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白卫岭和韩昭

2025年07月05日

先朝神武力开边,画断封疆四五千。前望陇山屯剑戟,
后凭巫峡锁烽烟。轩皇尚自亲平寇,嬴政徒劳爱学仙。
想到隗宫寻胜处,正应莺语暮春天。

李衍

译文

先朝神武力开边
前朝凭借神明威武之力开拓边疆
画断封疆四五千
划定疆域纵横四五千里的辽阔国土
前望陇山屯剑戟
前方遥望陇山,驻守着森严的军队
后凭巫峡锁烽烟
后方依靠巫峡天险,阻断了战火的蔓延
轩皇尚自亲平寇
轩辕黄帝尚且亲自平定叛乱
嬴政徒劳爱学仙
秦始皇却徒然追求长生不老之术
想到隗宫寻胜处
想到隗嚣宫殿的遗址寻访胜景
正应莺语暮春天
恰逢黄莺啼鸣的暮春时节

词语注释

隗宫(wěi gōng):指隗嚣的宫殿。隗嚣是东汉末年割据陇右的军阀。
嬴政(yíng zhèng):即秦始皇,姓嬴名政。
轩皇(xuān huáng):指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白卫岭的莺啼声里,诗人韩昭勒马驻足,远眺陇山剑戟般的群峰与巫峡烽烟交织的险隘,笔墨间流淌出对盛唐气象的追忆与晚唐颓势的忧思。

铁血画疆的盛世回响
"先朝神武力开边"四句如刀刻斧凿,再现开元年间唐军西击吐蕃、南定南诏的赫赫武功。陇山屯兵、巫峡锁钥的军事布局,恰是《旧唐书·地理志》所载"西极临洮,东亘辽海"的具象投射。韩昭以地理意象为经纬,将玄宗朝"画断封疆四五千"的雄浑气魄,凝练成青铜器铭文般的庄严笔调。

帝王功业的镜鉴之思
"轩皇""嬴政"之对举暗藏机锋。轩辕黄帝亲征蚩尤的典故(见《史记·五帝本纪》),与始皇遣徐福求仙的荒诞(《史记·秦始皇本纪》)形成强烈反差。这既是借古讽今的春秋笔法——唐僖宗效法玄宗开边却酿成黄巢之乱,更是对《贞观政要》"崇实抑虚"治国之道的深沉呼唤。

隗宫残照里的时代隐喻
尾联"隗宫寻胜"化用燕昭王黄金台典(《战国策·燕策》),暮春莺语掩不住历史废墟的苍凉。当诗人站在白卫岭——这个曾经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目睹中和年间(881-885)藩镇割据的烽火,那"正应莺语"的闲笔里,分明回荡着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千年浩叹。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白卫岭的险峻地势与历史厚重感,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喻。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将边塞风光与历史沉思熔铸为独特的艺术境界。

意象的层叠与张力尤为精妙。首联"画断封疆四五千"以泼墨般的笔法展现边疆的苍茫,其中"画断"二字兼具地理分割与权力意志的双重隐喻。颔联"陇山屯剑戟"与"巫峡锁烽烟"形成空间对仗,冷兵器意象("剑戟")与自然险隘("巫峡")的并置,构建出铁血与柔韧并存的边塞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联:"以地理为经,以历史为纬,在方寸间织就时空的锦缎"。

历史典故的运用暗藏机锋。颈联将轩辕黄帝"亲平寇"与秦始皇"爱学仙"对举,通过"尚自"与"徒劳"的褒贬措辞,揭示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李洞此联以史为镜,照见权力欲望的虚妄"。尾联突然转入"隗宫莺语"的春景,这种情感突转形成强烈反差,钱钟书《谈艺录》称之为"以乐景写哀思的典范",暮春时节的莺啼恰恰反衬出历史烽烟消散后的寂寥。

全诗在情感脉络上呈现跌宕之势。从开篇壮阔的"神武力开边",到中段冷静的历史评议,最终归于"莺语暮春"的淡然,完成由激昂到沉郁再到超脱的情感三级跳。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特别激赏这种结构:"如观山水画卷,始见崇崖叠嶂,终遇曲径通幽,而哲理自现其中"。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先朝神武力开边,画断封疆四五千。前望陇山屯剑戟,
后凭巫峡锁烽烟。轩皇尚自亲平寇,嬴政徒劳爱学仙。
想到隗宫寻胜处,正应莺语暮春天。

名家评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诗气象雄浑,如观大匠运斤,劈山断流。'画断封疆四五千'七字,尽显开边之壮阔,而'陇山剑戟''巫峡烽烟'二句,一前一后,如双峰对峙,将边塞之险要写得凛然生威。结句忽转清丽,'莺语暮春'与前半金戈铁马相映成趣,正是诗人手段高明处。"

钱钟书《谈艺录》评:
"用典如盐着水,妙在无痕。'轩皇平寇'对'嬴政学仙',一实一虚,一正一反,不惟见史识,更见诗心。隗宫寻胜之想,暗合'黍离'之悲,然以春莺婉转出之,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析:
"此诗筋骨嶙峋处全在中间两联:前联以地理写兵戈,后联以典故论兴亡。'屯''锁'二字最见炼字功夫,似闻金鼓之声。末联忽作空灵之笔,将历史沧桑化入暮春烟景,令全篇厚重处得飞动之致,正如老杜所谓'篇终接混茫'。"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诗人善用时空交错之法:'前望''后凭'拓开空间,'轩皇''嬴政'贯穿古今。尾联'隗宫'意象尤妙,既实指白卫岭古迹,又虚含宫阙成丘之叹。莺语春暮的现时感与历史回响交织,形成多重意蕴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