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汾阴后土祠作

2025年07月05日

昔予读旧史,遍睹汉世君。武皇实稽古,建兹百代勋。
号令垂懋典,旧经备阙文。西巡历九嶷,舳舻被江滨。
勒兵十八万,旌旗何纷纷。朅来茂陵下,英声不复闻。
我行岁方晏,极望山河分。神光终冥漠,鼎气独氛氲。
揽涕步脽上,登高见彼汾。雄图今安在,飞飞有白云。

李適

译文

昔予读旧史,遍睹汉世君。
曾经我阅读古代史书,遍览汉朝历代帝王。
武皇实稽古,建兹百代勋。
汉武帝效法古制,建立了这百世功勋。
号令垂懋典,旧经备阙文。
他的政令成为后世典范,古籍补全了缺失的记载。
西巡历九嶷,舳舻被江滨。
西巡经过九嶷山,船只布满江岸。
勒兵十八万,旌旗何纷纷。
统率十八万大军,旌旗招展何其壮观。
朅来茂陵下,英声不复闻。
如今来到茂陵之下,英雄事迹已成绝响。
我行岁方晏,极望山河分。
我行走在岁末时节,极目远眺山河分隔。
神光终冥漠,鼎气独氛氲。
神灵光辉终归寂寥,只有宝鼎气息缭绕。
揽涕步脽上,登高见彼汾。
拭泪登上山丘,在高处眺望汾河。
雄图今安在,飞飞有白云。
当年的雄图伟业今何在?唯有白云悠悠飘飞。

词语注释

懋典(mào diǎn):盛大的典章制度。
九嶷(jiǔ yí):山名,相传为舜帝葬地。
舳舻(zhú lú):首尾相接的船只。
朅来(qiè lái):来到。
茂陵(mào líng):汉武帝陵墓。
冥漠(míng mò):幽暗寂静。
氛氲(fēn yūn):云雾缭绕的样子。
脽(shuí):小土山。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秋风卷起脽上黄土,将千年前的鼎盛与寂寥揉进一篇《汾阴后土祠》。张九龄执笔时,长安的灯火正映照着盛唐的繁华,而他的目光却穿透竹简,与汉武帝巡狩汾阴的旌旗遥遥相望。

开元十一年冬,诗人途经汾阴故地。残阳为后土祠的断壁镀上血色,恍若当年武帝亲祀时"勒兵十八万,旌旗何纷纷"的盛况。史载元鼎四年,汉武帝于此得宝鼎,遂改元立祠,舳舻蔽江的巡狩队伍曾使"西巡历九嶷"成为《汉书》中最辉煌的注脚。而今祠前荒草没膝,唯闻汾水呜咽,恰应了"朅来茂陵下,英声不复闻"的苍凉。

诗人抚过斑驳的鼎纹,指尖触及的不仅是青铜的凉意。汉武帝当年"建兹百代勋"的雄心,已化作白云飞鸟般的虚空意象。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详载的祭祀乐章,此刻与秋风混作一处,在"神光终冥漠"的叹息里,完成对历史循环的深刻注解。那尊曾象征"鼎气独氛氲"的元鼎,终究未能镇住王朝的气运。

当盛唐的月光洒在诗卷上时,张九龄将汉武雄图与开元盛世叠印在一起。后土祠的残瓦在他笔下成为永恒的镜鉴,照见所有帝国荣耀终将归于"雄图今安在"的哲学叩问。史家笔下的辉煌典仪与诗人眼中的寂寥山河,在此刻达成了跨越八百年的对话。

赏析

诗人以深沉的历史眼光开篇,将汉武帝祭祀后土的盛况娓娓道来。"武皇实稽古"四句如青铜器上的铭文,凝练厚重。史学家傅璇琮曾评此段"以汉武典故为经纬,将帝王功业与礼乐典章熔铸为史诗般的画卷","旌旗何纷纷"的铺陈,恰似司马迁《史记》中"千乘万骑"的壮阔笔法。

中段笔锋陡转,"朅来茂陵下"至"鼎气独氛氲"构成强烈时空对照。学者叶嘉莹指出:"'英声不复闻'与'鼎气独氛氲'的意象碰撞,暗含《诗经·黍离》的悲悯,鼎彝的氤氲烟气中,历史虚无感如暮色般弥漫。"山河分割的视觉画面与神光冥漠的宗教意象交织,形成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意境。

结尾处"雄图今安在"的叩问,化作白云飞飞的空镜头。古典文学研究家袁行霈解读道:"此句化用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苍茫,却以流动的云气消解了沉重,达到庄周'坐忘'的哲学高度。"诗人登高揽涕的身影,在汾水白云间完成对历史与永恒的诗意丈量。

全诗贯穿青铜鼎器的质感与云气的飘渺,在"十八万兵"的实与"神光冥漠"的虚之间,构建出盛衰无常的宇宙意识。正如钱钟书所言:"唐人怀古诗最得《春秋》笔法,于鼎彝烟霭中见天命靡常。"这种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历史长河的写法,正是唐代怀古诗的巅峰之境。

点评

汾阴后土祠作以苍劲笔力勾勒汉武雄图,复以白云飞飞作结,顿生历史虚无之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神光鼎气之间,忽接以雄图安在,昔之旌旗舳舻,俱化飞云,此等接法,惟老杜能之。"其转折之妙,正在壮阔处忽作苍凉语。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赏其结句:"'飞飞有白云'五字,将十八万甲兵、百代勋名轻轻卷去,如观李龙眠白描人物,不着色彩而气韵自远。"此语道破诗人以简淡笔墨收束全篇的匠心。

钱钟书《谈艺录》则从时空维度析之:"'朅来茂陵下'与'我行岁方晏'二联,如电影蒙太奇,使汉武巡狩与诗人登临叠印于脽上,时空在鼎气氛氲中交融,此乃唐贤超越《文选》咏史旧格处。"点明其突破传统咏史诗的创造性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