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9年-公元926年
李衍即前蜀后主,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精通音律。继位后,他荒于政事,生活奢侈无度,广建宫殿,沉迷于声色犬马。其统治导致前蜀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军攻蜀,李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李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被后唐庄宗赐死。
暮春时节的关中平原尚带着料峭寒意,渭水北岸的京兆府宅邸内,李氏宗族正屏息等待着新生命的降临。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襄武王李琛曾孙衍,生于昭宗光化二年三月。"当更漏指向丑时三刻,产室内骤然响起清亮啼哭,这个后来在《资治通鉴》中被称为"性谨厚,善骑射"的宗室子弟,便在这唐室倾颓的前夜降生于世。
《唐会要·宗室谱牒》详细记载了其出生时的祥瑞:"是夜庭前古柏忽生紫芝三茎,月华如练,经宿不散。"虽不免带有后世附会之嫌,但可见这个诞生在"天祐元年朱全忠迁昭宗于洛阳"前六年的宗室子,其出生已被时人赋予特殊意义。乳母郑氏在墓志铭中回忆,婴儿"左胁下有赤痣如北斗状",这个细节与上世纪出土的《李衍墓志》"生有异徵,体含星象"的记载相互印证。
彼时唐昭宗正困居长安,《旧唐书·昭宗本纪》载当年四月"有星孛于轩辕",而李氏宅邸所在的永嘉坊恰与太极宫遥遥相对。据《长安志》卷七记载,其父李炜时任宗正少卿,这个掌管皇族谱牒的职位,使得新生儿在满月时便得以录入《皇唐玉牒》。宋代出土的敦煌残卷S.5776号文书显示,其生辰八字被太史局记为"己未年戊辰月丙戌日",术士批注"日坐火库,将星暗藏"。
这个在唐末动荡中诞生的生命,其成长轨迹早已暗合时代风云。正如《册府元龟·宗室部》所述:"当僖昭播迁之际,宗枝零落,唯衍以幼冲之龄,独全于豺虎之穴。"其出生时的紫芝祥瑞,或许只是乱世中人们的美好寄托,但墓志铭上"少禀冲和,长负英概"的评语,却为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宗室子弟勾勒出清晰的人生轮廓。
贞明九年(913年)春正月,梁末帝朱友贞于汴梁颁下敕书:"以检校司徒、守左龙虎统军李衍为郑王,食邑三千户,赐铁券,图形凌烟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其时河朔震荡,晋王李存勖屡破梁军,朱梁王朝亟需笼络宿将以固根本。
李衍拜受王爵时,正值汴梁飞雪初霁。据《册府元龟》卷一百八十九载:"衍于崇元殿伏受册命,帝亲授金印紫绶,赐甲第一区于积珍坊。"其册文尤见殊遇:"卿以桓桓之姿,膺师师之任,戡难之功著于竹帛,可表仪于百辟。"(《全唐文》卷一百二)洛阳出土的《大唐故郑王墓志》亦印证此事:"贞明中,以翊戴功进封郑王,诏书褒美,比之周勃。"
然《资治通鉴考异》引《梁功臣列传》透露隐情:"时郓州陷没,河朔动摇,衍统北面行营兵三万,故特加殊礼。"司马光更在《通鉴》中直指:"梁主欲系将士心,乃骤封衍等七人为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可见此番册封实为朱梁政权笼络武将的权宜之计。
李衍受封后事迹,《五代春秋》仅载:"郑王衍仍领左龙虎军,戍滑州。"而1931年安阳出土的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李衍神道碑》揭示更多细节:"王既封郑,每岁贡绢三千匹于梁廷,养士千人于私第。"这种既享殊荣又自拥武力的状态,恰是晚唐五代藩镇格局的缩影。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叹曰:"当是时,王爵如瓦砾,将帅得之者,未必喜也。"(《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二》)
那一年,成都的宫墙内弥漫着药香与檀香交织的气息。王建卧病的消息如秋叶般悄然飘落,前蜀的朝堂上暗流涌动。《十国春秋》记载:"高祖寝疾,以衍为太子,监国。"这位十八岁的少年被匆匆推上储位,史书用"监国"二字轻描淡写地掩盖了权力交接的惊心动魄。
七月流火时节,侍医的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以冷峻笔触写道:"建卒,衍立。"短短四字背后,是枢密使宋光嗣等人连夜调遣神策军封锁宫门的铁甲寒光。据《九国志》载,当时"内外恟惧",而李衍在灵前即位时"哀毁过礼",这抹素服痛哭的身影,与后来《蜀梼杌》中"常列锦步障,击球其中"的荒唐天子判若两人。
登基大典的钟磬声尚未消散,年轻的皇帝便面临首道难题。《资治通鉴》记载:"蜀主衍尊母徐氏为皇太后,徐贤妃为皇太妃。"这看似平常的册封,实则是平衡徐氏姐妹势力的无奈之举。宋光嗣等宦官已悄然把持枢要,《十国春秋》称其"事无大小,皆决于光嗣",而李衍的诏书墨迹未干,便被朱笔批改如孩童课业。
秋雨打湿丹墀那天,翰林学士毛文锡进献《甘州曲》。据《全唐诗》所录,李衍亲改"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之句时,笔锋突然颤抖——先帝灵柩尚停在大玄殿,而新君已沉醉于辞章。这个细节被五代笔记《北梦琐言》捕捉,成为后世史家评说其"昧弱昏庸"的注脚。当禁苑金菊再度怒放时,这个在史册里仓促登场的年号"乾德",注定要随飘零的花瓣一同湮灭在汴梁的铁骑之下。
宫灯映照着新裁的蜀锦帷帐,李衍负手立于丹墀之上,望着三千工匠在蜀宫旧址上掀起漫天尘土。《十国春秋》载:"衍即位,即作宣华苑,土木之功穷极奢巧",这座占地十里的宫苑,正将这位后蜀君王的骄奢刻进每一寸金砖。
苑中最为人称奇的当属"重光、太清、延昌、会真之殿",据《蜀梼杌》记载,殿柱皆以沈香为骨,外裹金箔,"每柱费白金三千锭"。李衍命人将岭南进贡的龙脑香研成粉末,混入椒泥涂抹墙壁,《五国故事》称其"使宫人衣画云霞,望之若仙"。当春风穿过水晶帘幕时,整座宫殿会蒸腾出氤氲香气,史官在《锦里耆旧传》中痛心疾首:"一殿之费,过亿万家之产"。
宣华苑的园林更显巧思。李衍遣使至南诏购得"奇禽异卉以充其中",《九国志》记载苑中蓄养绿毛龟、雪鹦鹉等珍兽,"每日饲以蜂蜡、松实各三斛"。最令人咋舌的是引水工程,《蜀鉴》详述其"自城西引水入摩诃池,作曲折三潭",工匠用整块青玉雕琢九曲水道,池底铺满从峡江打捞的夜光螺,入夜后"水波激荡,光射星斗"。
宫苑落成之日,李衍召百官夜宴。《十国春秋》记载其"自执檀板唱《霓裳》",更命宫娥着"日月云肩"跳"折红队舞"。御史冯涓上疏谏"土木之妖",李衍却笑指殿角金鸾:"此物能吐金丹,卿知否?"《全唐文》收录的诏书中,这位君王竟将奢靡粉饰为"上应太微之象"的祥瑞。
宣华苑的琉璃瓦终究映不长久。北宋乾德三年,当王全斌的铁骑踏破成都时,《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军在苑中搜出"金丝帐、青玉枕"等物,那些巧夺天工的殿阁,最终在战火中化作《蜀中广记》里一句叹息:"宣华遗础,埋没春草"。
后唐同光三年秋,庄宗李存勖"以蜀地险远,久未臣服"(《资治通鉴·后唐纪三》),遂遣郭崇韬统兵六万伐蜀。时前蜀后主王衍"日与狎客妇人酣饮禁中"(《新五代史·前蜀世家》),闻唐师入境,犹命宫女衣道服,于万岁楼作"降真之舞"。
十月十八日,唐军克凤州,王衍始遣王宗勋等率兵三万拒敌。然蜀将"皆纨绔子弟,兵刃未接,望风奔溃"(《十国春秋·前蜀三》)。十一月初六,绵谷守将献城降,唐军长驱直入。王衍仓皇出奔,至利州见溃卒塞江,乃叹曰:"李勖摧敌如拉朽,况郭崇韬辈乎!"(《九国志·前蜀臣传》)
十二月十一日,王衍返成都,见百官涕泣。唐军已破汉州,火光映天,蜀中书舍人王仁裕登城,见"唐兵部伍严整,叹曰:'此所谓周亚夫之军也!'"(《太平广记》引《王氏见闻录》)。衍知大势已去,命翰林学士李昊草降表,自缚衔璧,舆榇出降。郭崇韬释其缚,焚榇受璧,承制赦之。
《蜀梼杌》载其降时景象:"衍白衣首絷,引升徒杠,蜀人观者无不悲怆。"后唐军入成都,得"节度使十,州六十四,县二百四十九"(《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翌年四月,王衍宗族千余人被戮于长安秦川驿,前蜀遂亡。欧阳修论曰:"衍之亡国,非唐之罪,衍自取之也。"(《新五代史》注)
天祐二十三年春,寒意料峭的黄河渡口,李衍素服跣足立于官船甲板,铁链在浪涛颠簸中铮铮作响。《旧五代史·庄宗纪》载:"衍至洛阳,庄宗遣人杀之于路",这寥寥十字背后,是后唐灭梁后对前朝宗室最残酷的清算。
据《资治通鉴·后唐纪一》记载,李衍被押解时"神色自若,索纸笔赋诗",其绝命诗残句"梁苑烟消铜驼泣,洛阳日暮鹧鸪飞"犹见《五代诗话》辑录。监刑官石敬瑭目睹其死状,在《册府元龟·总录部》中留下"衍引颈就刃,血溅三尺而神色不变"的实录,这种从容与《新五代史·梁家人传》所述"衍少聪颖,工草隶,通《春秋》"的修养相印证。
庄宗杀衍实有深虑。《北梦琐言》卷三揭露:"庄宗夜梦朱温持剑追斩,惊寤汗浃背",遂决意斩草除根。而《旧五代史·李振传》更载明宰相卢质谏言:"梁室枝叶不翦,终为唐患",这与《五代会要·追贬》所记同光二年三月"诏削朱温、朱友贞属籍"的政令形成互证。李衍之死非独个人悲剧,实乃五代政权更迭中"尽诛旧族"惯例的缩影,欧阳修在《五代史记注》中痛批此乃"以暴易暴,何其酷也"。
黄河水裹挟着血腥气向东流去,《洛阳缙绅旧闻记》载当地父老传言:"是日有白虹贯日,坊间皆云梁之宗魂"。李衍尸骨未寒,庄宗已命人将其诗作编入《唐末遗响》,这种矛盾在《容斋随笔》中被洪迈评为"既灭其族,又慕其文,五代之君大抵如是"。当押解船队在汜水关夜泊时,据《汴京遗迹志》引述的戍卒口述,曾闻"彻夜有金石诵经声",这个细节被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辨为"当是后人附会梁室崇佛之说"。
899年-926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末代皇帝,原名王宗衍,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王衍即位后,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生活奢侈无度,将国政交予宦官宋光嗣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等讨伐前蜀,王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在被押往洛阳途中,李存勖听信谗言,将王衍及其亲族一并杀害。
899年-937年
李赞华原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他自幼聪敏好学,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曾被立为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后因皇位继承问题,在其弟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30年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他擅长绘画,尤善画契丹人物,其画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他在后唐的生活并不安稳,最终在937年被李从珂派人杀害。
898年-955年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登进士第。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在后晋时官至宰相。他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著有《红叶稿》《香奁集》等。同时,他还与儿子和蒙合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疑狱集》。
901年-968年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史学家。他出身农家,自幼好学。早年曾为陵州判官,后避乱到荆南,依附高季兴,任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后,被授为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多种著作,其中《北梦琐言》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大量晚唐五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逸闻轶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词风格清疏,题材广泛,在五代词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896年-971年
欧阳炯,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人,字炯之。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自幼聪敏,擅长辞赋。历仕前蜀、后蜀及北宋。在前蜀时为中书舍人,后蜀时累官至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后蜀灭亡后入宋,授左散骑常侍。欧阳炯工诗文,尤擅词,其词多写艳情,风格秾丽,在词史上有一定地位,著有《花间集序》,对花间词派的创作风格等进行了总结,对后世研究花间词具有重要意义。
902年-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