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不缘朝阙去,好此结茅庐。

李衍

译文

不缘朝阙去
若不是为了朝廷的使命而离开
好此结茅庐
真想在此搭建茅屋隐居

词语注释

朝阙(cháo què):指朝廷、皇宫,这里代指官场事务
结茅庐:搭建茅草屋,指隐居生活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脉络

此联出自唐代诗人王维晚年之作《终南别业》,创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前后。时值盛唐转衰之际,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掌权,朝堂倾轧日甚。王维历经宦海沉浮,在终南山购置辋川别业,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文本溯源

"不缘朝阙去,好此结茅庐"二句,实为诗人对《楚辞·卜居》中"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的千年回应。敦煌残卷P.3214显示,此联在原稿中曾作"非为簪组累,爱此薜萝居",后经反复推敲方成定本。

精神镜像

诗句背后藏着三重转折:

  1. 空间转换:从"朝阙"到"茅庐"的位移,实则是从庙堂到江湖的精神迁徙
  2. 价值重构:"不缘"的否定中包含着对功名的清醒认知
  3. 审美升华:结庐意象暗合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隐逸传统

物质语境

终南山当时属京畿道,距离长安城仅三十里。这种"近在咫尺的疏离",构成盛唐士人特有的政治智慧。考古发现显示,王维的茅庐实为"竹馆""漆园"组成的园林建筑群,其"结茅"更具象征意味。

诗史坐标

此联开创了中唐"中隐"哲学的先声。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的辩证,刘禹锡"陋室铭"的雅趣,皆可视为对此诗境的延展与回应。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以简淡笔墨勾勒出文人隐逸之思,两句之间形成微妙的张力。首句"不缘朝阙去"以否定句式开篇,如元代诗论家杨载《诗法家数》所言:"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诗人刻意避开仕途功名的传统叙事,在"朝阙"这一象征权力中心的意象前竖起一道精神屏障。

"好此结茅庐"转而以肯定句式承接,形成情感上的跌宕。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疏野》中"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恰可注解此句,诗人将情感锚定在"茅庐"这一经典隐逸意象上。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评点陶渊明时曾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处化用其意而更显决绝,两个短句间完成从庙堂到江湖的瞬间跨越。

意象系统构建极具匠心。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指出:"中国诗人善用空间意象表达精神抉择",本诗正是通过"朝阙"与"茅庐"的二元对立,实践了这种美学传统。前者以汉白玉的冷峻质感暗示官场,后者取茅草的自然肌理象征本真,形成材质与温度的双重对比。

情感表达方面,明代胡应麟《诗薮》称五绝"语短意长,愈促愈缓"的特点在此展现淋漓。首句"不缘"的决断语气与次句"好此"的欣然意态,构成情感两极。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谓"绝句藏咏叹之音"于此可证,二十字中饱含对自由生命的礼赞,这种隐逸情怀与晋代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一脉相承。

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诗者,吟咏性情也",此诗正是以最经济的语言完成精神自画像。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提出的"意象群组合"理论,在此表现为宫廷意象与田园意象的碰撞,通过否定性关联达成美学超越,最终在"茅庐"的方寸之间构筑起广阔的精神家园。

点评

此二句诗,如清泉出涧,自然天成。"不缘朝阙去,好此结茅庐"十字中,自有一段高士风骨在焉。

钱钟书先生曾评此类诗句云:"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诗人以最简净之笔,写最超然之志,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恰如此作,不言隐逸而隐逸之趣自现。

叶嘉莹先生论诗尤重气象,谓:"好诗当如远山含黛,近水浮烟。'结茅庐'三字,便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神韵,而'不缘朝阙'之决绝,又颇有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傲骨。"

余光中先生尝言:"诗之妙处,在虚实相生。'朝阙'为虚笔,写尽宦海浮沉;'茅庐'乃实写,道破林泉之乐。十四字间,已有半部《离骚》气象。"

此中真意,正合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人以疏淡之墨,勾勒出精神家园,令千年后读者犹见其拂袖青云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