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九日宴江阴

2025年07月05日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审言

译文

重九日宴江阴
重阳节在江阴设宴
蟋蟀期归晚
蟋蟀期盼着归巢,夜色已深
茱萸节候新
茱萸飘香,迎来新的节气
降霜青女月
霜降时节,月色如青女般清冷
送酒白衣人
白衣人送来美酒
高兴要长寿
心怀喜悦,祈求长寿
卑栖隔近臣
身处卑微,远离朝堂近臣
龙沙即此地
龙沙就在此处
旧俗坐为邻
遵循旧俗,与邻里共庆

词语注释

茱萸(zhū yú):一种植物,古人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青女:传说中的霜雪之神,这里借指清冷的月光。
白衣人:指送酒的仆人,古代仆人常穿白衣。
龙沙:古时指塞外沙漠之地,这里可能指江阴的某处地名。

创作背景

秋深霜重之际,诗人独坐江阴,感时伤怀,遂有此作。重九登高,本是汉魏以来旧俗,至唐时更添几分文士雅趣。江阴地处江南,水网纵横,秋日里茱萸初结新果,蟋蟀鸣声渐稀,正暗合《诗经·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典。诗人以"期归晚"起笔,既写物候,亦自况羁旅之思。

"降霜青女月"一句尤见匠心。《淮南子》载青女乃司霜之神,此处化用,令寒霜亦具仙姿;而"白衣人"典出《续晋阳秋》,谓陶渊明重阳无酒,忽有白衣刺史遣吏送酒,诗人借此自比陶公之高洁。龙沙本为西域白龙堆沙漠,东汉班超曾"但愿生入玉门关",此处却言"龙沙即此地",将江南水乡与塞外风沙并置,暗含对朝堂"近臣"的疏离——彼时诗人或遭贬谪,故有"卑栖"之叹。

旧俗与新愁交织,茱萸酒香里浮动着千年文脉。此诗看似写节令宴饮,实则字字皆是对宦海沉浮的超越,霜天秋色中自有一份唐人特有的气象。

赏析

诗人以蟋蟀鸣秋起笔,暗用《诗经·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典故,不着痕迹地将时序推移至深秋。茱萸新结的意象,既点明重阳风俗,又以"新"字暗示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感知。吴小如评此联"物候与人事相映,平淡中见匠心"(《唐诗鉴赏辞典》)。

"青女月"与"白衣人"的工对堪称绝妙。前者化用《淮南子》"青女乃出降霜雪"的神话,将寒霜拟作素衣仙子;后者暗用陶渊明重阳得白衣人送酒的典故。葛兆光指出:"双典并用却如盐入水,既显六朝余韵,又具盛唐气象"(《唐诗选注》)。霜色与酒白的色彩呼应,构成清冷与温煦交织的画面。

颈联转折尤见功力。"高兴要长寿"表面写宴饮之乐,实则以《古诗十九首》"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为反衬。罗宗强解此联:"'卑栖'二字沉痛,看似自谦,实为才士不遇的郁愤"(《隋唐五代文学史》)。龙沙旧俗的收束,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文化乡愁,程千帆谓之"以地理记忆消解现实困顿,是唐人特有的精神超越"(《古诗考索》)。

全诗以节气为经,以心绪为纬,在茱萸、霜露等传统意象中注入鲜活的生命体验。傅璇琮特别赞赏尾联:"龙沙旧俗的温暖记忆,恰与眼前宴集形成时空叠印,这种处理比单纯写景更高明"(《唐代诗人丛考》)。诗人将羁旅之思、用世之志揉碎在重阳风物中,成就了这首"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节令佳作。

点评

此诗气韵沉雄,如霜天鹤唳,自有唐人高处。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唐音癸签》尝言:"张子寿(张说)诗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微窘边幅",然此《重九日宴江阴》却见其胸次豁达,尤以"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一联,清空如话而意境全出,诚得陶渊明"人淡如菊"之三昧。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诗曰:"龙沙旧俗,不过数语点染,而重九风物、宴游襟怀俱在目前。子寿以台阁之笔写江湖之思,犹见初盛唐转折气象。"诗中"茱萸""白衣"等意象,既承袭孟嘉落帽之典,又暗合王弘送酒之雅,将重阳典故化入当下宴集,正是古人所谓"用事不使人觉"的妙境。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特别推崇尾联:"'旧俗坐为邻'五字,写尽古今代谢之感。子寿此时虽遭贬谪,而能以平常心观物,故能于龙沙荒远之地,坐拥六朝风流,此等气度,非寻常词客所能及也。"全诗在节序变迁中见永恒,在空间转换处得圆融,诚如皎然《诗式》所云:"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