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唐玄宗东封泰山归来,驻跸洛阳宫中。时值金风送爽,殿前奇树经霜愈翠,蓐收执掌秋令之际,恰见数只鶺鴒鸟栖于桂宫兰殿之间,其行则摇尾相随,飞则鸣声相应。玄宗观之而感怀,遂挥毫作《鶺鴒颂》。
此篇御制诗实有深意存焉。昔年玄武门之变血迹未干,先天年间太平公主之乱方息,帝王家骨肉相残之事犹在眼前。玄宗特取《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典故,以鶺鴒鸟"急难有情"的自然天性,暗喻对"鲁卫分政"的反思——鲁公伯禽与卫康叔虽分治两国,仍存手足之谊。时值开元盛世初成,玄宗既欲彰显"天伦之性"的教化理想,亦暗含对诸王的警诫。
宫中侍诏吴道子曾绘《五王纵乐图》记录岐王等游宴之景,而此颂中"爰游爰处,爰笑爰语"的描写,恰与画作形成诗画呼应。张说在《大唐封禅颂》中记载,玄宗东巡时特令诸王随驾,此番"巡庭除兮"的庭院漫步,正是帝王家难得的天伦之乐。史官吴兢奉诏记录此景,所谓"良史书兮",实为开元盛世君臣相得的生动注脚。
那缀满霜雪的青葱奇树,既是对《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的化用,亦暗喻兄弟当如连理同枝。寒露清虚之气中,鶺鴒鸟的每一声鸣叫,都成为盛唐气象里最温润的伦理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