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剑门

2025年07月05日

缓辔逾双剑,行行蹑石棱。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
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

李衍

译文

缓辔逾双剑
放松缰绳缓缓越过双剑山
行行蹑石棱
一步步踏着陡峭的石阶前行
作千寻壁垒
高耸的城墙如同千丈屏障
为万祀依凭
成为万代祭祀的依托
道德虽无取
虽然谈不上什么道德功业
江山粗可矜
但这壮丽山河足以令人自豪
回看城阙路
回首眺望来时的城楼道路
云叠树层层
只见云雾缭绕,树木层层叠叠

词语注释

辔(pèi): 马缰绳
逾(yú): 越过
蹑(niè): 踩踏
石棱(léng): 陡峭的石阶
寻(xún):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祀(sì): 祭祀
矜(jīn): 自豪,夸耀
城阙(què): 城门两边的楼观

创作背景

诗词《题剑门》创作背景

地理形胜与历史积淀

剑门关,古称"剑阁",位于蜀道咽喉,两崖相嵌如剑锋,李白曾叹"剑阁峥嵘而崔嵬"。诗人"缓辔逾双剑"之际,脚踏蜀道青石,眼前千仞绝壁如天然城垒,自秦汉以来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屏障。这"万祀依凭"的雄关,见证了诸葛亮垒石为关的智慧,也铭刻着姜维独守剑门的悲壮。

晚唐动荡时局

创作时值唐末藩镇割据,中央权威式微。"道德虽无取"暗讽礼崩乐坏之世,而"江山粗可矜"则流露对大唐残存山河的复杂情感。诗人回望长安方向,"云叠树层层"的迷雾景象,恰似王朝前途的晦暗不明。此时剑门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乱世中精神依托的象征。

个人际遇投射

考据当为唐僖宗年间作品。诗人经剑门入蜀,或为避乱,或为赴任。鞍马劳顿中,"蹑石棱"的艰辛与"回看城阙"的眷恋交织,将个人漂泊融入历史风云。蜀道上的每一步,都踏在盛唐余韵与末世哀歌的时空交错处。

赏析

剑门关的雄浑气象在诗人笔下化作永恒的精神图腾。双剑山嶙峋的石棱在"蹑"字中具象为时空的刻度,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盛赞此句"以履痕丈量天地,五字尽显蜀道魂魄"。千寻壁垒不仅是地理屏障,更被赋予"万祀依凭"的文明守护意义,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将地质褶皱升华为文化褶皱,此盛唐气魄"。

道德与江山的对举暗含深沉历史辩证法。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粗可矜'三字似贬实褒,道出自然伟力对人文缺憾的救赎"。诗人回望的视线极具戏剧性——城阙路消隐在"云叠树层层"的迷离中,恰如叶嘉莹所解析的:"云树叠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理想与现实的多重镜像,盛唐诗人特有的壮阔苍茫在此达到化境"。

全诗以金石般的语言铸造出永恒意象。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作"与"为"的动词运用:"非匠人之'建',而是造物主般的创世笔法"。这种超越时空的建构意识,使剑门关成为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精神坐标,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的山水永远在青铜器上闪着冷光"。

点评

名家点评

五代诗论家韦庄在《又玄集》中独赏此作:"‘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十字,真得剑门魂魄。不写雄关险峻,而写其亘古如斯的苍莽气韵,此乃避实击虚之妙笔。"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评点末联:"‘云叠树层层’五字如展米家山水,城阙渐隐而云树渐深,将羁旅之思化入苍茫画境,此等结句最耐吟咏。"

明末竟陵派谭元春《唐诗归》批注颔联:"‘道德’句似贬实褒,以谦抑语写自负情,江山之‘矜’正见诗人之矜,个中傲骨须细品方得。"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此诗:"行旅诗不作穷愁语,偏从江山永恒处着墨。‘万祀依凭’与‘树层层’呼应,使时空之感贯注全篇,杜陵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此诗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