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秦川险峻的山势,"乔岩簇冷烟"中"簇"字精妙,既写山岩叠嶂之态,又暗含烟霰凝聚的寒意,王维《辋川集》中"空山不见人"的孤寂感在此得到延续。岩壁间升腾的冷烟与幽径尽头的寒天构成垂直空间意象,恰如李白"危楼高百尺"的纵深感,却更添几分边塞特有的肃杀。
"下瞰""上窥"二句以对仗工整的鸟瞰视角展开宏大叙事。峨眉的秀美与华岳的险峻在俯仰间形成张力,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称此联"得山水魂魄"。诗人刻意选用军事术语"瞰""窥",暗合后文"忧边"主题,使自然景观蒙上战略色彩,这种将地理意象政治化的手法,在杜甫《秋兴八首》中亦有体现。
转折处"驱驰非取乐"直抒胸臆,揭破帝王巡幸的深层动机。清代学者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激赏此联:"以忧边之志化入登临,气格直追魏武《苦寒行》。""按幸"一词尤见匠心,既指按辔徐行的从容,又暗含按察边防的凝重,这种语义双关在盛唐边塞诗中颇为罕见。
末联"登陟"意象值得玩味。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唐人将山岳攀登喻仕途进取,此诗反其意而用之。"歌楼千里的虚写,与眼前寒山形成红尘与边关的强烈对比。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路几千'的设问句式,使壮阔的山水画卷最终归于对人生征途的哲学叩问,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异曲同工。"
全诗以冷色调山水为骨架,注入炽热的忧国情怀,形成外冷内热的独特美学结构。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价:"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风中,此诗完美展现了雄浑气象与细腻笔法的结合,为后来王昌龄《从军行》系列开辟了艺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