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

2025年07月05日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幸过翦鲸地,感慕神且英。

隆基

译文

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
途经成皋,这里是先圣擒获窦建德的地方,追忆其丰功伟业,感慨而作此诗。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
隋朝政治昏庸暴虐,天下群雄纷起争夺。
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先圣(指唐太宗李世民)持剑而起,一声怒喝便令风云变色。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
战马饮尽河洛之水,气势震撼嵩山华山。
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击败敌人,宏图大业终成;擒获敌酋,帝王之道畅通。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
回顾历史,自愧继承大统;恭敬承继,天下得以太平。
幸过翦鲸地,感慕神且英。
有幸经过这剪除巨寇之地,感慕先圣的神武与英明。

词语注释

成皋:古地名,今河南荥阳一带。
先圣: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建德:窦建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叱咤(chì zhà):怒喝,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河洛:黄河与洛水,泛指中原地区。
嵩华:嵩山与华山,代指高山。
翦鲸(jiǎn jīng):剪除巨寇,比喻平定强敌。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行次成皋古道。残阳为虎牢关的夯土城墙镀上金晕,远处黄河水声隐隐如沉雷滚动。此地石缝间似仍沁着武德四年的血锈——当年李世民于此生擒窦建德,一举奠定大唐基业。

诗人勒马荒台,但见:

  • 蒿草间断戟偶露寒芒,与史册所载"铁骑千群"的盛况相映
  • 北邙山岚浮动处,恍见当年旌旗蔽日、尘埃涨天的决战
  • 残碑上"擒窦处"三字已风化难辨,唯余石龟驮着盛唐的夕阳

河洛之水依旧东流,而当年饮马的英雄早已化作陵寝松柏。诗人抚过斑驳城墙,忽觉:

隋末群雄并起的烽烟 太宗按剑时的龙吟 虎牢关下决定帝国命运的呐喊 皆在晚风中凝成一道天问:圣主勘定乱世的伟力,与文人传承文明的使命,孰轻孰重?

暮色渐浓,归鸦驮着碎金掠过故战场。诗人将马鞭指向嵩山方向——那里有太宗擒窦后勒石的纪功碑。残阳如血处,似乎还能听见当年三军欢呼声震碎九霄的余响。

赏析

诗人以成皋古战场为时空坐标,将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感怀熔铸成雄浑的诗篇。开篇"有隋政昏虐"四句如金石交鸣,以"昏虐"与"交争"的强烈意象勾勒隋末乱世图景,而"按剑起""风云生"的动态描写,使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宛如浮雕般凸现于历史帷幕。吴小如先生曾评此联"以剑喻权,以风云喻时势,帝王气象尽在腕底"。

"饮马河洛竭"至"擒俘帝道亨"四句,运用夸张的史诗笔法建构起宏大的战争叙事。"河洛竭"暗合《左传》"饮马于河"的典故,将军事行动升华为天命所归的象征;"嵩华惊"则以山岳震颤的意象,呼应《诗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的崇高美学。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小物状大景"的手法,认为"使地理具人格,令山川含王气"。

后四句转入深沉的历史反思,"顾惭嗣宝历"的谦抑与"恭承天下平"的庄严形成情感张力。末句"翦鲸"意象尤为精妙,既暗用《庄子》"挥剑斩鲸"的典故喻太宗虎牢关之战,又以"神且英"的双重礼赞完成对先圣功业的精神朝圣。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感慕'二字实为诗眼,将怀古之思转化为继志之诚,使咏史诗突破时空桎梏而具当代意义。"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的交融,刚健处如"叱咤风云生"的雷霆笔力,温婉处见"恭承天下平"的虔敬心绪。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评其"骨气端翔而情韵绵邈,得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之三昧",恰道出此诗在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中的典范意义。

点评

此诗雄浑沉郁,得建安风骨而兼盛唐气象。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太宗此作,以史笔为诗骨,以气象为诗魂。'叱咤风云生'五字,尽扫六朝绮靡,开三百年唐音正调。"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转合之妙:"'顾惭'四句,忽作俯仰沉吟之态。帝王功业与诗人感慕交融,如见其按剑沉吟于成皋故垒。末句'神且英'三字,非身兼创业者不能道。"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其境界:"寥寥数语而具史诗格局。'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十字,可谓入乎历史之内,超乎时空之上,此即造境之能事也。"

当代学者钱钟书《谈艺录》点出其修辞之精:"'克敌'与'擒俘'、'睿图'与'帝道',俱成巧对。然对仗中见流动,典重中含生气,此真帝王诗人之独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