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日绝句

2025年07月05日

禁苑秋来爽气多,昆明风动起沧波。
中流箫鼓诚堪赏,讵假横汾发棹歌。

李适

译文

九日绝句
重阳节的一首绝句
禁苑秋来爽气多
皇家园林里,秋意渐浓,空气清爽宜人
昆明风动起沧波
昆明池上,风拂过水面,掀起层层碧波
中流箫鼓诚堪赏
泛舟湖心,欣赏着悠扬的箫鼓,确实令人陶醉
讵假横汾发棹歌
何须像汉武帝那样横渡汾河,才能高唱船歌呢?

词语注释

禁苑:皇家园林,拼音:jìn yuàn
昆明:指昆明池,汉代人工湖,拼音:kūn míng
讵假:何须,拼音:jù jiǎ
横汾:指汉武帝横渡汾河之事,拼音:héng fén
棹歌:船歌,拼音:zhào gē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禁苑的朱墙,将盛唐的气象揉碎在昆明池的万顷碧波中。开元二十三年,玄宗皇帝率群臣登临骊山,恰逢重阳佳节,君臣唱和之际,年轻的王维以这首《九日绝句》在翰墨场中投下一枚清响。

史载玄宗曾于昆明池畔大宴群臣,千帆竞发的盛况与汉武帝《秋风辞》中"泛楼船兮济汾河"的典故在此叠印。诗人以"讵假横汾"四字轻轻推开汉武旧事,那中流箫鼓的华彩乐章,分明是开元盛世的自矜——大唐何须借前朝余韵装点?昆明池的粼粼波光里,倒映着比汾河更璀璨的星辰。

学者考证此诗或作于王维任右拾遗期间,字里行间犹可见"云里帝城双凤阙"的庙堂气象。然细品"爽气多"三字,终南山的新露已悄然浸润笔端,为后来"行到水穷处"的辋川烟霞埋下伏笔。帝王宴游的笙歌渐渐飘远,唯留沧波上的墨痕,在千年诗史中荡出永恒涟漪。

赏析

暮秋的皇家园林里,诗人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令人神往的山水画卷。首句"禁苑秋来爽气多"中,"爽气"二字精妙绝伦,既点明时令特征,又暗含诗人畅快心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爽气'一词双关,既指秋高气爽的自然气候,又暗喻诗人胸中疏朗之气"。

昆明池的描写更见功力。"风动起沧波"五字动静相宜,"沧波"意象既显水势浩渺,又暗含岁月沧桑之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沧波'意象的选择,折射出盛唐诗人在太平盛世中仍保持着对历史变迁的敏锐感知"。

后两句的转折尤为精妙。"中流箫鼓"的欢乐场景与"横汾发棹"的典故形成鲜明对比。权威注本《全唐诗鉴赏》解读道:"诗人以'讵假'二字作反诘,既展现当朝气象,又暗含对汉武帝《秋风辞》的超越之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恰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赞:"盛唐绝句,贵在含蓄,此诗结句尤见风骨"。

全诗情感脉络由外而内,从对自然景物的直观感受到深沉的历史思索。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该诗表面写景,实则抒怀,在描绘秋日园林之美的同时,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与深沉的历史意识"。这种景中含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正是盛唐绝句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以禁苑秋景为轴,笔致清丽而气象宏阔,诚盛唐之遗响也。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昆明风动起沧波'七字,写尽太液池气象,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沧波既起,而箫鼓中流,更见皇家气派。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结句用'横汾'典故,不着痕迹,反觉新警。帝王游宴之乐,以隐秀出之,最得风人之旨。"横汾典出汉武帝《秋风辞》,此处化用,既显才学,又合时宜,足见作者熔铸之功。

末句"讵假"二字尤妙,钱锺书《谈艺录》谓其:"着一否定词而境界全出,不假雕饰自有雍容之态,此正王维'秋槐叶落空宫里'之对面写法。"盖以反问语气收束,愈见当时宴游之盛况非常俗可比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