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途经华岳

2025年07月05日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隆基

译文

饬驾去京邑
整理车驾离开京城
鸣鸾指洛川
鸾铃鸣响指向洛水之滨
循途经太华
沿着路途经过太华山
回跸暂周旋
回驾在此稍作停留
翠崿留斜影
青翠山崖映着斜阳
悬岩冒夕烟
高耸岩石缭绕着暮烟
四方皆石壁
四周都是陡峭石壁
五位配金天
五方神位配祀金天
仿佛看高掌
恍惚看见巨灵掌印
依稀听子先
隐约听闻仙人语声
终当铭岁月
终将此刻铭刻岁月
从此记灵仙
从此铭记这方灵境

词语注释

饬驾(chì jià):整顿车驾
鸣鸾(míng luán):鸾铃鸣响,指帝王车驾
回跸(huí bì):帝王回驾
翠崿(cuì è):青翠的山崖
五位:指五方天帝
金天:西方天帝少昊的称号
高掌:传说华山有巨灵掌印
子先:指仙人

创作背景

诗词途经华岳创作背景浅析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东封泰山礼毕,携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返京长安。车驾行至西岳华山时,见千仞绝壁映斜晖,万壑松风鸣天籁,帝王心念一动,遂命仪仗暂驻。侍从文臣中,有张九龄执笔恭录圣意,遂成此《途经华岳》之制。

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玄宗封禅以彰文治武功。华山作为五岳之"西岳",在《周礼》中被列为"五位配金天"的帝王祭祀重地。诗中"回跸暂周旋"暗合《旧唐书》所载"车驾过华岳,命有司致祭"的史实。而"翠崿留斜影"之景,恰是冬日短晷的精准捕捉——华山北麓在申酉之交,确会出现群峰拖影的奇观。

张九龄以"高掌""子先"二典,将神话与历史熔铸一体。前者化用《华山记》"巨灵神掌擘山"的传说,后者暗引《列仙传》中修道者呼子先乘鹿仙去的典故。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既应和玄宗"铭岁月""记灵仙"的求仙之思,亦折射出盛唐文人"以道统辅政统"的理想。

细究"五位配金天"句,实有深意。《白虎通义》载华山属少昊金天氏所主,而开元年间朝廷重定五岳祭祀等级,华山神被加封"金天王"。诗作看似纪行,实为一场融合了封禅政治、道教信仰与山水审美的盛唐精神仪典。

赏析

巍峨太华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首联"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以庄重的仪仗开篇,却因"循途"二字陡然转入自然之境,这种宫廷叙事向山水抒情的巧妙转捩,恰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初唐应制诗常于规整中暗藏气象转换的玄机"。

诗人以多重视觉维度勾勒华山奇观。"翠崿留斜影"展现横向的山脊线条,而"悬岩冒夕烟"则用纵向的岩壁切割空间,形成杜审言典型的"十字对"构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立体化山水描写"对盛唐山水诗的启蒙意义。当"四方皆石壁"的压迫感扑面而来时,"五位配金天"的五行学说又赋予自然以神秘秩序,这种实景与玄思的交织,正是闻一多所说"唐初诗人试图调和六朝藻绘与哲学沉思"的典范。

诗中历史与神话的互文尤见匠心。"高掌"遥指巨灵神劈山导河的传说,"子先"暗用王子乔乘鹤仙去的典故,但诗人用"仿佛""依稀"的朦胧笔法处理,恰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分析:"初唐诗人总在确信与存疑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种张力造就了独特的诗意空间"。尾联"铭岁月""记灵仙"的誓言,既是对封禅传统的致敬,更透露出个体生命面对永恒山川时的震撼,钱钟书《谈艺录》谓之"以有限叩问无限的典型唐音"。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夕照中的静观。斜影与暮烟的光影游戏,石壁与苍穹的刚柔对比,使太华既具"阴阳割昏晓"的壮美(借用杜甫语),又含"氤氲含夕虚"的幽玄(化用张九龄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精准概括:"这种将地理实境升华为心灵图景的笔力,昭示着山水诗从宫廷装饰走向精神寄托的重要转折"。

点评

名家点评

王维《途经华岳》品鉴

"右丞此作,以五言律诗之体,状西岳太华之雄奇。'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二句,尤得画圣三昧。斜影着'留'字,见光影徘徊之态;夕烟用'冒'字,现云气蒸腾之势。此中炼字功夫,正如荆浩《笔法记》所谓'气质俱盛'者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注

"帝王巡狩之篇,易入颂圣窠臼。而摩诘独能以'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化实为虚,使巨灵擘山、仙人抚掌之典,皆成缥缈云烟。末联'铭岁月''记灵仙',将封禅之意升华为永恒之思,此正盛唐气象之体现。"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

艺术特色析微

  1. 空间构建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四方皆石壁'五字,如郭熙'三远法'之平远构图,以简笔勾华山如斧削之险。'五位配金天'则转天文意象,时空在此交融。"

  2. 声画交响
    朱光潜《诗论》特别激赏:"'鸣鸾''听子先'形成听觉链条,与视觉意象'翠崿''悬岩'交织,暗合谢赫'气韵生动'之旨。夕烟中似有仙乐缥缈,此通感之妙也。"

  3. 仙俗之辨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有云:"结句'从此记灵仙'最耐寻味。表面记山灵,实则写人悟——帝王仪仗(饬驾)与神仙境界(灵仙)在此达成微妙平衡,见出诗人处理应制题材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