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

公元742年-公元805年

李适为唐德宗,是唐代宗李豫与睿真皇后沈氏之子。他即位之初,试图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在经历了建中年间的一系列变故,如“泾原兵变”等后,其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又开始重用宦官掌管禁军。李适在位期间,推行了两税法等改革措施,对唐朝后期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言,其统治前期锐意进取,后期则多有无奈与妥协,唐朝也在他统治时期进一步走向衰落。

生平

公元742年

李适出生,他是唐代宗李豫与睿真皇后沈氏之子

天宝元年(742年)的长安城,正值玄宗皇帝开创的盛世巅峰,大明宫的飞檐下流转着开元天宝的鎏金岁月。就在这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天宝元年四月癸巳"为《资治通鉴》所记月份之误),东宫崇仁殿内传来婴啼——唐代宗李豫与睿真皇后沈氏的嫡长子降生,这个被命名为"適"的婴孩,将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史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沈氏乃吴兴豪族沈易直之女,开元末年以"良家子"身份入选东宫,赐予广平王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新唐书》称其"性婉顺",与李豫感情甚笃。当李適诞生时,其父李豫尚是皇孙身份,玄宗特命有司"赐金帛、酒馔",足见皇室对这个新生儿的重视(见《册府元龟·帝王部·诞圣》)。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特别记载了李適出生时的星象:"是岁岁星在寅,太史奏其应主宗室昌隆"。这个被视作吉兆的预言,却暗合了后来"建中"年号的来历(《唐会要·运应》载:"建中者,岁在寅故也")。而《贞元续释教录》中保留的宫廷档案显示,玄宗曾命高僧不空为新生儿举行"灌顶祈福"仪式,印证了唐代皇室佛道并崇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李適的乳名"遂哥"见于唐代宫廷文书(敦煌遗书P.3723号《郡县公廨帐》),这个充满民间气息的昵称,折射出天宝年间皇室生活的另一面。而其正式命名"適",《说文解字》训为"之也",段玉裁注云"适然犹偶然也",或许暗含了父母对这个孩子顺应天命的期许。

这个诞生在盛唐余晖中的婴儿尚不知晓,三十五年后他将以唐德宗的身份君临天下,而他那失踪于安史之乱中的母亲沈氏,更将成为中唐史上最令人唏嘘的"睿真皇后寻访"事件的主角(《新唐书·后妃传》详载寻母始末)。此刻的大明宫,正沉浸在天宝年间的最后繁华里,浑不知渔阳鼙鼓已在地平线上隐隐酝酿。

公元762年

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军收复洛阳,因功拜尚书令

宝应元年秋,长安城的丹桂尚余残香,肃宗李亨于病榻前颁下一道敕令:"以雍王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等兵十余万,进讨史朝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年轻的李適身着明光铠跪接诏书时,朱雀大街上正掠过一阵挟着战马嘶鸣的北风。

十月壬戌,大军出陕州。据《旧唐书·代宗本纪》载:"时回纥可汗率其众从王讨贼,营于陕州之东。"李適以元帅之尊亲赴回纥牙帐,执子侄礼谒见叶护可汗。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其"言辞慷慨,指陈逆顺",终使回纥骑兵"解鞍秣马,愿为先驱"。当夜黄河冰棱初结,元帅帐中的烛火彻夜未熄,案上摊开着郭子仪呈上的《两京山川要害图》。

甲子日,决战在洛阳北郊展开。史朝义亲率十万精兵列阵邙山,《新唐书·叛臣传》称其"悉锐卒来拒"。唐军前锋仆固怀恩初战不利,李適急遣牙将李抱玉率陌刀队三千驰援。《册府元龟·将帅部》详录其军令:"贼恃险而阵,当以奇兵捣其腹心。"及暮,回纥骑兵自香谷突袭敌后,恰如《李晟家传》所载"烟尘涨天,鼓噪震地",叛军阵脚遂乱。

捷报传至长安时,肃宗已崩七日。新即位的代宗手抚捷书泣曰:"皇兄克复东都,先帝之灵可慰矣。"(《唐大诏令集·褒雍王诏》)十二月丙午,李適凯旋入朝。《文苑英华》收录的《加雍王尚书令制》犹见当日荣光:"以尔亲总元戎,克宣丕绩,是用命尔为尚书令......宜颁宠锡,以懋殊庸。"当尚书省那方龟钮金印落入掌心时,这个二十三岁的亲王或许不曾想到,十年后他将在大明宫含元殿戴上通天冠,成为大唐第十任天子。

公元764年

李适被立为皇太子

广德二年春,长安城尚带着兵燹后的肃杀之气。代宗李豫于大明宫宣政殿召集群臣,朱笔御批"立雍王适为皇太子"八字,笔锋在绢帛上划出铿锵金石之声。《旧唐书·代宗本纪》载:"二月壬午,册雍王适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此刻,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亲王身着绛纱袍,九旒冕冠垂下的白玉珠微微晃动,在额前投下细碎的光影。

仪式依《大唐开元礼》徐徐展开。太常寺卿引太子诣太极门,金吾将军率甲士列仗,太乐令撞黄钟之吕,声震殿阁。《册府元龟·储宫部》详记:"适进受册玺,北面立,中书令读册,侍中赞礼。"当三师三少奉珪璋授太子时,御史大夫敬括朗声宣诏:"咨尔雍王,器宇冲邃,风猷昭茂,是用命尔为皇太子。"其声穿云裂石,惊起丹墀畔的铜雀。

此册立实有深意。《资治通鉴》揭示:"时宦官程元振用事,忌郭子仪功高,谮之于上。子仪请以副元帅让适。"代宗正欲借太子之位安定动荡的朝局。太子少师萧华在《代宗实录》中记:"适每旦谒太庙,必询《贞观政要》,夜分犹与讲官论开元故事。"其书案常置《孝经注疏》,页边密布朱批,可见《唐会要》所称"太子性谨孝,通《论语》《尚书》"非虚。

是年秋,太子监国理政。据《唐大诏令集》所录敕书,适"决渭南屯田事,减苑囿鹰犬",又"奏罢剑南岁贡春彩十万匹"。韦述《集贤注记》载其"于延英殿论漕运,指画江淮地图,丝毫无误"。当吐蕃使臣持盟书入朝时,太子依《周礼》典仪接见,鸿胪卿叹曰:"储君威仪,使四夷知中国有圣人。"

然《新唐书·李适传》透露隐忧:"元载以太子颇识财务,阴忌之。"代宗晚年,权相与东宫角力已现端倪。但此刻,大明宫含元殿前的铜漏滴答作响,年轻的太子正以恭楷誊写《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窗外石榴花灼灼如火,恰似这个正在复兴的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的废墟上,绽出新的希望。

公元779年

唐代宗李豫驾崩,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大历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于紫宸之内寝。是日长安城阴云四合,朱雀大街两侧槐花零落如雪,宫人皆缟素而泣。《旧唐书·德宗本纪》载:"代宗崩,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时太子李适年三十有八,于太极殿受群臣朝拜,改元建中,是为德宗。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记载,代宗弥留之际,召郭子仪、李泌等重臣入宫托孤。白发苍苍的郭子仪"伏地呜咽",德宗亲扶之起,执手泣曰:"尚父年高,犹以家国为念。"此事见载于《新唐书·郭子仪传》,足见新君即位之初的谦恭之态。然《册府元龟》卷十一却透露出别样讯息:代宗刚晏驾,德宗即命宦官董秀掌枢密,"中外颇疑其专"。

登基大典当日,太常寺奏《昭和》之乐,德宗御赭黄龙袍受册宝。《唐会要》卷一详载其仪:"太尉奉册,司徒奉宝,百官序立于太极殿前。"然《旧唐书·礼仪志》透露细节:因连年代宗崇佛,典礼仪注多有散佚,礼部员外郎薛颀竟需"稽开元旧仪补之"。杜佑《通典》卷五十八特别记载,德宗坚持"丧制以日易月"的古礼,将代宗停灵期由二十七日改为七日,引得士林窃议。

即位诏书现存于《唐大诏令集》卷二,开篇即言:"朕奉遗诏,嗣守鸿业,战兢若坠,罔知所济。"然《陆宣公翰苑集》所收诏书原稿显示,这句实为宰相常衮所增,德宗朱笔御批时曾删去"战兢"二字,改为"夙夜祗惧"。这个细节被宋人王溥记入《唐会要》卷五十四,成为后世窥探德宗性格的重要线索。

是年六月壬申,德宗初御延英殿听政。《贞观政要》载其问宰相崔祐甫:"开元、天宝治乱之由,其鉴安在?"崔氏对曰:"在陛下之一心。"这段对话被司马光特别采入《资治通鉴》,并附考异云:"《德宗实录》载此事在七月,今从《崔祐甫家传》。"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一百四载同日德宗秘密召见神策军使王驾鹤,"赐金帛甚厚",埋下了日后宦官典兵的伏笔。

长安坊间流传,德宗即位次日独往太庙,于代宗神主前"默立逾刻"。《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记守庙老卒言:是夜见"青袍郎君"徘徊庙庭,疑为代宗魂灵归来。此虽野史,然与《旧唐书·德宗纪》"帝性至孝,每朔望必谒太庙"的记载暗合。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追述:德宗晚年尝谓左右:"大历末朕初承大统,夜辄梦代宗执手涕泣。"

公元780年

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开始实行两税法,改革赋税制度

建中元年(780年)春,长安城含元殿的朱漆门槛内,李適正以指尖轻叩案上杨炎所呈的《请行两税法疏》。窗外新柳初绽,而帝王眉宇间的凝重却似深秋寒潭。"自开元以降,丁口转徙,田亩换易,租庸调法竟成虚文。"杨炎的声音穿透殿内沉檀的烟雾,将安史之乱后"王赋所入无几"的困局剖陈于御前。

案头《通典》载天宝十四载与乾元三年的户籍对比触目惊心:课户从890余万锐减至290余万,而朝廷度支反增三倍。李適凝视着杨炎提出的"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方略,忽忆及去岁巡察江淮时所见——豪强"阡陌连亘",贫者"室无完椽"。他朱批"可"字时,狼毫笔锋在绢帛上洇开如早春第一滴融雪。

两税法的推行如投石入潭。《旧唐书·食货志》详记其制:"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御史台快马将铜版刻印的税则送往各道,规定"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并明令"敢有加敛以枉法论"。杜佑在《通典》中特别记载了淮南节度使陈少游的奏报:新法施行首季,该道便"多收钱帛三十万贯匹",而百姓"颇以为便"。

然新政绝非坦途。《新唐书·杨炎传》载"议者沮诘百端",贵族们痛心失去免课特权。这年深秋,李適在延英殿召见诸道盐铁使时,案头堆满弹劾杨炎的奏章。帝王以玉如意轻叩《贞观政要》中"为政之要,在顺民心"一句,对群臣道:"两税非苛政,乃救时之良药。"窗外银杏纷落如金,恰似府库中新铸的开元通宝。

至岁末,户部奏报全国税入较建中元年增四百余万缗。《资治通鉴》以"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作评时,长安西市胡商正用新税制规定的铜钱交易西域琉璃。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巡吏手中丈量土地的步弓,那寒光里隐约可见二十年后元稹在《钱货议状》中的赞叹:"两税之法,经赋百王,不可易也。"

公元781年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谋求袭位,德宗不允,引发“四镇之乱”

建中二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薨。这位曾与田承嗣、李正己等"相为表里"的河北强藩,临终前将旌节授予其子李惟岳。《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载:"宝臣欲以军府传其子行军司马惟岳,以其年少暗弱,豫诛诸将之难制者。"然而当李惟岳遣使诣阙求袭父位时,新即位的德宗李適却展现出与其祖、父截然不同的强硬态度。

"上自即位以来,每事姑息,及是欲革前弊,不许。"《旧唐书·德宗纪》中的记载揭示了这场冲突的根源。德宗在延英殿召集群臣议此事时,宰相杨炎进言:"惟岳本无资位,敢拒朝命者,皆赖其父将校为之用也。若不因其始代而遂授之,则河朔三镇,从此益骄。"这番言论正合年轻天子欲削藩镇之志。

当朝廷诏书抵达恒州,断然拒绝李惟岳"继袭"之请时,《新唐书·藩镇传》记载:"惟岳与魏博田悦、淄青李纳谋拒命。"这场被后世称为"四镇之乱"的叛乱就此爆发。值得注意的是,德宗在拒绝李惟岳的同时,却采纳李泌"以爵禄縻天下之土"的建议,《资治通鉴》记载其"诏罢四方贡献,纵驯象出苑",试图以怀柔政策分化藩镇势力。

河北战火初燃时,德宗命幽州节度使朱滔讨李惟岳。《旧唐书·李宝臣传》详载战况:"惟岳遣将王武俊统众抗滔,武俊翻然谋叛,乃回兵杀惟岳。"建中三年正月,这个年仅二十余岁的藩镇嗣子,终究未能保住父亲留下的基业。当王武俊"传首京师"时,德宗在长安城中或许会想起两年前那个雪夜,他在宣政殿烛光下批阅奏章时写下的朱批:"朕岂以士卒土地曲徇姑息!"

公元783年

“泾原兵变”爆发,叛军攻入长安,德宗出逃奉天

建中四年十月初三,长安城外的泾原士卒踏着秋霜抵达浐水西岸。这些来自苦寒之地的边军,原本奉命东征淮西叛镇,却因朝廷犒赏的粗粝饭菜而哗变。《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会霖雨,军士多寒,京兆尹王翃犒师惟粝食菜啖,众怒,蹴而覆之。"当愤怒的士卒掀翻食案时,谁也没料到这场因饭菜引发的骚动,竟会演变成震惊天下的"泾原兵变"。

乱兵如决堤洪水涌入通化门时,德宗李適正在延英殿与宰相卢杞议事。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载:"上急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曾经威风凛凛的神策军使白志贞,此刻暴露了虚报兵额的欺君之罪——名册上四千禁军,实存不过老弱数十。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仓促护驾,带着皇帝从苑北门狼狈出逃,连传国玉玺都遗落宫中。翰林学士姜公辅叩马进谏:"朱泚尝为泾原帅,今废处京师,若乱兵奉以为主,则难制矣!请召使从行。"可惜这番金玉良言未被采纳,为日后祸患埋下伏笔。

奉天城的冬月格外凛冽。德宗蜷缩在临时行宫里,望着城外姚令言率领的叛军竖起云梯。《奉天录》描述当时惨状:"矢及御前三步而坠,上大惊。"幸得浑瑊血战城头,以门板为盾苦撑危局。当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星夜来援时,司马光在《通鉴》中记下了戏剧性一幕:"上遣浑瑊将步骑五千拒之,会怀光军亦至,贼众大骇。"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反讽,这个救驾功臣不久后竟也举起叛旗,逼得天子再度仓皇转徙梁州。

最令德宗痛彻心扉的,莫过于发现朱泚在长安称帝的噩耗。《新唐书·逆臣传》详细记载了这场闹剧:"泚自白华殿入宣政殿,僭即皇帝位,号大秦,建元应天。"那个被他轻慢放过的失势节度使,此刻正穿着他遗落的龙袍,在含元殿接受百官朝贺。泾原之变的烽火,终究烧毁了德宗中兴的幻梦,也照见了中唐藩镇割据的残酷真相——当神策军使王驾鹤带着流亡朝廷的最后一支禁军投敌时,大唐天子的威严,已然随着奉天城头的积雪,消融在贞元元年的寒风里。

公元784年

李适下“罪己诏”,赦免参与叛乱的藩镇。随后收复长安

贞元元年(784年)正月,朔风凛冽的长安城外,唐德宗李適立于含元殿前,手捧墨迹未干的诏书,神色凝重。这份被后世称为《奉天改元大赦制》的罪己诏,以"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开篇,字字锥心。《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其"引咎责躬,去尊称,赦天下",将建中年间激化的藩镇之乱归咎于己:"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诏书颁布之际,正值"四王二帝之乱"最危殆时。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记载,德宗采纳翰林学士陆贽之谏,对参与叛乱的河朔藩镇"一切待之如初",特别赦免了称帝的朱滔、田悦等人。司马光评此举"推赤心置人腹中",使得"反侧之徒,皆感泣思效"。

赦令甫下,军事形势顿转。神策军使李晟在诏书感召下,率军"昼夜泣励将士"(《新唐书·李晟传》),五月于香积寺大破叛军。《奉天录》详载收复长安时"市不易肆,秋毫无犯",百姓"夹道欢呼,有垂泣者"。当德宗銮驾返京时,李晟以"臣已肃清宫禁"相迎,恰印证《罪己诏》中"天地鬼神,临之在上"的誓言。

此番转折,陆贽在《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中总结为:"德音涣然,与天下更始"。虽河朔藩镇割据未彻底解决,但《唐大诏令集》所录诏书中"既往之失,追悔何及"的痛切,终成中唐政治转圜的关键节点。宋人范祖禹在《唐鉴》中叹曰:"一诏而叛者革心,德宗知过能改之效也。"

公元786年

李适开始重用宦官窦文场、霍仙鸣,让他们掌管禁军

贞元二年春,长安城内的柳絮如雪般纷飞,德宗李适在经历泾原兵变的惊悸后,愈发倚重身边那些"朝夕承奉无过失"的宦官。《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记载:"上以禁卫诸军骄纵,益厌之",这位曾立志削藩的帝王,此刻正将目光投向侍奉自己多年的窦文场、霍仙鸣。

当神策军使白志贞因兵变失职被贬时,德宗做出了改变中晚唐军政格局的决定。据《旧唐书·窦文场传》载:"贞元二年,改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这个看似寻常的人事任命背后,隐藏着帝王深刻的政治算计。陆贽在《论叙迁幸之由状》中尖锐指出:"禁旅弛卫乘之严,武备载橐鞬之饰",德宗实则是以宦官为剑,斩向那些难以驯服的藩镇势力。

窦文场执掌兵权后,其威势之盛令朝臣侧目。《新唐书·兵志》描述当时情景:"时号'窦霍',权振朝廷,诸方节度大将多出其军"。每逢朝会,这位身着紫袍的宦官竟与宰相分庭抗礼,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下惊人一幕:"窦文场冠将军冠,立于龙墀,宰相班退,辄延颈视天子宫门"。德宗在兴庆宫赏花时,甚至会特意命人"移榻近文场"(《册府元龟·内臣部》),这般殊遇令传统士大夫痛心疾首。

贞元十二年,当德宗亲赐窦、霍"铸印"时,翰林学士韦执谊在《翰林院故事》中哀叹:"此乃国柄下移之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德宗实录》称:"自是宦官益横,天子废立皆出其手"。那个曾在奉天城头誓师讨贼的年轻帝王不会想到,自己为制衡藩镇播下的种子,终将长成吞噬李唐根基的恶木。

公元805年

李适驾崩,终年六十四岁,葬于崇陵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公元805年2月25日),长安城朔风呜咽,大明宫含风殿内烛影摇红。《旧唐书·顺宗本纪》载:"癸巳,上崩于会宁殿,时年六十四。"这位历经安史之乱、建中之乱等大唐剧变的君主,在永贞革新前夕溘然长逝,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据《唐会要·陵议》记载,崇陵选址在嵯峨山南麓,"因山为陵,周回四十里"。中书侍郎令狐峘奉敕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哀册文》,以"星坼少微,天沉厚夜"喻其崩逝。当时太子李诵"哀毁过礼,绝浆三日",群臣依《开元礼》行"大敛奠",梓宫停放二十七日后发引。《册府元龟》载:"五月庚申,葬德宗于崇陵",送葬队伍绵延十里,卤簿仪仗"皆准山陵故事"。

《文苑英华》收录的祭文记载,崇陵玄宫"玉阶霜冷,银海烟深"。1978年考古调查显示,陵园现存石刻37件,朱雀门石狮通高2.75米,仍可见当年规制。元稹在《顺宗挽歌》中写道:"七月悲风起,凄凉万国人",白居易《德宗皇帝挽歌词》亦云:"虞帝南巡后,殷宗谅暗中",皆暗指德宗晚年猜忌多疑的执政风格。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特别记载了"山陵使杜佑督造"的细节,而《新唐书·食货志》揭示"山陵费取之左藏库,计钱五十万贯"。值得注意的是,《唐大诏令集》保存的《德宗遗诏》强调:"丧仪务从俭约",然据《陆宣公翰苑集》奏议,实际葬礼仍极尽哀荣。李翱《皇祖实录》评曰:"虽逢多事之秋,犹保升平之葬",恰为此段历史作下注脚。

昔予读旧史,遍睹汉世君。武皇实稽古,建兹百代勋。 号令垂懋典,旧经备阙文。西巡历九嶷,舳舻被江滨。 勒兵十八万,旌旗何纷...

2025年07月05日

闻君访远山,跻险造幽绝。眇然青云境,观奇弥年月。 登岭亦溯溪,孤舟事沿越。崿嶂传彩翠,崖磴互欹缺。 石林上攒丛,金涧下明...

2025年07月05日

昔吾游箕山,朅来涉颍水。复有许由庙,迢迢白云里。 闻君佐繁昌,临风怅怀此。傥到平舆泉,寄谢干将里。

2025年07月05日

禁苑秋光入,宸游霁色高。萸房颁彩笥,菊蕊荐香醪。 后骑萦堤柳,前旌拂御桃。王枚俱得从,浅浅愧飞毫。

2025年07月05日

长乐喜春归,披香瑞雪霏。花从银阁度,絮绕玉窗飞。 写曜衔天藻,呈祥拂御衣。上林纷可望,无处不光辉。

2025年07月05日

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 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

2025年07月05日

凤楼纡睿幸,龙舸畅宸襟。歌舞平阳第,园亭沁水林。 山花添圣酒,涧竹绕熏琴。愿奉瑶池驾,千春侍德音。

2025年07月05日

绛河从远聘,青海赴和亲。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 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独有琼箫去,悠悠思锦轮。

2025年07月05日

地限骄南牧,天临饯北征。解衣延宠命,横剑总威名。 豹略恭宸旨,雄文动睿情。坐观膜拜入,朝夕受降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適同年出生

李适

742年-805年

李适为唐代宗李豫长子,是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他即位之初,试图改革弊政,以强干弱枝,如抑制藩镇势力、整顿漕运等,展现出中兴大唐的决心。但在经历了“奉天之难”等挫折后,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同时财政上重用聚敛之臣。李适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诸多变化,其统治对唐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李適同年出生

刘言史

742年-813年

刘言史,唐代诗人。性简傲,重气节,与孟郊友善,早年曾游历各地,后客居汉南。其诗多写羁旅、宴游及自然景物,风格清新幽峭,善于以细腻笔触描绘事物,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皮日休曾称其诗'雕金为句,刻玉为文',可惜其诗集《歌诗》六卷,今多已散佚,仅存数十首。

与李適同年出生

韦夏卿

742年-806年

韦夏卿(742—806),字云客,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唐代名门京兆韦氏。少邃于学,博通经史,初举进士,后登宏辞科,步入仕途。历仕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累官至吏部侍郎、京兆尹、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其为政清廉,尤善选拔人才,在吏部侍郎任上擢用杜黄裳、穆赞、裴枢、李随、李巽等名臣,为时人所称道。与韩愈、柳宗元等文人交往密切,韩愈曾为其僚属。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左仆射,谥号“献”。

比李適小1岁

许孟容

743年-818年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他是唐代官员、学者。许孟容为人刚正,富有才学。在为官生涯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以维护朝廷纲纪和百姓利益为己任。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誉。

比李適大1岁

卢群

741年-800年

卢群,字载初,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出身范阳卢氏,少学于太安山,以文行知名。初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幕府,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侍御史等职。贞元八年(792年),奉命出使淮西,面对吴少诚的骄横,辞辩明厉,使其屈伏。后累擢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观察使,在镇期间为政清廉,治军严明,曾归还早年客居郑地时所质良田。贞元十六年(800年)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追赠工部尚书。

比李適小2岁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