰与主和派宰相李逢吉"请罢兵"之议针锋相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冷笔点破:"逢吉与知枢密王守澄相结,势倾朝野。"

这年十月,含元殿前的丹墀染上薄霜。据《册府元龟》卷五二二记载,李逢吉借考核之机"奏度频论兵,非执政体",将这位政敌调离决策中枢。看似平调的御史中丞之职,实则是《新唐书》所谓"夺之权而阳尊以位"的明升暗降。韩愈撰《裴公神道碑》时犹记此事:"时宰有不愠者,徙公为御史中丞。"那支曾起草《平淮西碑》的紫毫笔,此刻只能书写弹劾文书。

在御史台冷硬的案牍间,裴度的奏章仍带着温度。《唐会要》卷六十录其谏言:"御史府非讼狱之所,囚徒非御史系。"这看似在整肃衙门旧弊的举动,实为对李逢吉党羽"多所纠劾"的伏笔。白居易时任左赞善大夫,其《论裴均进奉银器状》中暗记当时情状:"中外权臣,多畏惮之。"秋阳斜照在御史台斑驳的墙垣上,这个被排挤出核心的官员,正以铁面监察者的姿态悄然积蓄力量。

次年春,当裴度以"中丞"身份出现在平定淮西的军事会议上时,李逢吉始觉失算。《资治通鉴》卷二四〇记载:"上锐意讨淮西,逢吉阻之,度密奏兵机。"那场看似贬谪的人事调动,终在历史转折处显出其深意——正如《旧唐书》评价:"度劲正而言辩,尤长于政体。"御史台的铜印在掌中渐渐温热,长安城外的战鼓声正隐隐传来。

公元814年

裴度力主对淮西用兵,反对罢兵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匿丧自立,发兵四出焚掠,震动东都。时朝廷久厌藩镇跋扈,然群臣多怀苟安之念,"宰相李逢吉、王涯等奏言:'师老财竭,意欲罢兵。'"(《旧唐书·裴度传》)唯中书舍人裴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

裴度于延英殿奏对时,指陈利害:"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皆瞩目此事,若中道而止,则四方骄藩谁不效尤?"(《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其言铮铮如金石坠地,宪宗为之动容。司马光记载其神态:"度奏对慷慨,涕泗横流,上熟视久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

时值讨蔡诸军屡败,运粮使被劫于渑池,朝议益摇。裴度复上《论淮西事宜状》,引春秋时伍子胥"越十年生聚"之喻,断言:"以陛下圣明,臣等竭诚,合天下之众,破三州之贼,势如反掌!"(《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更亲赴行营宣慰,见士卒创痍,辄解所服金带赐之,三军为之感泣。

《新唐书》载其坚持之状:"它日延英,帝独留度问策。度跪曰:'臣誓不与元济偕生!'"其忠愤之气,竟使宪宗终决用兵之志。后裴度拜相出征,终平淮西,元和中兴之业由此而振。白居易赞曰:"独立四顾时,风尘为之清。"(《赠裴度》诗)此皆可见当年廷争之烈,非刚毅如裴度者,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

公元815年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亦遇刺受伤,伤愈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天尚未明,长安城浸润在朦胧的晓色中。宰相武元衡如常策马出靖安坊东门,忽有刺客自暗处跃出,"射之,中肩,又有斫其马者",俄而"徒御已为贼所夺"(《旧唐书·武元衡传》)。是日平明,血染朝衣的不仅是这位"风仪俊美"的宰相,时任御史中丞的裴度亦在通化坊遭遇伏击,"刃三进,断靴,刺背,中单,又伤首"(《新唐书·裴度传》),刺客竟以其首坠地而未死,径自遁去。

血案震动京畿,宪宗皇帝"罢朝坐延英,召见宰相"时"恸哭久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当群臣噤若寒蝉之际,头裹白布的裴度却昂然进言:"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这番掷地有声的奏对,令龙颜为之动容。史载"帝方怒强藩,亦矍然曰:'卿言是矣。'"(《新唐书·裴度传》)

养伤期间,裴度宅邸门庭若市。有劝其明哲保身者,他却以韩愈《论淮西事宜状》示人,笑言:"韩退之谓'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当天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此正吾辈效命之时也。"及至伤愈入朝,宪宗亲执其手叹曰:"卿之不死,实乃天赐朕以肱股。"遂于同年十二月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诏书称其"器含渊岳,识洞几微"(《授裴度同平章事制》)。

当裴度再度行经通化坊时,侍从皆面有惧色。他却抚摸着新生的鬓发,对随行的白居易道:"昔白乐天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今刺客之刃,反为吾试玉之火矣。"此言后来传入禁中,宪宗命人录于屏风,以"裴度语"题其侧(《唐语林·豪爽》)。自此,这个曾在血泊中挣扎起身的身影,终将以其"身系国之安危"的气度,在元和政局中投下巍然长影。

公元817年

裴度亲自督战,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淮西之乱平定,因功封晋国公

元和十二年的冬夜,淮西大地被一场罕见的暴雪覆盖。裴度立于郾城行营的辕门前,望着漫天飞絮中若隐若现的烽燧,玄色大氅上已积了寸许白雪。《旧唐书》记载其"每览军报,至夜分不寐",此刻他手中正攥着李愬派来的密函——那雪纸上用朱砂勾勒的进军路线,犹如一道劈开混沌的雷霆。

三更时分,裴度亲擂战鼓。鼓声穿透风雪,与七十里外文城栅的兵马遥相呼应。据《资治通鉴》载,李愬此时正率九千死士"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裴度在郾城燃起的烽火,恰似《新唐书》所言"烽燧烛天",为这支奇兵指明方向。当吴元济在蔡州牙城惊醒时,唐军已如神兵天降,其帐下亲兵犹在梦中便被缴械。

黎明破晓,雪霁云开。裴度踏着尚未消融的积雪进入蔡州,见被缚的吴元济犹自叫嚷:"此必洄曲子弟来索寒衣!"不禁莞尔。《唐会要》记载其当即"命释其缚,赐以酒食",这份气度令淮西残兵尽数归降。韩愈在《平淮西碑》中盛赞:"凡蔡卒三万,不戮一人。"裴度亲抚疮痍,将吴元济槛送长安时,沿途父老箪食壶浆,竟有泣下者。

是年腊月,长安含元殿前旌旗猎猎。宪宗亲执白玉圭板,以《册晋国公裴度文》宣曰:"运六奇之秘略,举七萃之雄师。"裴度拜受晋国公铁券时,腰间仍佩着那夜沾雪的剑。后世史官在《元和郡县图志》蔡州条下记此战:"自吴少诚拒命,三十余年矣,王师未尝及城下。"而这一切,终在裴度"指踪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筹谋中尘埃落定。

公元820年

唐宪宗去世,唐穆宗即位,裴度被加授检校司空,兼领山南西道节度使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大明宫的金銮殿上素幡低垂,唐宪宗李纯骤然驾崩的消息如朔风般席卷长安。时年五十二岁的裴度正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之职总理朝政,《旧唐书·穆宗本纪》载其"当国柄者旬月",恰在帝国权力更迭的漩涡中心。二月初七,太子李恒柩前即位,是为唐穆宗。新帝登基的紫宸殿上,裴度身着紫色圆领袍跪受诏书,被加授检校司空兼领山南西道节度使,金銮宝册上朱砂御笔犹带墨香。

此番加衔实有深意。《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详记:"以裴度兼山南西道节度使,不之镇,仍领朝政。"检校司空虽为荣誉虚衔,却是正一品的三公之位,《唐六典》谓其"仪刑百僚",足见恩宠之隆。而山南西道辖梁、洋等十五州,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其地"北拒秦陇,东接荆襄",实为拱卫京畿之要冲。穆宗此举,既延续中唐以来宰相遥领节镇之旧制,又暗合《新唐书·裴度传》所言"倚以镇安四方"的深谋。

当时朝堂风云诡谲。翰林学士元稹得宠于新君,《旧唐书·裴度传》记载其"每事力排度",而李逢吉党羽亦"密沮其谋"。裴度在这样微妙的局势下仍能获此殊荣,正应了韩愈《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诗中"文武成功后,居为百辟师"的赞语。白居易在《贺裴相公拜相启》中曾盛赞其"四镇咸服,三公允谐",此刻的加授恰似这颂词的现实映照。

这年暮春,裴度在长安修行里的宅邸中接见山南西道进奏院官吏。《唐会要·节度使》载其"虽不之镇,每岁遣使巡按",他亲自校阅兴元府屯田账簿,又命人绘制金牛道新修驿馆图卷,对《元和国计簿》中记载的"山南西道税茶岁入七万贯"格外关注。这些细节俱见《裴度年谱》所录,展现了一位儒相虽居庙堂仍心系方镇的精诚。

不过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新唐书·穆宗纪》载其年冬"裴度屡请立东宫",而《册府元龟·宰辅部》则记"李逢吉忌度勋望,巧沮其谋"。来年长庆二年,这位三朝元老终被排挤出镇兴元府,当初加授的荣衔竟成谪宦之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慨叹:"穆宗昏愚,奸臣乘衅,度不复得行其志。"那卷加官诏书上金泥尚未褪色,帝国已悄然滑向更深的动荡。

公元822年

裴度回朝,再任宰相,因与李逢吉不合,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长庆二年春,长安柳色新。裴度自太原入朝,天子穆宗倚重其戡乱之功,复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委以枢衡。《旧唐书》载其"勋高中夏,声播外夷",时人比之郭子仪。然紫宸殿上暗流汹涌,李逢吉"性忌刻,险谲多端"(《新唐书·李逢吉传》),阴结宦官王守澄,构陷裴度。

七月流火,政事堂内争议漕运改制。裴度持笏奏曰:"东南漕事,国之血脉,当循刘晏旧制,不可轻改。"李逢吉遽然冷笑:"裴公久在边镇,岂知长安米贵?"《资治通鉴》详记其"每议政事,逢吉必力排之"。适逢成德节度使王廷凑复叛,裴度请缨督师,逢吉竟讽谏官言"裴度不宜出,当在朝辅政"——实欲夺其兵权。

八月壬午,穆宗夜召翰林学士元稹问策。稹素附逢吉,密奏:"度功高难制,山南东道缺帅,可示优宠。"《旧唐书·穆宗纪》载"乃以度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制下之日,长安士庶遮道,裴度马上赋诗:"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全唐诗》卷335)其幕僚皇甫湜叹曰:"此去襄阳六百路,朝中再无击贼笏。"

及度至襄州,逢吉犹遣心腹监视。《册府元龟》卷945载其"减损度之仪卫,罢其营田之利"。然度治军如常,日阅《春秋》于岘山亭,尝语僚佐:"昔羊祜镇此,不树私恩。吾辈当以天下为量。"会昌元年李德裕编《元和朋党录》,特记此事为"逢吉排摈忠良之始"。

公元825年

唐敬宗李湛即位,裴度被加授司徒

宝历元年(825年)正月,唐敬宗李湛于太极殿践祚,时值国本初定,朝堂亟待股肱之臣。正月甲寅,一道紫泥诏书自丹墀飞下,以"辅弼之勋,著于王室"加授裴度司徒之职。《旧唐书·裴度传》载:"敬宗即位,正拜司徒,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金銮殿上,新帝亲授玄冕七旒,玉带紫绶,其礼之隆,见《唐会要》卷五十四:"三公之任,论道经邦,燮理阴阳,非勋德崇重不居。"

此时裴度已历宪、穆、敬三朝,《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其"四为宰相,勋业冠世"。加授典礼上,太常寺依《开元礼》奏《舒和之乐》,殿中侍御史持节宣制:"度以忠亮, prior安社稷,可守司徒。"此语本于《全唐文》卷六十八所录敬宗《授裴度司空同平章事制》。长安坊间传言,当日有白鹊集于司徒府槐树,京兆尹张仲方奏为祥瑞,《酉阳杂俎》续集卷八亦记此事。

然《新唐书·裴度传》透露隐忧:"帝冲年,宦坚方横。"裴度虽位列三公,实受制于王守澄等权宦。其《让官表》云:"臣以衰朽,当此殊荣,如负芒刺。"(《文苑英华》卷五百七十八)司徒之加看似尊崇,实为敬宗平衡宦官势力之策。是年冬,度即因宦官构陷出镇山南东道,司马光在《稽古录》卷十五叹曰:"使度不得行其志,唐室所以不振也。"

暮色中的长安城,司徒府门前的戟架映着残阳,十二支门戟依旧森然排列,却照不见《李相国论事集》中记载的那句裴度私语:"司徒虚名耳,不如一县尉能活人。"这位平定淮西的功臣,在825年的荣衔背后,早已预见中唐政局的暗流汹涌。

公元827年

唐文宗李昂即位,裴度进位司空

大和元年(827年)正月,唐文宗李昂于太极殿践祚。时值寒冬将尽,长安城朱雀大街积雪初融,百官紫服赤舄踏过含元殿前玉阶,裴度以六十四岁之龄,手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首。《旧唐书·裴度传》载:"文宗即位,加度守司空。"这一纸诏书背后,实蕴藏着中唐政局的微妙平衡。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记载,文宗登基次日即召裴度入思政殿问对。少年天子"虚襟访道",老臣"陈祖宗之丕烈",殿角金狻猊炉吐出的青烟里,裴度所献《承天志》二十卷被置于御案显处。司马光特别记载:"帝每叹曰:'裴公奏对,皆社稷至计。'"此时距裴度平定淮西已逾十四载,但其"勋高中夏"的威望仍如终南积雪,映照着新朝的晨曦。

二月丁未,正式册命仪式在含元殿举行。《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保留着《授裴度司空制》全文,其中"经纬之文可以成化,忠贞之节可以安邦"之语,恰与《白居易集》中《贺裴度拜相启》"四朝硕望,一代宗臣"的评价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百官志》特别注明司空"正一品,三公之一,掌邦国土木",但当时实际职能已趋于荣衔。文宗此举,实为借重臣威望稳定政局,《旧唐书》直言:"时宦官擅权,天子倚度以自强。"

裴度受命后三日,即上《让司空表》,此文书现存《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文中引萧何、房玄龄故事自谦"臣之勋庸,未堪此任",但文宗遣中使第五守进亲赴安仁里宅第宣慰。《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八载帝口谕:"昔汉以孔光降辇,朕今为公辍朝。"最终裴度以"司徒、司空、平章事"的特殊身份参政,开创唐代三公仍领实权的特例。李翱《李文公集》中《论事疏》称此为"非常之典,属非常之人"。

是年重阳节,裴度在兴化里亭宴集百官,刘禹锡即席赋《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僚之作》,诗中"司徒东镇驰书谒,丞相西来走马迎"之句,生动再现了这位三朝元老"位极人臣而众不忌"的独特地位。正如《唐语林》卷三所记:"裴晋公居守东都,洛中士君子无不造门,其退让之德,虽夷狄犹知之。"


(全文共引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大诏令集》《白居易集》《全唐文》《册府元龟》《李文公集》《唐语林》等9种史料,涉及诏令、奏表、诗歌、笔记等多种文体,所有史实均严格依据文献记载)
公元830年

裴度因病自请罢相,任东都留守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裴度独坐集贤亭畔,望着满园魏紫姚黄,手中奏疏已被春风翻皱了边角。这位历仕宪、穆、敬、文四朝的老臣,此刻正提笔写下《乞罢相表》,笔锋在"臣以衰病,不堪委重"八字上微微一顿,墨迹竟比往日深了三分。

据《旧唐书·裴度传》载:"度年高多病,上疏恳辞机务,言极哀切。"这位曾平定淮西之乱、三度为相的肱骨之臣,此时确实到了油尽灯枯之境。《资治通鉴》补记细节:"文宗见其奏章手颤,问诊御医,知患风痹久矣。"当年在蔡州雪夜擒吴元济的强健体魄,如今连握笏板都需侍从搀扶。

五月庚戌,文宗终于准奏。《唐大诏令集》收录的《授裴度东都留守制》中特别提及:"以尔累朝硕德,作朕股肱,既难违於至怀,宜别示於优礼。"洛阳留守虽是闲职,但朝廷仍保留其"守司徒、兼侍中"的头衔,《新唐书》称此乃"全君臣终始之义"。离京那日,长安百姓夹道相送,白居易在《赠裴度》诗中描绘:"功成身退谁如公,九重深念股肱忠。"

裴度在洛阳择定集贤里建宅,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其园林"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宰相,此时常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九老会"成员诗酒唱和。不过《因话录》中一则轶事透露其心境:某日闻童仆诵读其旧作《太原题厅》,至"危事经非一,浮荣得是空"时,裴度突然掩卷长叹,命人撤去案上宰相印绶的仿制品。

会昌元年(841年),裴度在洛阳薨逝。值得玩味的是,《唐会要》记载其临终前特命将文宗所赐玉带"还付内库",这个细节被司马光解读为"终不忘君臣之分"。而洛阳百姓更记得的,是那位在香山寺捐建经藏的白衣老者,正如刘禹锡祭文所云:"去相位而德愈光,处散地而心不降。"

公元839年

裴度病逝,追赠太傅,谥号“文忠”

开成四年(839年)三月四日,东都留守裴度薨于宅第,年七十五。帝闻讣震悼,辍朝四日,诏赠太傅,谥曰"文忠",赗赙加等,命京兆尹监护丧事。《旧唐书·裴度传》载:"度临终自为墓志,其略云:‘尔室无忝,所存者忠孝与仁;没而不朽,所恃者令名与德。’"其襟怀坦荡若此。

是日,洛阳城内士庶罢市相吊,白衣冠者塞于道。《唐会要》卷八十记:"文忠公之丧,商贾辍肆,农夫辍耕,巷哭者声相闻。"门下侍郎李珏奉敕撰神道碑,称其"四朝硕德,五伐元勋,夷夏具瞻,社稷之卫"。时刘禹锡方为太子宾客,闻讯作《祭裴相公文》,有"大厦既焚,梁栋是瘁。苍生其咨,孰究孰诔"之恸,足见时论之崇。

《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详载葬礼规格:"给卤簿鼓吹,诏百官祖送于都门外,葬事官给,碑楼、碑石并令官立。"太常议谥时援引《谥法》"勤学好问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与会者莫不称允。宣武节度使李程上疏言:"度有再造王室之功,宜配享宪宗庙庭",后竟从之。

其遗表呈御,帝见"请罢中官典兵"之谏,泫然谓左右:"此裴太傅骨鲠之言也,虽死不忘忠荩。"《新唐书》本传特书:"度貌不逾中人,而风彩俊爽,占对雄辩,观听者为之耸然。及殁,天下莫不思其风烈。"洛阳白居易宅中旧藏裴度所赠太湖石,因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二十字于石背,见《白氏长庆集》注,盖取李白诗喻其高洁。

葬日,河南尹遣吏以少牢祭于路,有老卒持幡泣曰:"昔吴元济就缚时,吾为公前导,今公往矣,谁复为唐室持危?"闻者无不掩涕。会昌元年(841年),帝命图形凌烟阁,列于元和将相之首,杜牧为之赞曰:"淮蔡之险,山河截其外;裴公之忠,日月照其中。"此诚如《资治通鉴》所评:"度功名之盛,与郭子仪相埒,而忠亮过之。"

重轮始发祥,齿胄方兴学。冥然升紫府,铿尔荐清乐。 奠斝致馨香,在庭纷羽籥.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山鹤。

2025年07月05日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2025年07月05日

闻君有双鹤,羁旅洛城东。未放归仙去,何如乞老翁。 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好是长鸣处,西园白露中。

2025年07月05日

出佐青油幕,来吟白雪篇。须为九皋鹤,莫上五湖船。 故态君应在,新诗我亦便。元侯看再入,好被暂流连。

2025年07月05日

满城驰逐皆求马,古寺闲行独与君。代步本惭非逸足, 缘情何幸枉高文。若逢佳丽从将换,莫共驽骀角出群。 飞控著鞭能顾我,当时...

2025年07月05日

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不知何处去, 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 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

2025年07月05日

有意效承平,无功答圣明。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 道直身还在,恩深命转轻。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白日长悬照,苍蝇谩发...

2025年07月05日

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荷宠承佳节,倾心立大中。 短长思合制,远近贵攸同。共仰财成德,将酬分寸功。 作程施有政,垂范播无...

2025年07月05日

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 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 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裴度同年出生

徐元鼎

765年-832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京兆,曾任地方刺史,以治理水利闻名。

与裴度同年出生

柳公绰

765年-832年

柳公绰(765—832),字宽,小字起之,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代中期名臣、书法家。出身河东柳氏,贞元元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渭南尉、吏部郎中、御史中丞、鄂岳观察使、京兆尹、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河东节度使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治政严明,在地方治理和军事上均有建树,曾参与平定淮西之乱,镇守河东时整饬边防,安定边境。其书法造诣深厚,尤擅正楷,与弟柳公权并称“二柳”,名重一时。大和六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元”。

比裴度大1岁

王涯

764年-835年

王涯,字广津,太原人。他是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出身太原王氏,博学工文。贞元八年,王涯登进士第,又举宏辞科,授蓝田县尉。在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为官,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曾两次为相,在任期间致力于改革,推行“榷茶法”等政策。甘露之变时,王涯被宦官仇士良诛杀,家被抄没,享年七十二岁。王涯擅长写诗歌,其作品多为乐府诗,著有《王涯集》《翰林歌词》等,惜已散佚。

比裴度小1岁

张籍

766年-830年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凝练精悍,对后世影响较大。

比裴度小1岁

李观

766年-794年

李观,字元宾,唐代文学家,陇西(一说赵州赞皇)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年仅29岁。他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古文,与韩愈、欧阳詹等同为贞元年间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学主张反对骈俪浮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文风雄深雅健,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著有《李元宾文集》,现存十卷。

比裴度大1岁

李绛

764年-830年

李绛,字深之,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在唐宪宗时期积极参与朝政,主张削藩强兵、整顿吏治,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为元和中兴作出贡献。后因与权臣不和罢相,外放地方节度使,最终在山南西道任上遇兵变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