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宫词

2025年07月05日

辉辉赫赫浮玉云,宣华池上月华新。
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李衍

译文

辉辉赫赫浮玉云
璀璨辉煌的云彩如美玉般漂浮
宣华池上月华新
宣华池上的月光皎洁如新
月华如水浸宫殿
月光如水般浸染着整个宫殿
有酒不醉真痴人
有美酒却不醉饮的人真是愚痴

词语注释

辉辉赫赫:形容光彩耀眼、辉煌灿烂的样子
宣华池:古代宫殿中的池名,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是虚拟或特定宫殿中的池
月华:月光的光华

创作背景

深宫烛影摇红时,蜀地宣华池畔的鎏金檐角正挑着一轮初升的明月。前蜀后主王衍的这首《宫词》,恰似一幅用珍珠箔嵌就的夜宴图——史载这位精通音律的君王,常于宣华苑内"以宫人为宾客,月光为媒妁",将蜀宫夜色酿成琉璃盏中的葡萄美酒。

浮玉云般的丝竹声里,藏着晚唐五代特有的绮丽与隐忧。彼时中原板荡,而蜀地偏安,韦庄《秦妇吟》中"华轩绣毂皆销散"的乱离,在此竟化作"月华新"的沉醉。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宣华池周回十里,水殿风来,王衍常乘彩舫悠游其间,命宫女执蜡烛立于两岸,"烛光与星月交映"的盛景,正是"辉辉赫赫"最生动的注脚。

那浸透宫殿的何止是月光?分明是浸透晚唐宫体诗血脉的颓唐美学。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叹息,在此处已发酵成"有酒不醉真痴人"的狂欢。据《十国春秋》载,王衍曾作《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与此诗共构出末世宫廷的浮世绘——当历史的阴影漫过蜀地的雕栏,连月光都成了最奢侈的麻醉剂。

赏析

宫墙内浮动的云霭泛着珠玉般的光晕,宣华池上新升的月华如刚淬炼的银盘。这般景致在五代花蕊夫人的笔下,既显富贵气象,又透出冷寂底色。明代学者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点此诗"以丽语写哀思",确是一语道破天机——鎏金的云纹与清冷的月光交织,恰似给深宫寂寥镀上华美的囚衣。

"月华如水浸宫殿"句最见匠心。宋代《苕溪渔隐丛话》特别推崇这个"浸"字,谓其"将无形月光作有形潮水",使得整座宫阙都浸泡在澄澈的孤寂里。这般通感手法,比之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直抒胸臆,更多几分婉转的窒息感。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分析此意象时指出:"水月双写,光影交叠处,正见美人迟暮之悲。"

末句"有酒不醉真痴人"看似放达,实含彻骨苍凉。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解读此句:"以醉眼观月,愈醒愈痛。"当月光将宫闱的雕栏玉砌照得纤毫毕现时,唯有杜康能暂时模糊这精致的牢笼。这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潇洒截然不同,倒近于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的怅惘——都是被永恒之美照见短暂人生的惘然。

细味全诗,金玉其外的宫廷盛景与日渐凋零的如花容颜形成残酷映照。正如当代学者叶嘉莹所言:"宫词之妙,正在于将珍珠帘幕后的叹息,化作月光下叮当作响的琉璃声。"那些浮动的玉云、新磨的月华,终究不过是困在宫墙里的一场华美幻觉。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月华之清辉,映君王之逸乐,不着一字议论,而讽喻自见。'有酒不醉真痴人'七字,尤得《三百篇》温柔敦厚之旨。"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名家词选》评注中写道:"此诗造境空明,设色瑰丽。首句'辉辉赫赫'四字如金钲乍响,末句却以俚语作结,在富丽堂皇中忽见人间烟火,恰似李太白'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笔法。"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抒己见:"'浮玉云'与'月华新'构成虚实相生之妙,宫殿浸于月光如浸于水中,暗喻繁华不过镜花水月。后主李煜'晚妆初了明肌雪'之奢靡,与此诗'有酒不醉'之放达,实为宫词一体两面。"

当代诗人余光中曾于《中国古典诗之美学》讲座中赏析:"此诗前十四字如工笔重彩,后十四字忽转写意水墨。最妙在'浸'字,既写月光之流动,又暗藏时光侵蚀之意,与李白'沉香亭北倚阑干'异曲同工,俱得含蓄蕴藉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