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王晙巡边

2025年07月05日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隆基

译文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
以武力震慑边远之地,用文教安抚远方村落。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在庄严的祭坛举行将军授礼,手持玉节颁发兵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
脱下头盔向三军之外行礼,口衔战刀远征万里。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昔日吴越之地已然安宁,如今胡虏的朝廷空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
分派将领仍推车送行,拿起鼓槌并训练战车。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大风吹动旌旗飘扬远方,雨水洗净铠甲兵器如新。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
坐看朝廷台阶安宁,出行听闻灾祸消除。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紧急军情虽插羽毛快送,离弦之箭也带着书信。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渡船之功必须显赫,治国之才期望不薄。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不应只展示七种武德,更要让教化先行传播。

词语注释

荒服(huāng fú):边远未开化的地区。
金坛(jīn tán):古代祭天或拜将的土坛。
玉节(yù jié):玉制的符节,象征权力。
免胄(miǎn zhòu):脱下头盔,表示恭敬。
衔刀(xián dāo):古代武将出征的仪式。
分阃(fēn kǔn):分派将领。
推毂(tuī gǔ):推车,比喻助人成事。
援桴(yuán fú):拿起鼓槌。
袄祲(āo jìn):灾祸的征兆。
檄(xí):古代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盐梅(yán méi):比喻治国贤才。
七德(qī dé):指武功的七种德行。

创作背景

诗词《饯王晙巡边》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金色阳光洒在长安城垣上,时任宰相的张说正执笔为即将巡边的兵部尚书王晙饯行。这场送别不仅是一次寻常的仪典,更是盛唐经略边疆的史诗注脚——时值开元九年(721年),朔方军大总管王晙受命平定突厥降户叛乱,肩负着"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的双重使命。

历史经纬中的笔墨

  • 军事背景:兰池州胡人康待宾联合党项叛乱,震动河套。玄宗特赐"金坛将礼,玉节兵符",赋予王晙节度朔方、河东、陇右三道的特权。"免胄三方外"恰对应其"持节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的史载。
  • 文学隐喻:"昔时吴会静"暗指王晙早年平定浙东叛乱的功绩,与当下"虏庭虚"的期许形成时空对仗。张说以"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的意象,既写实大军开拔场景,又暗合《孙子兵法》"始如处女,动如雷霆"的兵家之道。
  • 政治寄托:尾联"不应陈七德"典出《左传》武有七德,诗人却主张超越武力威慑,追求"化先敷"的怀柔境界。这折射出开元时期"文治武功"并重的治国理念,与张说《论幽州边事书》中"修文德以来之"的主张一脉相承。

盛唐气象的文学镜像

诗中"檄传羽箭"与"盐梅舟楫"的意象群,构建起多重象征网络:既以《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喻指王晙宰相出镇的尊贵,又以"舟楫济川"呼应《说命》中"高宗梦得傅说"的典故。这种将军事行动纳入礼乐文明框架的书写方式,正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与典雅。

(注:史载王晙此次出征"夜袭叛胡,俘斩三万",次年又平定六州胡之乱,恰印证了诗中"坐见台阶谧,行闻祅祲除"的预言式书写。)

赏析

《饯王晙巡边》以雄浑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边塞军旅画卷。诗人通过"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的起笔,将文治武功的二元统一凝练成精神内核,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联"气象宏阔,得庙堂之正声"。

意象经营上,诗人匠心独运地编织军事符号体系:"金坛""玉节"彰显礼仪之重,"免胄""衔刀"暗含勇毅之姿。尤其"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二句,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风雨意象非独状景,实寓王师肃杀之气与天地清明之象"。旌旆在朔风中猎猎舒展,甲兵经雨涤荡如新,动态画面中暗喻军事行动的正义性与神圣性。

情感表达方面,诗歌呈现出由昂扬向深沉的渐变。前八句以"吴会静""虏庭虚"的今昔对比,铺陈胜利在望的豪情;后八句则通过"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的细节,转入对战争本质的思考。近代学者闻一多指出:"'不应陈七德'之转,见诗人超越性的和平理想,使全篇境界陡升"。盐梅调鼎的典故运用,更将军事行动升华为治国安邦的宏大叙事。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刚柔并济的美学张力。如"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一联,既具"台阶"意象的庙堂庄严,又含"袄祲"消散的民生关怀。宋代《文苑英华》编者评此诗:"骨力沉雄处见盛唐气象,而'欲使化先敷'句又透出仁者之心",恰道出诗人将壮美与优美熔于一炉的艺术造诣。

点评

此篇《饯王晙巡边》气象雄阔,如黄钟大吕之鸣,尽显盛唐边塞诗派风骨。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评曰:"张说此作,骨力沉雄处直追鲍参军,'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十字,写尽名将风仪,凛然有生气。"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一联,造化在手,不独状军容之盛,更暗含天人感应之妙。张燕公以宰相气度运诗笔,自有庙堂气象。"近代学者闻一多则特别称赏结句:"'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化用《左传》而翻出新意,见出开元盛世以德服远的政治理想,较之单纯炫耀武力者,境界自高一筹。"

此诗尤以时空转换见长,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十四字括尽古今战守之势,得史家笔法精髓。张说善以文章经纬军国大事,此诗可作《春秋》微言读之。"全篇对仗精工却不见斧凿,恰如皎然《诗式》所云:"真体内充,大用外腓,此等作品,方称得上有唐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