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银河半倚凤凰台,玉酒相传鹦鹉杯。
若见君平须借问,仙槎一去几时来。

李適

译文

银河半倚凤凰台
银河斜挂,仿佛依偎着凤凰台
玉酒相传鹦鹉杯
美酒在鹦鹉杯中传递,宾主尽欢
若见君平须借问
若遇见隐士严君平,请代我询问
仙槎一去几时来
那仙人的木筏,一去之后何时能再归来

词语注释

凤凰台:传说中凤凰栖息的高台,象征祥瑞
鹦鹉杯:用鹦鹉螺制成的酒杯,泛指精美酒杯(注:此处非直指材质,而是借喻华贵酒器)
君平:指汉代隐士严君平,此处代指通晓天文卜卦之人
仙槎(chá):神话中往来天河的木筏,典出《博物志》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诞生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正值大唐宫廷文化极盛之时。安乐公主作为韦后所出最受宠的帝女,其新宅"定昆池"别墅极尽奢华,《朝野佥载》记其"累石为山,引水为涧",仿若仙家景象。中宗常率群臣游宴其间,命文士即席赋诗,形成特殊的"应制诗"创作场景。

宫廷文化特征

  1. 建筑象征:诗中"凤凰台"暗指公主宅第的皇家气象,与《长安志》记载"作三重楼以凭观,工费巨亿"相印证
  2. 器物考究:"鹦鹉杯"实为南海所贡螺盏,见《岭表录异》,其形如鹦鹉,乃当时最珍异的酒器
  3. 谪仙意象:尾联化用张骞乘槎访天河的典故(见《荆楚岁时记》),折射出景龙年间宫廷盛行的求仙风尚

诗人处境

作者身处侍宴场合,需在颂圣与抒怀间保持精妙平衡。首联以银河、玉酒构建仙境图景,暗合《景龙文馆记》所载"天子赋诗,群臣属和"的礼仪要求;而"君平"之问,实则流露文人对政治浮沉的隐忧——此时距神龙政变未远,安乐公主的权势正如这"仙槎",看似直上青云,却终将消逝于历史长河。

按:《唐诗纪事》载景龙四年(710)中宗幸安乐公主山庄,群臣赋诗者数百,此诗或作于彼时。同年六月,韦后集团即遭玄宗诛灭,使这首应制诗成为盛唐宫廷文化最后的绝响之一。

赏析

这首诗以瑰丽的想象构建出超凡脱俗的仙境图景。开篇"银河半倚凤凰台"化用《列仙传》中秦穆公女弄玉乘凤典故,将公主新宅比作云端仙阙,银河斜挂的意象既显建筑之巍峨,又暗喻皇族气象。次句"玉酒鹦鹉杯"承汉代《西京杂记》"玳瑁为匣,玉为杯"的记载,通过酒器之珍暗示宴饮之奢华,两处物象叠加形成珠玉满盘的视觉盛宴。

诗中暗藏三重时空交叠:首联实写宴席的富丽堂皇,颈联"君平"借严遵字君平的典故,将笔锋转向虚写的仙界。尾句"仙槎"典出《博物志》天河乘槎故事,形成"人间—仙界—宇宙"的递进式想象。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评:"诗人以星汉为酒池,以凤台作阶梯,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尘世与仙境的诗意转换。"

情感表达颇具宫廷应制诗的典型特征。表面写求仙问道之思,实则暗含对皇权的礼赞。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指出:"'仙槎几时来'之间,实为对圣恩再临的期盼。"诗人巧妙将颂圣主题包裹在游仙外衣之下,既符合应制诗的规范,又避免了直露的阿谀之嫌。

艺术手法上呈现初唐七绝的典型特征。首二句工对严整,后二句转散,符合杨载《诗法家数》"绝句要句绝意不绝"的审美追求。意象选择上,"银河""凤台""仙槎"等物象构成李峤典型的"琉璃世界",这种富丽精工的风格,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将六朝宫体的金玉满眼,转化为盛唐气象的序曲。"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缀锦列绣,雕缋满眼",以银河、凤凰台、仙槎等意象构筑出恍若阆苑的仙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七言绝句贵有风人之致,此作结句'仙槎一去几时来',含蓄不尽,得骚人遗意。"

诗中"玉酒鹦鹉杯"之句,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批注云:"以金谷之丽笔,写钧天之雅奏,既见应制体之富丽,复得游仙诗之飘渺。"其用典之妙,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取景如仙,使事入化。"

末联设问仙槎归期,清代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评点:"空中布景,虚处传神,此等结法最宜应制,既颂升平,复存远想。"其意境之超迈,正合方回所谓"气象宏阔而趣味渊永"的盛唐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