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025年07月05日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隆基

译文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五月顺应天时,五音和谐如夏日的旋律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自古相传五月五日,万事皆显神灵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枕着灵气的洞穴,长丝线系着续命的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四季花朵争奇斗艳,九子粽竞相出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方殿迎来佳节,圆宫宴请高雅臣子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进献一言重于千金,雄文展现六义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贤臣良将值得歌颂,风化可回归淳朴

词语注释

五音:古代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夏钧:夏日的音律,钧指乐调
穴枕:指枕着灵气的洞穴,象征神秘
长丝续命:指端午系五彩丝线以祈福延寿的习俗
九子粽:一种多角粽子,象征多子多福
遒文:雄健有力的文章
六义:诗经的六种表现手法,即风、雅、颂、赋、比、兴
股肱:比喻辅佐君主的重臣

创作背景

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大唐气象恢弘。玄宗李隆基于端午佳节,在长安大明宫麟德殿设宴群臣,以彰君臣之谊,显盛世之风。是日,殿中金碧辉煌,丝竹悠扬,君臣共庆端阳。

端午自古为重要节令,时值仲夏,阳气旺盛,古人以为"恶月恶日",故有驱邪避毒之俗。然至唐代,端午已渐从禳灾转向欢庆,宫廷尤重此节。玄宗雅好文艺,常于节庆日命群臣赋诗,以显才学。此次宴集,特以"神"字为韵,令众臣赋诗,盖取"神灵庇佑,国运昌隆"之意。

诗中"五音调夏钧"暗合玄宗精通音律,曾创《霓裳羽衣曲》;"九子粽争新"则映宫廷食俗之盛。末句"风化可还淳"更见玄宗以儒治国之志,欲借诗宴敦厚民风,再现三代之治。

此诗虽为应制之作,然词采华茂,气象雍容,尽显盛唐宫廷诗的典丽风范,亦折射出开元年间文化昌明、君臣相得的盛世图景。

赏析

这首端午应制诗以典雅雍容的笔调,展现了唐代宫廷端午宴饮的盛况。诗人巧妙融合天文历法、民俗信仰与政治教化,构建出多维度的艺术空间。

意象系统的三重奏鸣
"五月符天数"以天文意象开篇,将端午纳入宇宙秩序。《唐音癸签》指出此句"暗合《周易》'天数五'之象",赋予节日神圣性。民俗意象层中,"长丝续命人"化用《风俗通义》记载的五色丝禳灾习俗,"九子粽"则呼应《岁时杂记》中的宫廷粽制。而"方殿""圆宫"的建筑意象,正如《唐诗镜》所评"方圆相济,暗喻君臣之道"。

情感表达的复调艺术
表层是宴饮之欢:"竞巧""争新"二词,《唐诗品汇》评为"状物精微,尽显盛世气象"。深层却蕴含教化之思,"股肱良足咏"化用《尚书》典故,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结句点题,将宴乐升华为政治寓言"。最耐人寻味的是"穴枕通灵气"的幽微情思,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认为此句"隐约透露诗人对神秘主义的趣味"。

结构艺术的匠心
全篇采用"天-地-人"的三段式结构。首联应天时,颔联接地气,颈联至尾联写人事。《诗薮》特别推崇"进对一言重"的转折:"自民俗突然接入朝仪,而气脉不断"。结句"风化可还淳",《唐诗归》评其"如黄钟大吕,余韵悠长"。

在修辞上,诗人善用数字对仗:"五音"对"五日","四时"对"九子",《艺苑卮言》赞为"数字入诗而灵动如珠"。这种精妙的艺术处理,使应制诗突破了形式束缚,成为展现盛唐气象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篇《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乃张说应制诗中的神品,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以'神'字为韵,不独工于发端,更将端午灵氛与庙堂气象熔铸无痕,'穴枕通灵''长丝续命'二句尤见巧思,使民俗意象顿生天家气度。"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点云:"张说此作最妙处在'五'字连环——天数、五音、五日三叠,暗合端午阳数之极,而'四时''九子'又拓开时空,庄雅中见飞动之势。末联'股肱''风化'之议,恰是燕许大手笔的台阁体本色。"

钱钟书《谈艺录》则独赏其修辞:"'方殿''圆宫'之对,以几何意象喻君臣秩序,较之寻常铺陈更显精微。'遒文六义陈'五字,道尽应制诗既要恪守礼法又需文采斐然的两难,而张公举重若轻,真所谓'良足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