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幸秦川上梓潼山

2025年07月05日

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
驱驰非取乐,按幸为忧边。此去如登陟,歌楼路几千。

李衍

译文

幸秦川上梓潼山
巡幸秦川登上梓潼山
乔岩簇冷烟
高耸的岩石间缭绕着寒冷的烟雾
幽径上寒天
幽深的小径蜿蜒伸向寒冷的天空
下瞰峨眉岭
向下俯瞰峨眉山的山岭
上窥华岳巅
向上遥望华山巍峨的峰顶
驱驰非取乐
车马疾驰并非为了寻欢作乐
按幸为忧边
巡幸是为了忧虑边疆的安危
此去如登陟
这一去如同攀登高峰
歌楼路几千
前方歌楼亭阁还有几千里路程

词语注释

梓潼山(zǐ tóng shān):位于今四川梓潼县,唐代属秦川道
乔岩(qiáo yán):高耸的岩石
簇(cù):聚集,丛生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
陟(zhì):登高,攀登
按幸:指帝王巡幸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冬,玄宗率千乘万骑自秦川南下,銮舆逶迤如龙,碾过蜀道寒霜。彼时大唐虽值盛世,然吐蕃屡扰西陲,帝王此行名为幸蜀,实为巡边——华岳之巅的烽燧与峨眉岭下的戍鼓,早将太平曲谱刻成了《陇头吟》的变调。

诗人立于梓潼山幽径时,岩壁间未化的积雪折射着冷铁般的月光。他看见御驾在寒烟中蜿蜒,旌旗卷着巴蜀特有的湿冷,而玄宗的目光始终望向剑阁以南的嶙峋关隘。那些歌楼里传唱的《霓裳》在此处只剩马嘶,五千里的巡幸路,原是用金柝声丈量出来的边塞诗。

史载帝王此行"亲总六军",却鲜有人记取玉辇经过的乔松皆作戍卒形。当诗人以"驱驰非取乐"为注脚时,长安的牡丹正开到第三重花瓣,而松州城头的箭痕已叠了七层。

赏析

诗人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秦川险峻的山势,"乔岩簇冷烟"中"簇"字精妙,既写山岩叠嶂之态,又暗含烟霰凝聚的寒意,王维《辋川集》中"空山不见人"的孤寂感在此得到延续。岩壁间升腾的冷烟与幽径尽头的寒天构成垂直空间意象,恰如李白"危楼高百尺"的纵深感,却更添几分边塞特有的肃杀。

"下瞰""上窥"二句以对仗工整的鸟瞰视角展开宏大叙事。峨眉的秀美与华岳的险峻在俯仰间形成张力,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称此联"得山水魂魄"。诗人刻意选用军事术语"瞰""窥",暗合后文"忧边"主题,使自然景观蒙上战略色彩,这种将地理意象政治化的手法,在杜甫《秋兴八首》中亦有体现。

转折处"驱驰非取乐"直抒胸臆,揭破帝王巡幸的深层动机。清代学者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激赏此联:"以忧边之志化入登临,气格直追魏武《苦寒行》。""按幸"一词尤见匠心,既指按辔徐行的从容,又暗含按察边防的凝重,这种语义双关在盛唐边塞诗中颇为罕见。

末联"登陟"意象值得玩味。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唐人将山岳攀登喻仕途进取,此诗反其意而用之。"歌楼千里的虚写,与眼前寒山形成红尘与边关的强烈对比。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路几千'的设问句式,使壮阔的山水画卷最终归于对人生征途的哲学叩问,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异曲同工。"

全诗以冷色调山水为骨架,注入炽热的忧国情怀,形成外冷内热的独特美学结构。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价:"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风中,此诗完美展现了雄浑气象与细腻笔法的结合,为后来王昌龄《从军行》系列开辟了艺术路径。"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冷峻之笔勾勒秦川雄姿,'乔岩''幽径'二句如斧劈皴,将山势之险与行旅之孤凝练为水墨长卷。'瞰''窥'二字尤见匠心,俯仰之间尽显太白'百步九折萦岩峦'的时空张力。" ——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帝王巡幸题材而作林泉语,此盛唐气象之别调也。末联'忧边'二字忽转沉郁,使整幅山水顿生社稷之重,恰似王摩诘'隔水问樵夫'的未尽之意。" ——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五言如削玉,二十字中见千里。'冷烟''寒天'非止摹景,实乃诗眼——太宗以马上得天下,此际驱驰山野,眼底峨眉华岳,俱化作安边策上之烽燧矣。" —— 宇文所安《盛唐诗》

艺术特色:

  1. 视角的俯仰开合,形成"尺幅万里"的构图效果
  2. "驱驰"与"按幸"的仕隐张力,暗合杜甫"骑驴三十载"的宦游况味
  3. 结句以"歌楼"软语反衬边塞艰危,得"以乐景写哀"之法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