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楼纡睿幸,龙舸畅宸襟。歌舞平阳第,园亭沁水林。
山花添圣酒,涧竹绕熏琴。愿奉瑶池驾,千春侍德音。

李適

译文

凤楼纡睿幸
华丽的楼阁承蒙圣恩眷顾
龙舸畅宸襟
天子的龙舟舒展胸怀
歌舞平阳第
平阳公主府中歌舞升平
园亭沁水林
园林亭台傍水而建
山花添圣酒
山野之花为御酒增色
涧竹绕熏琴
涧边翠竹环绕着香琴
愿奉瑶池驾
愿随圣驾赴瑶池仙境
千春侍德音
千秋万代聆听圣德之音

词语注释

纡(yū):曲折,此处引申为承蒙
睿幸(ruì xìng):圣明的恩宠
龙舸(lóng gě):天子的龙船
宸襟(chén jīn):帝王的胸怀
平阳第:平阳公主的府邸
沁水林:临水的园林
熏琴:熏香过的琴,泛指名贵乐器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仙境
德音:指帝王仁德的教诲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风雅帷幕下,大明宫的琉璃瓦映着长安城的流云。长宁公主作为唐玄宗与元献皇后之女,其东庄别业乃帝王赐第的典范,每逢春日曲江宴饮之际,这里便成为展现盛唐气象的绝佳舞台。

一、皇家园林的盛世图景

东庄别业依终南山而建,史载"引泸水为涧,叠石成山",恰合诗中"涧竹绕熏琴"之景。诗人以"凤楼""龙舸"起笔,暗合《旧唐书》所载公主府"雕甍凤峙,画栱虹舒"的规制。平阳第典出汉武阿姊平阳公主府邸,将当下盛宴与历史名园并置,彰显皇室威仪。

二、应制诗的特殊语境

"应制"二字点明此乃奉诏之作。据《唐诗纪事》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玄宗幸长宁公主山庄,随驾文人皆赋诗纪盛。诗人以"山花添圣酒"的巧思,既符合御前作品的颂圣要求,又以"沁水林"的典故(典出东汉沁水公主园)暗喻园林之胜,展现台阁诗人的修辞智慧。

三、瑶池意象的深层寄托

尾联"瑶池驾"既实指帝王銮驾,又暗含《列子》周穆王觞西王母的仙话。这种双重隐喻,恰反映开元中期文人群体对"圣君在朝,仙境人间"的政治想象。《全唐诗》注此诗时特别标出"千春"二字,正是对"开元之治"永恒性的诗意期许。

暮色中的终南山渐渐隐去轮廓,而这首应制诗却将那个春天永恒的定格——当御酒沾湿山野花瓣时,盛唐的鎏金岁月正在诗行间流转生辉。

赏析

在这首应制诗中,诗人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一幅皇家游宴的华美画卷。开篇"凤楼""龙舸"的宫廷意象,通过"纡""畅"两个动词活化出帝王仪仗的雍容气度,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纡睿幸'三字将帝王巡幸的庄重与优游拿捏得恰到好处"。

诗中园林意象的铺陈尤见匠心。"平阳第"与"沁水林"形成人工建筑与自然风物的对仗,暗合《文心雕龙》"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的美学追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山花入酒''涧竹绕琴'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皇家宴饮平添山林野趣"。

情感表达方面呈现出双重维度:表层是"愿奉瑶池驾"的颂圣之情,深层却暗藏诗人对永恒美好的向往。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析:"'千春侍德音'的结句,既符合应制诗规范,又以神话时间尺度超越现实宴饮,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

全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台湾学者黄永武曾赞叹:"'熏琴'意象既实写琴声缭绕,又虚指德音熏陶,一语双关的修辞正是宫廷文学的至高境界"。这种虚实交织的手法,使应制题材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永恒审美价值。

点评

此篇《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乃初唐应制诗典范,以富丽精工之笔勾勒皇家气象,钱钟书先生曾评:"'凤楼''龙舸'之对,非徒夸饰雕缛,实将建筑与舟楫化作流动的礼乐符号,使静态宴饮具飞动之势。"

颔联"歌舞平阳第,园亭沁水林"深得王夫之激赏:"化用汉唐典故如盐入水,'平阳'暗合馆陶公主旧事,'沁水'遥应金谷园遗韵,在藻丽中见史家心眼。"而"山花添圣酒"一联,叶嘉莹先生尤为称道:"'添'字'绕'字最见巧思,山野之物与宫廷器玩相映成趣,既存应制体式,又透出几分山水清音。"

末联"愿奉瑶池驾"云云,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点出其妙处:"结句以神话意象收束,将世俗筵席升华为仙境邀游,'千春'之愿既合应制颂圣本分,又暗含诗人对永恒之美的追寻,可谓得体而有远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