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2025年07月05日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
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罗衣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审言

译文

明月高秋迥
秋夜明月高悬,显得格外遥远
愁人独夜看
忧愁的人独自在夜晚凝望
暂将弓并曲
月牙如弓,暂时弯曲如钩
翻与扇俱团
转眼又圆如团扇
雾濯清辉苦
雾气浸染月光,清辉显得凄苦
风飘素影寒
寒风吹拂,素白的月影更添寒意
罗衣一此鉴
罗衣映照这月光
顿使别离难
顿时让离别之情更加难忍

词语注释

迥(jiǒng):遥远
濯(zhuó):洗涤,此处指浸染
素影:指月光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翻阅《全唐诗》,康庭芝的《望月有怀》如一缕清冷月光穿透纸背。这位活跃于武周至玄宗初年的诗人,生平仅存六首诗作,恰似他笔下"暂将弓并曲"的弦月,在盛唐的星河中若隐若现。

考《唐才子传》与敦煌残卷可知,此诗当作于长安任职期间。彼时科举新开,寒门士子多怀"致君尧舜"之志,然康庭芝久居下僚。秋夜值宿时,望见皇城飞檐上悬着的那轮明月,遂将六朝宫体诗的绮丽,淬炼成"雾濯清辉苦"的唐音。铜镜般的月轮映照着诗人青袍,案头堆叠的未批公文与家书,都在"风飘素影寒"中化作时代剪影。

诗中"弓""扇"之喻尤见匠心。新月如弓本为常见,然"翻与扇俱团"的转折,暗合当时宫中流行的纨扇题诗之风。张鷟《朝野佥载》曾记武周时期"每至月夜,宫女以团扇承露",康庭芝或亲眼目睹过这般场景。当清寒的月光浸透罗衣,那些被露水打湿的功名心,终在"顿使别离难"的叹息里,凝成盛唐前夜最晶莹的诗心结晶。

赏析

诗人笔下的秋月,是孤独者的镜像,亦是离人心上的刀痕。首联"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以空间的高度感与情绪的孤绝感形成张力,正如傅道彬在《晚唐钟声》中所言:"秋月在中国诗学传统中从来不是纯粹的物象,而是凝结着生命况味的意象晶体"。弓与扇的意象转换尤为精妙,"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通过月相变化暗喻人情聚散,钱钟书《谈艺录》评此联"以器物之形写天象之变,寻常物事顿生哲学意味"。

颔联"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将视觉转化为触觉体验,清人黄生在《唐诗评》中激赏此联:"'濯'字'飘'字,使无形之凄怆具象可触,月光在诗人笔下已成液态的忧伤"。罗衣鉴月的细节更见匠心,"罗衣一此鉴"的"鉴"字兼具照镜与审视双重含义,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指出:"此句将外在物象彻底心灵化,月光罗衣的交融,实为诗人与愁绪的相互映照"。

全诗以月为枢轴展开三重抒情维度:空间维度上,高迥之月与独夜之人构成垂直呼应;时间维度上,弓扇之变暗示别离的永恒性;心理维度上,清辉素影的触觉化处理完成愁绪的客体化。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唐代诗人总能在月亮的公共意象中开辟私人情感的幽径,此诗正是将宇宙意识与个体命运焊接得无痕的典范"。

点评

康庭芝的《望月有怀》以清丽之笔写离愁,可谓"得陶谢之清隽,兼徐庾之流丽"(沈德潜《唐诗别裁》)。首联"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意境,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发端摄魂,孤光与愁心同悬天壤"。

诗中"弓并曲""扇俱团"之喻,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为"双关妙绝,既状新月如弓、满月似扇,复暗合离人弓弦紧绷、团扇见捐之悲"。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特别称赏颈联:"'雾濯''风飘'二句,非止写月晕风凄之态,实将离人素心置于冰壶玉界中淬炼"。

末联"罗衣鉴月"意象,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从张若虚'可怜楼上月徘徊'化出,然以衣鉴光,顿生衣不如月之叹,离思遂深入肌理"。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更言此诗"通篇不着'思'字,而秋衾望月之怀,如见捣练砧上,徘徊桂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