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泛舟送郑卿入京

2025年07月05日

帝坐蓬莱殿,恩追社稷臣。长安遥向日,宗伯正乘春。
相宅开基地,倾都送别人。行舟萦渌水,列戟满红尘。
酒助欢娱洽,风催景气新。此时光乃命,谁为惜无津。

审言

译文

帝坐蓬莱殿,恩追社稷臣。
皇帝高坐蓬莱宝殿,恩宠追念社稷重臣。
长安遥向日,宗伯正乘春。
长安城遥望旭日方向,礼部尚书正值春风得意时。
相宅开基地,倾都送别人。
选址奠基建造府邸,全城出动送别离人。
行舟萦渌水,列戟满红尘。
行船萦绕在清澈水面,仪仗列戟卷起红尘。
酒助欢娱洽,风催景气新。
美酒助兴欢乐融洽,和风催发景象一新。
此时光乃命,谁为惜无津。
此刻荣光乃是天命,谁人会惋惜没有渡口?

词语注释

蓬莱殿(péng lái diàn):唐代宫殿名,比喻帝王居所。
社稷臣(shè jì chén):国家重臣。社稷指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宗伯(zōng bó):周代六卿之一,此处借指礼部尚书。
渌水(lù shuǐ):清澈的水。
列戟(liè jǐ):排列仪仗用的戟,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可陈戟于门。
无津(wú jīn):没有渡口,比喻没有出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灞水之畔,杨柳依依,烟波浩渺。一叶轻舟正缓缓驶离渡口,船头伫立者乃当朝宗伯郑卿,奉诏入京,将赴蓬莱殿面圣。此情此景,引得岸边冠盖云集,百官相送,画戟如林映红尘,酒盏频传话别情。

考《旧唐书·职官志》,"宗伯"乃礼部尚书古称,掌天下礼仪祭享。诗中"恩追社稷臣"暗合天宝年间唐玄宗广召贤能之史实。彼时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公卿宅第新基频起,恰应"相宅开基地"之句。而"列戟满红尘"更见唐代仪制——《唐六典》载,三品以上官员得列戟于门,故送别场面之煊赫可窥一斑。

诗人独取"行舟萦渌水"之景,以春水渌波喻皇恩浩荡,以乘风破浪兆仕途新程。然末句"谁为惜无津"忽作转笔,似暗含盛世之下贤士对宦海沉浮的隐忧。此般矛盾心境,恰是天宝年间表面繁华内里隐忧的时代缩影,令这首送别诗在笙歌酒韵中,透出几分历史的深沉思绪。

赏析

碧波潋滟处,一叶轻舟载着郑卿渐行渐远。诗人以"行舟萦渌水"勾勒出流动的送别图景,渌水之清澈与行舟之徘徊,恰似《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水之柔美映衬情之绵长,舟楫的每一道涟漪都是欲说还休的离情"。

"列戟满红尘"五字如金石掷地,将都城仪仗的煊赫与尘世的喧嚣凝练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句:"戟光森森与红尘滚滚的意象碰撞,既显皇家气派,又暗含人间烟火,送别的庄严与温情在此达成微妙平衡"。春风吹拂的酒宴上,"风催景气新"暗藏玄机,学者傅璇琮指出:"'催'字兼具时序更迭与仕途催迫的双重意味,新景气象中已潜伏着对宦海沉浮的隐忧"。

尾联"此时光乃命,谁为惜无津"突然转入哲思,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道:"诗人将瞬间的离别升华至生命际遇的慨叹,'无津'既是实指渡口,更是人生机遇的隐喻,使送别诗陡然具有了 existential 的深度"。宗伯乘春赴任的昂扬与行舟远去的怅惘,构成了情感的二重奏,恰如莫砺锋所言:"全诗如春日里交织的光与影,在帝国荣光与个人命运之间保持着精妙的诗意张力"。

渌水红尘间,这首诗最终超越了寻常送别之作,成为盛唐气象中一朵带着露水的蔷薇——既有晨光的明丽,又含着晓露的轻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联皆对仗精工,而气脉自流贯,此盛唐高手处。'行舟萦渌水,列戟满红尘'一联,尤见送别仪仗之盛,渌水红尘相映成趣,深得虚实相生之妙。"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起笔即具庙堂气象,'帝坐''恩追'四字已摄全篇之魂。中二联铺陈有度,'相宅''倾都'见郑卿之贵,'行舟''列戟'状送行之隆,如展金碧山水长卷,富丽中自含清远之致。"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特别赏析尾联:"'此时光乃命,谁为惜无津',以反诘作结,将颂圣之意化为人生际遇的哲思。光武帝谓严光'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此诗暗用其典而更进一层,谓际遇如此,何须叹无津渡?深得温柔敦厚之旨。"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中批注:"'风催景气新'五字最奇!寻常送别多作哀音,此偏写春风吹醒新景,暗喻入京恰逢其会。催字用得妙,似天意亦助其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